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黑陶技艺战线上的一个‘老兵’,进入这个行业37年了。毕生所愿,就是希望重寻四千多年前龙山黑陶的辉煌时光。”近日,生于1939年,已是85岁高龄的十届、十一届齐河县政协委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黑陶研究所所长、齐河黑陶创始人刘浩面对记者采访,娓娓道来。近40年耕耘中,他用行动和实践讲述了漫长的黑陶传承发展故事,为中国黑陶的“重生”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放弃“铁饭碗” 捧起“泥饭碗”

作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刘浩坦言,自己从事黑陶制作和研究是“半路出家”,最初与黑陶的相遇有些偶然,但置于人生长河中来看,更具有必然性。

上世纪80年代初,刘浩走访与家乡比邻的章丘城子崖遗址博物馆,被穿越历史厚重时光的黑陶文化所吸引,“早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2000年,住在黄河流域的先民就烧造出了黑陶。它在地下埋藏了四千多年,直到1928年才在章丘龙山镇被首次发现,海量珍奇的黑陶古遗品让我震撼不已。”刘浩回忆,当时参观完后心情久久无法平复,思索了很多,“这么好的文化精品,老祖宗的杰作,却出现了传承断层,到20世纪80年代仍束之高阁,不为很多人知晓,实在是时代的遗憾。”刘浩当时就萌生了投身黑陶技艺挖掘和研究的想法。

彼时,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正在齐河文化馆就职的刘浩,兼擅美术、音乐、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是单位的骨干力量,从事的职业是别人眼中的“铁饭碗”。

继续按部就班上班,业余时间研究黑陶制作,还是放弃公职,全力投身黑陶技艺研究?这成为刘浩夜不能寐、反复思量的问题。最终,黑陶的造型和工艺之精美彻底征服了他。“我还不到50岁,不能再继续忍受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我要张开怀抱去拥抱黑陶,在土与火的煅烧中实现抱负……”这一信念,廓清了他脑海里盘绕多时的迷雾。不顾家人反对,他顶着压力辞去公职“下海”。

“放弃‘铁饭碗’,捧起‘泥饭碗’,在当时是一件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但我无怨无悔。”就此,刘浩开启了传承发展黑陶技艺的漫漫征程。

立窑建厂 播撒黑陶火种

顶住压力,刘浩立誓要在黑陶的道路上闯出一片光明。“黑陶代表着中华文化的魂,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不能失去它!”

从1987年创业,立窑建厂,挖掘黑陶工艺,他付出了很多心血,此前丰富的文化积淀也成为刘浩黑陶事业发展的沃土。

他驻厂卧窑8年,寻古黑陶之幽秘,采现代艺术之气息。“我有幸成为亲历者,见证了齐河黑陶发展的全过程。”刘浩的儿子,如今同样是黑陶技艺非遗传承人的刘旋子回忆说,父亲的黑陶事业刚刚起步时,自己还在上初中,偶尔跟随父亲去厂里看他烧窑做陶,泥与火的交融,以及高温窑火的炙烤充满了挑战与艰辛。但一抔黄河古道河床特有的纯净细腻的红胶土,历经数十道复杂工序,以及独特的“封窑熏烟渗碳法”烧制,浴火重生为“黑如漆、亮如镜、薄如壳”的成品黑陶,出窑的那一刻,成就感和自豪感也油然而生。黑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陶艺之美深深吸引了刘旋子,父亲刘浩对黑陶的热情和坚持为他进入这一领域扎下根,促使他从专业艺术院校毕业后,至今一直热衷于黑陶的创作和传承。

从零起步,从无到有。刘浩慢慢培养起队伍,带出一大批黑陶工匠和行业人才,创新烧制出第一批现代黑陶作品。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仅仅依靠民间个别手工艺人,要做就做强、做大,把黑陶文化宣传出去。”刘浩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优势,加强和政府沟通交流,从而得到一届届政府的认可与重视。

1990年起,刘浩携黑陶作品巡展国内外,开启了中国现代黑陶艺术交流发展的先河,走出国门宣传弘扬黑陶文化,播撒黑陶火种,几十种黑陶样式流行业内,成为现代黑陶的范本。

刘浩以敏锐的艺术洞察力、执着的信念和满腔的艺术情怀,带领出一个在文化艺术上独具特色、在工艺流程上领先于同行业的百人企业,成就了齐河黑陶的腾飞。他心系行业发展,2009年召集组建全国黑陶行业协会,作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黑陶艺术专业委员会创会会长,在任7年,成立了3个国字号的行业机构,主持策划5次全国性行业活动,为黑陶行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小到大,从寂寂无名到名扬海外,刘浩把黑陶做成了响当当的城市文化名片。他创新烧制的多款黑陶作品也被业内广为仿制,成为畅销工艺品,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用“黑陶+”讲好中国故事

俗话讲:“器者,道也。”深入挖掘黑陶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教化意义,刘浩创制的黑陶作品具有独立的艺术品格和文化性,兼具古代神韵和时代风采,薰、罐、瓶、杯等系列作品成为业界学习的范本。

刘浩的黑陶发扬了原始黑陶黑、薄、光的特点,着意于现代的造型和富有节律感的纹饰雕刻,在色泽纯化和形意丰富的统一中,赋予黑陶以新的生命内涵。

“父亲的陶艺有器形类、陶塑类两个大的系列,器形类,如瓶如罐,又非瓶非罐,以轮制拉坯湿刻法为之,毛坯自身的高低起伏,肥瘦变异赋予作品以美的感受,湿刻的图案又强化了器形的文化意味,使人联想到图腾崇拜和生命意蕴,又明显具有现代工艺的特点。陶塑类作品也多以主题性创作开启,从早期民族图腾文化系列的朴拙厚重,到后来的曼妙轻盈、温婉流韵,如行走的瓶,于形态切换里抒情达意,在手塑线刻间显广大精微。”刘旋子介绍,黑陶颜色单一,其图案的表现方法只有通过雕刻纹理的起伏光影来体现。黑陶雕刻由一支锋利的弹性刀片完成,依靠刀切面的雅光和陶体的压光与光影形成对比效果,构成黑陶雕刻的艺术表现语言。

37年创新制作中,刘浩博收中外图案形式,吸取华夏图腾之灵性,创造了适应新一代黑陶艺术的系列图案。这些图案因内容而设计,因刀法而布局,长刀挥洒如写意,短刀点点似工笔,亦放亦收、律动回旋,如音乐却无声,似七色又无形。例如他创造的“没骨刻花”法,对现代黑陶雕刻工艺影响深远。他创作的百花罐、香薰、仰韶之风等几十种黑陶造型在业界广为流传。

“黑色是容量最大的一种颜色,有容乃大。在设计之初,我就恪守以‘黑’为特色的文化精神。力求在作品里‘看到民族的影子,听到民族的声音’。”刘浩说,他的创作经历了模仿、吸收和再创造过程,在艺术思维、造型设计及制作工艺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文化性和独创性。

早年在中国大江南北推行黑陶文化播下的稚嫩种芽,经过几十年,已长成参天大树。因其对黑陶行业的重要贡献,刘浩被业界誉为中国现代黑陶艺术奠基人,国家也授予他“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中国陶瓷历史名窑恢复发展贡献奖”等荣誉。

刘浩已是高龄,如今,刘旋子承担了更多的黑陶技艺传承工作,他近几年连续举办大众制陶活动,并与高校合作,让众多的年轻人了解黑陶,带动更多的艺术工作者投身黑陶文化。“我们定期开展全国性黑陶领域的交流会,为黑陶艺术家、从业者提供一个各抒己见的平台,不断吸取各家之长。”刘旋子说,作为新时代的传承者,陶艺工作者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创作出更多高品位、高质量的作品。

(来源:《联合日报》;记者:徐从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