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是赵立秋,曾经是珠心算部队,清华大学物理学的高材生,博士学位,现在服务于749局,经过层层选拔成为了一名749局海外情报部的一名特工。

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起,我便知道,这是九死一生的赌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目标是潜入美国传说中的51区,找到隐藏的外星科技。

在上世纪90年代末,国际航天领域进入了白热化竞争,外星科技的存在不仅是科学界的传闻,更是国家间争夺的制高点。

我国的航天事业正处于瓶颈期,51区成为我们必须解开的谜团。

任务的代号是“天眼计划”。

伪装、培训、伪装再培训,几个月的准备让我几乎忘记了自己真正的身份。

我冒充一名低级技术助理,假名是“马修·赵”,出生地伪造为美国华裔社区。

通过一系列布置,我“应聘”进入了一家与51区有合作关系的航空技术公司,随后被派往51区从事基础科研工作。

进入51区的第一天,我的脊背始终感到微微发冷。

即使在烈日下,这个地方也透着一种诡异的冰冷。

沿路的黑色武装车队,荷枪实弹的士兵,鹰一样巡视的无人机,都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个地方的危险。

这里没有笑声,没有闲聊,每个人都像机器一样高效而冷漠。

我被安排进入了一个被称为E-27实验室的部门。我的上司是一个头发稀疏、眼神锐利的中年男人,叫杰克·斯通。

斯通是个典型的科学狂人,目光时常停留在某个无形的远点上,仿佛在那里正浮现某种伟大的真理。

他对我并不热情,但也没有多余的敌意,只是丢下一叠文件,说道:“我们不需要多余的人。只要不犯蠢,就不会被清理出局。”

我的工作表面上单调无趣测试各种飞行器材料的抗压性、耐热性和导电性,但我很快察觉到一些异常之处。

比如,那些送来测试的材料经常没有来源说明,甚至连编号都只是简单的字母组合。

材料的性质也远远超出了常规科技范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天,我在测试一块金属板时,发现它的结构极不寻常。

这块金属轻如羽毛,却能够承受高达3000摄氏度的高温,甚至能抵御超高频激光束。
当时,测试的数据显示出一种让我难以理解的现象:当金属板受到辐射冲击时,似乎出现了某种“自愈”机制。

实验结束后,我装作无意间将一块碎片塞进了手套里。
我的手指在碰到它的那一瞬间,竟然感受到一阵轻微的电流穿过皮肤。
这绝不是地球材料的特性。

为了掩饰我的异样,我故作镇定地整理设备,然而我的脑海中已经开始翻涌:这究竟是什么?外星科技?还是某种未公开的突破?

实验室的团队成员也各有特点,这让我始终保持警惕。

和我同组的是一个喜欢喋喋不休的德国裔工程师弗兰克·韦伯,以及一个性格沉默的俄罗斯裔技术员娜塔莎·克列夫斯基。

弗兰克嘴上没把门,但似乎总能从各种闲聊中套出些奇怪的信息。

娜塔莎则像一块寒冰,冷眼旁观着一切,但她的精准操作和超乎寻常的反应速度让我意识到,她或许并不只是个普通技术员。

“你觉得这些材料是干嘛用的?”有一天,弗兰克在测试间里凑过来,压低声音说道,

“它们甚至能抵挡小型导弹的直接撞击!这是为战斗机设计的吗?”

“可能吧。”我敷衍地回答,同时用余光观察他的神色。

“听说51区的深处有更夸张的东西,”他忽然压低声音,“有时候会听到奇怪的声音……像是什么东西在低吼。”

“别乱讲,”娜塔莎冷冷地打断了他,“不想明天被‘消失’的话。”

几周后,我渐渐摸清了实验室的规则:这里的每个人都像齿轮,只负责自己的那一部分,谁也不多问,谁也不多管。

然而,关于51区核心区域的传闻却让我心潮澎湃。

有人说,那些地方经常有不明身份的实验体出没,还有人提到一组神秘代码“Zeta-13”,据说这是和外星科技相关的顶级机密。

转机出现在一个晚上。

那天我加班结束,正准备离开实验室时,意外听到斯通和另一位研究员的对话。

他们压低声音,提到了一个词——“核心实验团队”。

我竖起耳朵,捕捉到一些片段:“……需要跨学科的精英……准备研究‘反重力驱动核心’……”我的心猛地一跳。

反重力驱动?

我的大脑飞速运转,这或许就是我接近核心区域的契机。

如果能成为核心实验团队的一员,我或许能摸到51区最深处的秘密。

为了争取机会,我必须展示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

一次测试过程中,我注意到一组实验数据的逻辑出现了矛盾。

那是一块特殊金属板的磁场强度测定数据,理论上应该是恒定的,但结果却显示出异常的波动。

斯通和其他人并未察觉。

我装作无意地指出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一种调整测试频率的方法,结果证明异常是由于设备频率不匹配所导致。

斯通罕见地看了我一眼,虽然没说什么,但我能感受到他的态度有所转变。

这给了我信心,我或许已经进入了他的视线。

然而,危险也随之而来。

一次实验结束后,我回到宿舍,发现门竟然虚掩着。

我走进去,发现房间看似正常,但桌上的文件被人动过。

我心头一沉,迅速检查藏匿金属碎片的地方,发现它还在原处。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有人已经在注意我了。

几天后,斯通忽然召集了实验室的核心成员,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51区将组建一个新团队,成员将从多个实验室中选拔。

我成功被选中,而我的两个同事弗兰克和娜塔莎,也榜上有名。

斯通的目光扫过我们,缓缓说道:“你们的任务是协助研究一种全新的飞行器核心驱动技术。我只能告诉你们,这项研究关乎人类的未来。”

那一刻,我明白,自己正一步步接近真正的核心区域。

我的内心既兴奋又紧张。

接下来的路,是未知的深渊,也是决定任务成败的关键。

我必须加倍小心,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再也无法离开这里。

但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次进入核心区所见到的一切,简直颠覆了我人生的世界观,更是揭开了美国在51区里长达数十年的谎言......

核心区域,这个传闻中的地方果然名不虚传。

进入的那一天,我的心情像绷紧的弓弦,既兴奋,又无比紧张。

我的身份伪装、行为伪装、甚至每一丝面部表情都必须经受最严密的检验。

从入口处的全身扫描,到逐一确认指纹、虹膜和声音密码,每一个步骤都让我背后微微冒汗。

当厚重的金属门缓缓开启,核心实验室的真容第一次呈现在我眼前时,我的心猛然一沉,随后是翻涌的敬畏和紧迫感。

这个地方,科技感浓厚到超越了我的认知。

巨大的飞行器模型矗立在实验室中央,宛如一只沉睡的猛兽。

它的形状介于圆盘和三角形之间,外壳散发着冷金属光泽,每一处边角都看似简单,但流线型的设计透着不可思议的精密。

飞行器四周,布满了复杂的仪器和闪烁的管线,头顶是密密麻麻的悬臂机械臂,像静止的触手。

“看什么看,马修,动手!”弗兰克用肘撞了撞我,语气半是调侃半是命令。

我迅速恢复冷静,低头去整理自己负责的数据分析任务,边装作若无其事,边暗暗观察每一个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约一周后,核心区域迎来了一个“特别来客”。

关于这个“来客”的传闻,我已经从弗兰克的碎嘴里听过不少,但当真正见到它时,还是震撼得无法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