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自媒体平台如某音、某手、小某书等已成为我们获取生活资讯、健康知识的重要渠道。然而,在这些平台上,不乏一些所谓的“养生专家”或“健康达人”分享各种治病秘方、偏方。面对这些看似神奇且易得的治疗方法,我们是否应该全盘接受,甚至依赖它们来治病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面对这些自媒体“专家”的治病秘方时,我们应当保持高度的谨慎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自媒体验方的现实指导意义:双刃剑

不可否认,一些自媒体分享的养生验方确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例如,一些简单的食疗方法、日常保健小技巧等,对于改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确实有一定的帮助。这些验方往往来源于传统医学或民间智慧,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确实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这也正是自媒体验方“双刃剑”的特性所在。一方面,它们可能带来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如果不加甄别地盲目相信,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在治病这一专业领域,自媒体验方的局限性就更加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治病需面诊: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治病不同于日常保健,它是一个复杂且严谨的过程。每个人的体质、年龄、病程都不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因此,在治病过程中,医生需要通过面诊、摸脉等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例如,一个感冒患者,在中医看来,其病因可能是风寒、风热、暑湿等多种因素所致。而不同的病因,其治疗方法也截然不同。如果仅凭自媒体上的某个验方就盲目治疗,很可能会因为药不对症而加重病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迷信偏方:身体与心理的双重伤害

更为严重的是,迷信自媒体上的治病偏方,不仅可能无法治愈疾病,还可能对身体造成损伤或贻误诊疗时机。一些偏方中可能含有有毒成分,或者与患者的身体状况相冲突,导致药物不良反应。此外,长期依赖偏方治疗,还可能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病情恶化。

除了身体上的伤害,迷信偏方还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负担。当偏方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时,患者可能会陷入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进一步影响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案例分析:真实教训

以一位网友的经历为例。该网友在小某书上看到一篇关于治疗失眠的偏方文章,便按照文章中的方法自行购买了药材进行煎服。然而,服用了一段时间后,失眠症状并未得到缓解,反而出现了头晕、心悸等不良反应。最终,该网友不得不前往医院就诊,经过专业医生的治疗,才逐渐恢复了健康。

这个案例再次提醒我们,治病一定要到线下找相关医生进行面诊摸脉治疗。自媒体上的偏方验方虽然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绝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结语:理性看待自媒体验方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会理性看待自媒体上的各种信息。对于治病这一专业领域,我们更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和谨慎。在面对自媒体“专家”的治病秘方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盲目相信或依赖它们。记住,治病一定要到线下找相关医生进行面诊摸脉治疗,这才是最科学、最安全的选择。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自我学习和提升健康素养,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信息海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误导和欺骗。

作者简介:梁世杰 中医高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4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著名老中医陈勇,侍诊多载,深得器重,尽得真传!擅用“汤液经方分类疗法”、专病专方结合“焦树德学术思想”“关幼波十纲辨证”学术思想治疗疑难杂症为特色。现任北京厚德为怀医生集团渐冻症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树德堂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焦树德门人(陈勇)传承工作站研究员,国际易联易学与养生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焦树德学术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中医药慢病防治分会首批癌症领域入库专家。荣获2020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举办的第八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经方名医”荣誉称号。2023年首届京津冀“扁鹊杯”燕赵医学研究主题征文优秀奖获得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