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博主发帖称,人人都在说杭州的房价回到了2017年,但其实大家都没说的是,从2016年到2018年房价疯狂暴涨,简直是翻了个底朝天,从1.6万涨到了3.4万!现在又跌到了2.8万,可跌幅实在是微不足道,还远远没有跌到2016年的1.6万那个水平。
这名博主表示,要是能早点跌到那个价位,简直就是及时雨啊!这样大家就不至于要把绝大部分的收入都花在了居住上,消费就能迎来旺盛繁荣,生育率也不会一落千丈。
的确,我们从杭州近10年的放假走势图来看,的确如该博主所言,2015年、2016年,才是杭州房价疯涨刚开始的地方。1.6万的均价,对于杭州而言,那就是价格洼地。此后一直快速增长到3.4万,翻了一番还不止。
- 那是不是房价在那个价位,消费就能迎来旺盛繁荣,生育率也不会一落千丈么?对此,这个话题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
有网友表示,不可能跌回15,16年的,现在杭州基建完善,人才流入持续,吸省内其他城市资源与人才,这些足以支撑房价回不到16那个时候。
有网友认为,你弄错了。现在大部分中产的大头资产就是房子,房价下跌才让中产们不敢消费。如果继续下跌那消费会更差。没有房子的无产阶级本来也没啥消费能力。
有网友直言,杭州跌回2016我来买一套,我记得我2016年没有对外地人限购前未来科技城阿里边的房子是2万,我当时去看过不少,还没买就限购了,后面据说涨到8万,目前也4万多吧?
有网友分析,生育率下降和这个房价关系不大,主要还是因为九十年代一胎化严格执行,女婴数字大幅度下降所致。 赖房价是那个翟教授为自己二胎生育4000多万的错误找补的理由。
有网友调侃,动物世界说了一句经典的话,当环境不适合生存的时候,首先动物停止了繁殖,其次开始了大迁徙。
有网友感慨,可事实是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套在了那里了呀。现在城市里谁还没一套房子,城市化也已经接近尾声了,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动的速度也是极其缓慢了,反而是逆大城市化,大城市再往小城市流动。
- 关于房价问题,其实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正如大家看到的,这几个月,全国楼市的动作可以说接连不断。那房价下降是好事么?
很多人都感慨,当然是好事,至少可以让更多年轻人买得起房了。这些年不就一直有一种说法很流行:年轻人之所以不愿意生孩子,房价是罪魁祸首。
为了促进生育,国家也是想尽了办法:又是开放三胎,又是出台生育补助和减税政策,有的地方甚至重金奖励。
最近,一条“甘肃酒泉市肃北县‘真金白银’奖励生育二孩、三孩家庭”的消息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根据当地近日出台的《肃北县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增长奖补办法》,符合条件的家庭可累计享受最高10万元的补贴。
据媒体报道,肃北县是甘肃省面积最大的县,总面积6.67万平方公里,约占甘肃省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据肃北县政府官网信息显示,2023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2657人,全县的常住人口有1.5万人左右,当地出台《奖补办法》主要是考虑到当地人口太少,生育率每年下降,去年出现负增长,就目前的数据来看,全县平均每个月的新生儿出生数量不到5个。
言归正传,影响一个国家人口生育率下滑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至少涉及三个层面:一是人口结构,二是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三是生育成本。
首先,要看能生孩子的女性有多少?当一个国家育龄妇女人数越来越少,甚至进入到一个下降周期中时,整个国家的生育率自然会受到直接的影响。
受此前计划生育影响,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后,相较之前几代人,我国育龄妇女人数也在逐渐减少。拿2021年来说,全国21-35岁之间的育龄妇女人数相较于2020年就减少了300万。育龄妇女人数少了,生育率自然也就下降了。
其次,如今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也降低了。生育意愿,又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婚姻意愿,第二才是生育意愿。
根据《中国婚姻家庭报告2022版》的数据,2021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下降到763.6万。而且是连续八年下降。而离婚率却一路猛增,从2000年的0.96‰上升至2020年3.1%,20年过去,相当于高了3倍。一句话概括就是,现在的人没以前爱结婚了。
其三,“养儿防老”的理念被打破,背后的原因又是生育成本太高。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我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为48.5万元,平均每年2.85万左右。其中,0-17岁城镇孩子的养育成本高达63万元,像北京上海这样的超级大城市,平均养育成本更是高达100万。
按全国平均数据,平均每个孩子每年花2.85万。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我国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才35128。
所以,房价下降,生育率未必能提起来。反而,更多和地产相关的产业会被继续拉垮,经济会持续受到重创,失业率或会加大。
所以,如今房价下降也必须达成一个经济稳定发展上的平衡。一方面,年轻人可以接受,另一方面还能不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才是关键。
至于房价下跌,消费力会起来吗?道理是一样的。核心问题还是经济大环境的良性,大家收入高不高,稳不稳定,能否持续有稳定收入,才会真正提升。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