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橹船,听雨眠,一蓑烟雨枕江南。”摇橹船是江南水乡的文化符号之一。随着古镇旅游的兴起,许多游客喜欢乘坐摇橹船,悠然欣赏古镇的风光。而作为摇橹船的“发动机”,“橹”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苏州横泾老街,有一位橹匠,41年来坚持手工制橹,为各个古镇的摇橹船提供“动力来源”。昨天,记者走进他的橹店,了解这位橹匠的故事。
踏入横泾老街,路两旁的老屋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沿着老街走到东桥附近,一家不起眼的小店映入眼帘。走进店内,64岁的张建明正专注地打磨着一根橹,手中的刨子在木料上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店内陈设简朴而有序——橹梢叶子、橹把头、藤箍被分类堆放在各个角落,老式的木箱上摆放着他亲手制作的手工刨子。“这些工具都是我自己做的,适用于橹不同部位的打磨。”他指着一把斧头说,“这是两面可斩的橹匠斧头,用起来非常顺手。”
记者注意到,一根橹分为三段,三段通过各自的槽和藤箍衔接在一起成曲蛇状。边缘大都是圆弧的流线型,由窄到宽、由圆到扁、由厚到薄、由细到粗,每一步都需要细致的打磨。
“我从1983年开始做这一行,已经41年了。”说话间,张建明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他的手指粗糙而有力,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动作依然灵巧。41年来,他一直都是一个人,日复一日地制作着摇橹船的橹,坚守着这门古老的手艺。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古镇游船越来越多,对橹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张建明坚持手工制作,平均一天半才能完成一根橹,基本上一年无休,每天工作最长达八个小时。“现在有了一些电动工具,制作时间缩短了,但还是离不开人。”他说。
这些年,制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的橹梢不再装铁百脚了,也就是以前的‘防护套’。”张建明说,以前河道比较窄,橹容易碰到河岸,需要保护;现在河道宽了,就不需要了。他还提到,现在有舞蹈队专门定制小的橹用于舞蹈表演。“他们需要尺寸小、重量轻的橹,我会根据他们的需求来制作。”他说,这让他感到很欣慰,觉得自己的手艺在新的领域得到了应用。
谈及为什么一直坚持手工制作,张建明认为,手工制作的橹更有灵性,手感也更好。每一根橹都有它自己的特点,这是机器批量生产无法做到的。手工制作不仅是为了质量,更是对这门手艺的尊重和传承。尽管制作橹的收益并不算高,而且做这行的人也越来越少,但张建明并没有放弃的打算。“只要还有人需要橹,我就会一直做下去。”他说。(苏报融媒记者 刘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