此前,我写了两篇关于“运动心理研究”的文章,分别是:《再谈丑陋地赢:高芙新教练的感觉论以及兹维列夫为何拿不到大满贯》以及《再谈丑陋地赢:“感觉大于一切”是心灵鸡汤?模仿会让你失去自我!》,收获了不错的反响。今天,我要沿着这个话题,继续来聊聊球员“自我焦虑”的内在原因和一些解决方案,也借此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对“运动心理健康问题”重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自我焦虑”,这是一个非常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很多人会认为,产生内心“自我焦虑”的人基本上都应该是心理特别脆弱的人,而且他们大多数也都是一些比赛中的“失败者”,因为只有“失败者”才会把“心态”问题经常挂在嘴边,当作是说服自己实力不如对手的一个借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像两届大满贯冠军得主李娜在还没退役之前,就经常被很多网友怒喷其“心态差、情绪管理有问题”,尤其是在一些重大比赛失利后,更是会被很多网友冠以“心理有问题”的这个标签。长久以来,这也成为了李娜非常苦恼和避讳的点。因此,李娜在没退役时还特意给中国媒体立下了新闻发布会三大潜规则,而很多媒体人也知道,“绝对不能问,问了必翻脸”,这几个规则分别是:第一,不能谈输赢;第二,不能问战术;第三,不能问心理问题。记得,曾经有一次,一位记者竟然还顶风作案,直接问李娜,她觉得她自己在比赛中有什么心理问题,李娜直接回怼道,“你才有心理问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心理问题”并不像我们理解得那么简单,它不单单是紧张或者是对于失败的恐惧和挫败感,因此,它不是失败者专属的,哪怕是胜利者或者处于超长连胜中的胜者,甚至是强如小威廉姆斯或者德约科维奇,他们或多或少也都会在赛前、赛中或者赛后感受到“自我焦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想法有时是很复杂的,有可能是“想赢怕输”,也有可能是“担心自己打不出来训练水平”,也可能会害怕“手感全无,比赛节奏完全失控”,还有可能对某个选手本能的害怕和畏惧。但总之,“自我焦虑感”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但这种感受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它不会分时候才出现,它会莫名其妙地闪现,有可能以某种方式被胜利后的喜悦感所“遗忘”。不过,一旦出现,其带来的不安一定会让球员寝食难安,甚至是精神疲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网坛,由于“焦虑”而得“抑郁症”的球员并不算少,像之前的大坂直美、迪米特洛夫等等都曾有过这方面的情况。当然,作为业余选手,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轻描淡写地安慰自己,“又不赢什么,也没什么可输掉的,不过是一场训练赛或者是一个小型赛事而已,输了也就输了,无所谓了。”然而,我想说的是,尽管很多业余选手并不为意,但“自我焦虑”一旦形成,如果没有得到“彻底疏解”,它就一定会阴魂不散地出现在你的比赛中,这对于个人网球水平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一、“示弱”并不代表内心真的脆弱!

在心理学上,自我焦虑简单可以分为“认知焦虑”和“行为焦虑”两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简单理解就是:认知焦虑一般出现在比赛前,主要是对于头脑中天马行空的想法,以及对于事情可能会出现的灾难化的结果等的焦虑。 而行为焦虑,则一般发生在比赛中或者比赛后,通常表现为在焦虑中行为的不知所措以及压力之下的情绪崩溃和自暴自弃,而比赛后则可能呈现出一种消极的、懈怠的和完全没有行动欲望的“疲倦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自我为例,我之前经常出现的“自我焦虑感”就是全阶段性的。比赛前,通常是极端地“想赢怕输”,并且会伴随“心悸”、“失眠”、“精神疲惫”、“神经敏感”以及“烦躁不安”等,而在比赛中,则是对于战术抉择和击球选择的犹豫不决和不知所措,比赛后,则是对于结果的耿耿于怀以及“揪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这里必须重申一次,“自我焦虑”与输赢无关,有时,即便是赢了很多场球仍然会突然出现“自我焦虑感”,然后下一场惨败,而有时,即便是输了一场比赛,也不会有“自我焦虑感”,反而很快就可以忘记。因为,“自我焦虑感”往往是一种“神经应激反应”,说得复杂一点,就是“激素分泌紊乱”导致的,因此,具有非常强烈的“随机性”和“突发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出现了这种“自我焦虑感”,究竟要怎么解决呢?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也一直都在困扰着我,我认为,这个问题的难点就在于它并不是持续性出现的,它可能是在比赛前出现,但又在比赛中消失,然后可能在比赛后突然出现,但又在下一场比赛前消失。因此,很多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这不就是“心理作祟”吗?更有人认为,这就是一种“懦弱”和“脆弱”的表现,但其实不是,一旦这种焦虑感出现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集,那很可能任何的“心理疏导”到时候都没有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也很为难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澳洲的海边生活着两种蓝甲蟹,一种性格暴躁、凶悍、喜欢争抢;另一种则性格温和、习惯主动示弱,遇到敌人就选择躲起来,或者一动不动地装死。原本这两种蓝甲蟹的数量差不多,但是数百年后,争强好胜的蓝甲蟹数量大幅度下降,已经达到了濒临灭绝的程度;而令一种主动"示弱"的蓝甲蟹则数量骤增,不断地繁衍,一片欣欣向荣。”于是作者感慨道,“放到人际关系中也一样,一个人强势、锋利本身也并无可厚非,但是一旦两个强势的人相遇,并且互不相让,可想而知,其结果要么是两败俱伤,要么是同归于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认为很多时候“自我焦虑”的根源都是在于“我们无法向自己内心中“理想自我”示弱”。还记得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再谈丑陋地赢:比赛更像是你与自己的一次对话》吗?没错,当你将自己捧得特别高时,其实压力也会一股脑全丢向你,当你把自己当做这场接下来比赛中“必须获胜的一方”时,你所有的击球选择和战术选择都是错的,原本不该发力的球冒进了,原本应该防守的球发力了,这就是“焦虑”的根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理学上有一句话非常经典,“如果你想树立一个敌人,那很好办,你只需要拼命地超越他,打压他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想要拥有这些朋友,那就必须做出点小小的牺牲——那就是先让对方超越你,走在你的前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我们放下“霸者心态”时,我们就会从“比赛的必胜者”变成“比赛的挑战者”,当你认可对手的实力时,你才能不怕输,而当你不怕输的时候,你自然也就敢赢了。中国有个词叫做“必胜的心”,但这句话其实想告诉我们的是:“做事情要心中怀揣信念,不能被困难轻易打倒,要想成功,必须拼尽全力才行!”很多人却都以为,一定要成为胜者和赢家,但其实,“示弱”并不是脆弱,反而是让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了。

二、“焦虑”并不会因为赢了谁而彻底消失,反而会躲在“替代品”的背后

说到这里,我非常非常想举个例子,那就是奥运会半决赛,郑钦文击败斯瓦泰克。有时,我常常会想,两个人在赛前都各自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的苦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郑钦文想的是,“我逃过了那么多赛点,经历了大风大浪,既然已经绝处逢生,那只需要拼尽全力就好了!”但或许斯瓦泰克想的则是,“我不想输!我不能输!我怎么会输?我凭什么会输?我真的不想输!可是我万一输了可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我说的,有时候,“自我焦虑”不是输家的专属,有时候,越是赢家,她背负的反而压力越大。最近频繁刷到小威廉姆斯与文奇在2015年美网女单半决赛的视频,说实话,那场比赛,小威的心态就是崩了,上网犹犹豫豫、底线分点纠结拧巴,原因是什么?焦虑!因为,胜者总是会背负着“我从来没输给过她,或者我赢了她那么多次,我不想输”,而败者则会想“我输无可输,拼尽全力就好了”。因此,压力最大的往往是实力更强的一方,因为他们“输不起”,他们不愿意面对那个自己会输给一个实力明明不如自己的人的事实和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到:“自我焦虑”往往是来自于“胜者心态”,或者说是“霸者心态”,也可以说成是“强者心态”。而有时候,自我焦虑感不仅会常常被无视,而且还会隐藏在“替代品”的身后。我们经常看到很多球员输了球以后抱怨,他们会把输球的原因归结于环境的变化、场地的球速或者不规则弹跳、对手的打法以及场上发生的很多突发状况,但其实,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自我焦虑”本身,只是那些都是“自我安慰”的替代品,或者是“输球”的挡箭牌罢了。

三、“想赢”不是坏事

咱们说说李娜,李娜所谓的“心理问题”其实一直到卡洛斯执教她以后才真正地扭转过来。当时,卡洛斯告诉李娜,“其实,你不是心理不够强大,相反,其实你是心理太过于强大了!很多问题你都一直憋在心里忍着,无处发泄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很多人都认为,李娜的“心理问题”都是来自于对对手的恐惧、比赛时的紧张和困难状况时的心理波动,但其实,要知道,如果心理问题仅仅是这样的话,那表现出来的应该是:“球员根本不会打球了,而且大脑一片空白,甚至是手脚出汗发抖。”但其实,李娜不是!李娜表现得相反,她恰恰是在比赛落后时出手更加果断的一方,尽管她也是更容易犯错的一方,但这也是因为她承担着更高的击球风险而决定的,而且她的头脑非常清晰,意志力也没有减退,并没有很多球员出现的那种情绪崩溃或者直接自暴自弃的情况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卡洛斯进一步分析道,“李娜的心理没什么问题,只不过,她有时候太在意对手,太在意对手做了些什么,其实,首先应该做好的是自己。”卡洛斯称,在场边能感觉到李娜的情绪波动,“这种紧张和不安对她来说像是一种折磨。”在他看来,李娜需要做的是把情绪正确地疏导出来,而不是一味地累积,“我跟李娜说过,你要做的不是在我面前、在姜山面前将情绪直接地表现出来,而是要学会在几千名观众面前做到这些。做到这些并不易,但一旦你发泄出来,就能把心中积蓄的压力带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我想说明的是:“能够自我焦虑”并不是坏事,恰恰说明了球员个人对于自我的要求非常高,而且对于比赛的胜负欲非常强烈,这是顶尖球员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但如何正确操控这只不听话的野兽,则是很多球员必须要学会做的事情。

四、“感知传达”和“战术前置”

解决这种“自我焦虑”的办法有很多,但我认为,这两种是非常非常有效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就是“感知传达”,其实在比赛中,当自己产生“自我焦虑”时,不要慌张,因为有时这可能是一把“双刃剑”。事实上,当你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对手的注意力其实也是一样的,那么同样的,其实当你在比分落后处于“自我焦虑”时,对手也很可能处于同样的“自我焦虑”之中,因为没有人可以保证比赛到最后就没有任何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不仅压力是会互相转移的,而且焦虑也是会互相影响的。所以,在比赛中,有时候,我们可以试试,去捕捉一下对手在比赛中某一刻的“敏感而脆弱”的神经,那对于我们来说,绝对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战术前置”,卡洛斯给李娜一个最直观的概念就是“战术”,他要求李娜,必须按照战术要求的去做,否则即便是赢了比赛也要受到非常严厉的批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呢?原因就是:一方面,有效的战术是赢得比赛最快的方法,执行教练布置的战术也是一个成熟的球员应该具备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当球员在输掉了某些重要的比赛后,由于存在“战术”其实可以大大缓解球员因为失败产生的懊恼情绪,因为方法不对可以再变,但是如果对自我否定,那怎么改也变不了结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娜在专访中就曾经表示,“其实在我职业生涯的后期,我慢慢想通了一个道理,网球并不是说你今天走进球场,发挥得很好,就一定能够赢得比赛的,因为网球是对抗的,也有可能对手今天发挥得比你更好,还有一种可能是我今天发挥得不好,可是我赢得了比赛最后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持人随即问道:为什么?是对方失误吗?李娜则表示:“因为对方可能发挥得比你还烂。到后期我是把网球当成了我的工作,就像是坐办公室的人一样,今天做得不好没有关系,明天太阳照样升起,明天再做也是一样的。就像输球一样,今天输了没有关系,网球很好的一点是,可能今天周三你输了对手,到下周一你还可以遇到这个对手,只要想法变一下就好了,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并不是全部。”

五、“精神脱敏”的关键是与自我和解

说到这里,其实道理也很明白了,那就是:摆脱“自我焦虑”的办法其实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与自我不断和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不妨都坦诚一点,不如把失败当做前进的动力,不如把失败当做发现问题的钥匙,不如把失败当做人生的挑战,毕竟,失败的你也只是昨天的你,而不是今天的你,你仍然有大把可以选择的权力。你总要学会慢慢释怀,你也总要明白:胜利不是人生必需,没有人可以一直赢下去,也没有人会一直输下去,你总会在对的地方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不妨看看迪米特洛夫是如何说的,“如果我说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类问题,那就是谎言。我有过严重的焦虑、惊恐发作的时刻,有的就发生在比赛中间。……这很困难。你醒来时会感到很痛苦。你会问自己到底是什么人,是做什么工作的?你必须打起精神继续努力,如果你赢了一场比赛,可能感觉会稍好一些,但如果你接连输掉比赛,就会再次掉落到那种痛苦的漩涡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在打一场自己的战争,我在进行一场一个人的竞速。但我现在始终相信自己,让自己不断地成长。我希望我能够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继续向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会“自我焦虑”的人都是对生活充满“饥饿感”的人,但我们不妨给自己的每一天多几个小目标,或者给自己一些新的改变,比如尝试一下自己并不擅长的上网,又比如试试自己并不常用的切削,每一步的改变都会给你更多的动力。对于比赛的你而言,每场比赛也只是你新战术、新技术的“试验品”,“输了找原因,赢了平常心”,只有这样,你才能告别自我焦虑,找到最强大的自己!(来源:网球之家 作者:陆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