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林徽因在北京市同仁医院病逝的消息传出之后,立刻引起了北京文坛人的震动。与林徽因私交甚笃的金岳霖甚至为林徽因先生的逝去,写下了那对著名的“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挽联。
在现在这些不了解林徽因先生的人眼中,林徽因似乎只是一个和著名诗人徐悲鸿有些“不清不楚”的“民国第一才女”。但是实际上,林徽因先生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建筑学家之一,更是我们新中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
当开国大典过去之后,国徽的设计也就被提上了议程。但是国徽的设计可不是一件小事,新中国虽然才刚刚建立,但是中华民族身后的文明史却有着长达五千年的源流。所以,在国家确定了要进行国徽设计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这不会是一件可以轻易完成的任务。
而为了能够节省资源和人力,国家最终决定不像之前设计国旗那样搞什么全民族征集,而是由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两所大学来进行设计。
于是,建立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首当其冲,成为了清华大学国徽设计团队中的一员,带领着在清华大学内供职的李宗津、莫宗江、朱倡中等人组成了一支十余人的团队,协同中央美术学院的张仃、张光宇等人开始了对国徽的设计。
可是国徽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实在是太多了,不仅要体现出我们国家的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更要完美地体现出我们国家核心的工农联盟的力量。而除了这两项之外,还要有能够象征我们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设计感。
要想将这些不同的要素全部放在一起,可有些令人觉得为难了。虽然参与到国徽设计中去的都是两个院校之中最为出色的教师,但是真正对徽章设计的人却并不多。所有人中除了一个林徽因先生有过给大学设计校徽的经历之外,其他人并没有太多相关方面的经验。
但参与者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不断的开始了“试错”,他们不断的设计国徽样式,又不断地推翻重建。在经过了长达两个月的摸索之后,一九五零年的六月初旬,七种不同的国徽设计图稿被送进了全国政协常委会的会议现场。
在这一批国徽设计图稿中,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图稿就占了好几种,各位老师们不约而同的将象征着工人和农民的齿轮以及麦穗放在了最外侧,使之形成了一个将国家地图、五角星以及红旗包括在内的圆。美院的设计稿虽然多,各个图稿的设计细节上也有所区分,但是整体来看区别都不大,很难令人在第一时间产生惊艳的感觉。
而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等人所提出的设计图稿虽然只有一种,却是用玉璧的样式为底稿,并首次使用了一颗大红星带领四颗小红星的设计。从图稿的整体上来看虽然不错,可是玉璧却将几种不同的要素完完全全地分割开了,无法达到“国民一体,民族一心”的要求。
察觉到国徽设计可能进入到了误区的代表们立刻展开了讨论,在各设计图稿的基础上,敲定了以天安门城楼代表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红色绶带代表民族色彩和传统的基调,同时采用了林徽因团队设计图稿中出现的红星分布方式。
得知了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们的提议之后,林徽因和张仃等人又立刻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徽设计。但是这一次和之前不同,之前的设计都是“闭着眼睛瞎搞”,而有了第一次的“失败”经验之后,林徽因、张仃等人就等于说是有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可能性。
于是,在经过了几天时间的修改之后,最新的国徽设计图稿被摆在了众人的眼前。毫无疑问,这一次拿出来的设计图稿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成功从一众设计图各中脱颖而出。
当然了,这个时候的图稿和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国徽样式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的国徽样式是如勋章那样有着“底座”存在的,但是在林徽因提出的设计图稿之中,“底座”的概念却并不清晰。所以后来林徽因、张仃等人提供的设计图稿通过之后,国家又进行了将线条再进行相应简化和修整。最终,我们现在熟悉的国徽正式出现,紧接着就立刻被投入到了生产之中。
国徽出自才女林徽因之手?它起到了关键作用
国徽是谁设计的?不只有林徽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