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 由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主办的长江-莱茵河-多瑙河流域对话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本次对话会以“流域及三角洲交流合作”为主题,吸引了全球13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长江、莱茵河及多瑙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合作交流机制展开深入探讨,共同探索合作新机遇,绘制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靖、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欧亚部主任郝忠伟、罗马尼亚蒂米什省省长代表科内利娅·埃琳娜·米西科伊、奥地利驻上海总领事蓝海睦、未来地球-亚洲主席阿尼克·巴杜里等嘉宾在会上致辞。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和多瑙河保护国际委员会也向对话会发来了祝贺视频。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傅继红、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出席了对话会。

在主旨报告环节,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授海伯特·德·弗里恩德、罗马尼亚国立多瑙河三角洲研发所研究员尤利安·尼切尔斯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何青教授分别就莱茵-马斯-斯海尔德河及其三角洲、多瑙河三角洲的保护与修复以及长江三角洲的陆海相互作用与人类活动影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主旨报告由联合国“海洋十年”中国分中心负责人乔方利研究员主持。

气候变化是主要挑战

华东师大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何青教授表示:“长江、莱茵河、多瑙河尽管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各异,却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与生态功能维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者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探索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模式,共同应对环境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莱茵河、多瑙河流域都具有人口密集的特点,具有极大的经济、文化和生态价值。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诸如洪灾、干旱等灾害风险问题将愈发突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将日益严重。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秘书长马克·丹尼尔·海因茨表示:“气候变化是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正在更新其适应策略。”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副教授巴斯·范·马伦认为,在这些高度互动的系统中,如果进行一项干预,会产生连锁反应。“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有得就有失。应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人类干预措施,要着眼于系统整体。”

挪威水科学院教授理查德·贝勒比强调,科学研究需要更多地关注社会需求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华东师大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卫国表示,对于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国家已提出以解决需求为导向的指导意见,这个改变正在发生。

尼日利亚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努比·奥鲁本米博士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还要加快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挑战需要合作“破局”

此外,长江、莱茵河、多瑙河都有跨行政区的性质,如长江是中国国内的跨省市河流,而莱茵河、多瑙河是跨国河流。因此,无论从利用河流(如航运),还是环境保护的角度,都需要加强河流的全流域管理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如中国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承担了全流域水利管理的职能,而在欧洲则有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和多瑙河保护国际委员会。

华东师大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李秀珍表示:“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非常重视国际合作,包括领导的联合国‘海洋十年’‘大河三角洲计划’,因为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伙伴的通力合作。”

巴基斯坦国家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萨米纳·基德瓦伊认为,需要加强研究者与管理者、企业、公众的交流和对话,并将科学认识转化为管理者和公众所容易理解的语言。

未来地球-亚洲主席阿尼克·巴杜里表示,通过不同流域之间的交流,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所缺失的方面,更好地了解各方情况,从而进行更有效的规划。

在圆桌讨论环节,政府部门代表、科学家、企业家以及有关机构组织进行了交流互动,讨论内容涵盖了大河流域社会经济、流域规划、生态保护、航运、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以及如何发挥三大流域城市力量,在友好城市、文化、教育、旅游、科创、体育、青少年交流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

匈中友协主席纳吉·尤迪特·埃娃、德中友好协会主席珞丁·拉莫-拉特、保加利亚驻上海总领事斯帕索夫、斯洛伐克驻上海总领事伊戈尔·帕佐拉克、荷兰驻上海副总领事康如幸、匈牙利驻上海总领馆文化领事洋风,以及莱茵河和多瑙河相关国家的专家学者与会。全球大河三角洲地区高校代表,四川省、安徽省等长江流域的省市代表,以及中欧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商会、机构和企业等代表也参加了此次对话会。(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林淑娟)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