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曾被日本挖出一深坑,我国花10年去填,完工后让人惊艳无比
幻梦人生
2024-11-23 08:59湖南
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建筑,它曾经是一个遗留自战争年代的深坑,后被我国以十年苦心填平,最终建成了令人赞叹的酒店。这份酷异的"重生"经历,蕴藏着多少波澜壮阔的历史?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大手术"才得以华丽转身?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深坑由来:战火燃残垣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战火蹂躏。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侵华战争,在华中地区长期驻扎,对中国造成了巨大损失。
上海作为华东重镇,自然也成为日军铁蹄踏遍的焦土。1937年8月13日,上海沦为全面战场,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在这里血战数月。当时日军将中国军民严加虐杀,上海不少建筑遭到了轰炸和破坏。皋亭路和淮海中路交界处一带,便成了这些野蛮行径的见证地之一。
为了方便军事运输,日军在这里开凿出一个达88米深的大坑。在长达八年的侵华期间,日军不断开采资源,致使坑洞面积越挖越大,最终形成了长800米、宽300米的巨大深坑。
战火终于在1945年熄灭,但这个遗留下来的"伤疤"却成为上海城市规划的难题。深坑凭空而生,四周建筑因此摇摇欲坠,地质结构也完全被破坏,不仅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也阻碍了重建家园的步伐。
这块地皮曾被列为"危险地带",禁止任何施工,被称作"上海之耻"。但在战后重建的过程中,人们对于一个体面、富有活力的城市充满向往,因此决心要想方设法填平这道伤疤,祛除"上海之耻"的污名。
二、十年创举:人定胜天
科学规划:应对挑战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已走出战乱岁月,各地开始了城市重建。填平上海这个深坑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必须谨慎科学地进行规划。
1953年,上海市政工程处组建了一个专门机构,由多名地质、建筑及交通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他们首先调查研究了现场的地质条件、环境影响等,全面评估了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经过反复测算,专家们得出结论,深坑地区地质结构已遭严重破坏,底部岩石疏松易滑,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如果直接在其上建筑,将面临极大安全风险。
因此,填平工程必须先将深坑底部打成混凝土的加固层,同时在周边修筑拦挡水流的环形堤坝,防止雨季来临时塌方受淹。另外还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保证施工期间的正常作业。
顽强奋战:稳扎稳打
科学规划为工程指明了方向,但要付诸实施,仍需艰苦卓绝的努力。1954年,填平工程正式拉开序幕。
当时物资匮乏,工人们只能利用人力将建筑垃圾、厂矿渣土源源不断地运送到现场。每天有几百人在这片区域内挥汗如雨。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施工方案被反复推敲细化,最终决定采取分段分层的"地毯式"填筑法。通过机械压实,逐层夯筑地基,直至与周边地面持平。
面对如此大规模、高强度的作业,工人们展现出了极大的毅力和斗志。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志愿者更是为工地注入了新的活力。有的人连续几年驻扎工地不归,就是为了尽快完成这一光荣使命。
独特创新:别出心裁
在填平工程过程中,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也不断被创造和运用,让这一艰巨的工程变得更加高效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