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莲花盛开
2024-11-23 10:57山西
1958年11月11日,毛主席在郑州接见南阳县委书记魏兆铭。
在魏兆铭汇报工作时,毛主席忽然问出了一个毫不相干的问题:“诸葛亮曾在卧龙岗隐居,你知道诸葛亮籍贯是哪里吗?”
魏兆铭答不出来,毛主席笑着又问了一个问题:“俗话说,二十八宿走南阳,这二十八宿里排行第一的是谁?”
两个问题将魏兆铭问的是满头冒汗,他本以为毛主席会问他南阳县的治理情况,为此他花了三天三夜精心准备汇报稿。
可谁知毛主席竟突然提了两个历史问题,这就打了魏兆铭一个措手不及。
见魏兆铭都答不上来,毛主席却并没有责怪他,而是给了他两条宝贵建议。
后来,这两条建议成了魏兆铭治理南阳的主要方针,也成为了伴随他一生的为官准则。
毛主席的河南情怀
1958年秋天,中共中央和毛主席通过多次的调研研究,开始觉察到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
随后中央接连召开了多次会议,领导全党着手新的建设路线。
在会议上,毛主席指出:“现在很多人的思想非常混乱,总想着急急忙忙向前闯,却因为步子迈得太大而出现了问题!”
通过几次会议,全国的情况开始有所好转。
但毛主席依然对基层百姓的生活放心不下,当年11月,他乘坐专列离开北京,对河北、河南等地开展实际调研。
到达河南后,毛主席点名要去南阳实地考察。
当时的南阳没有通火车,毛主席的专列无法直达南阳,需要改乘汽车前往。
由于毛主席当时的身体不太好,再加上多方面的因素,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劝主席不要去南阳考察,所以未能成行。
不过经过毛主席的坚持,他还是将时任南阳县委书记魏兆铭召到了郑州做工作汇报。
为何毛主席对南阳如此坚持?
其实是因为毛主席对南阳总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来源于毛主席的人文素养与文化追求。
河南自古就是中原王朝的地理中心,理所当然地也就成了中原王朝的文化中心。
在源远流长的灿烂中华文化史上,河南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毛主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一贯坚持批判继承,对河南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也是同样态度,而且才从中受益匪浅。
在《商鞅徙木立信论》一文中,毛主席称赞河南人商鞅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首屈一指的伟大政治家。
商鞅诚信为本的思想,也成为了毛主席的行事准则之一。
毛主席对法家的其他两位代表人物,韩非子和李斯也有非常深刻的研究,他甚至可以熟练背诵《说难》、《孤愤》以及《谏逐客书》等名篇。
在毛主席撰写的诸多革命文章中,他就经常引用《韩非子》中的许多著名典故和成语,例如“讳疾忌医”、“自相矛盾”等。
革命工作闲暇时,毛主席最喜欢阅读历朝历代的官编史书,并且读到有感悟处就会写批注,这些批注日后也成为了研究毛主席的重要资料。
在阅读《后汉书·光武帝纪》时,毛主席就在批注中称赞南阳人刘秀是“历史最擅长用兵打仗的皇帝”。
刘秀指挥作战的历史事迹也给了毛主席灵感。
公元22年,刘秀正是从南阳起兵,推翻了王莽的统治,建立了东汉王朝。
南阳作为连接中国南北的交通要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明朝以前,无论是南方攻打北方,还是北方攻打南方,都要从南阳进军。
熟读中国历史的毛主席就非常注重南阳的得失。
在解放战争期间,毛主席就亲自电令陈赓将军:“主力南进,攻占南阳盆地和汉水流域,把局面向前打开!”
当在西柏坡的毛主席收到南阳解放的好消息后,激动难耐,立刻就写下了著名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毛主席对刘秀指挥的昆阳大战评价也非常高,并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写进了《论持久战》。
除了这些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毛主席还从古代河南哲学家的思想中获益良多。
鹿邑人老子编写的《道德经》是毛主席一辈子都反复钻研的经典。
在讲话和文章中,毛主席经常援引《道德经》中的名言。
譬如“将欲取之,必故与之”就出现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
在河南文人编写的浩如烟海的经典中,毛主席最喜爱的当属河南光山县人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
据毛主席身边的亲近卫士回忆:“毛主席一有闲暇就会读资治通鉴,而且还经常做批注,有时候每隔一两年就要换一套,因为上边已经写满了。”
《资治通鉴》全篇包含294卷300万字,是一部真正的史书巨著。
毛主席一生通读了整整十七遍资治通鉴,从青年读到了老年,从一介学生读到了共和国领袖。
对于《资治通鉴》,毛主席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他曾对历史学家吴晗说:“《资治通鉴》虽然立场上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基本讲明白了历代的兴衰,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从中吸取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