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清和智本社社长

“40岁之后,加法增烦恼,乘法纯添乱,除法太无趣,唯减法获自由。”

最近,和一位朋友聊天,有感而发写下这句话,我称之为“减法主义”。

近些年,中国流行减法主义,缩减开支与债务,减少应酬与出差,丢弃不需要的衣物,改乘地铁上下班,清理朋友圈,建立护城河,增强边界感,放弃鸡娃,放过自己……

我个人,工作做加法,生活做减法,借本文漫谈一些感想。

本文逻辑

一、断舍离与

二、做减法与逆周期

三、老龄化与悦自己

【正文6500字,阅读时间15',感谢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断舍离与边界感

2019年,中文互联网上流行一个词叫:断舍离。

它的意思是“断行,舍行,离行”,与一些往事、故人、杂物与执念告别。这是日本山下英子写的一本书,我没看过。实际上,日本人过上断舍离的生活已二十余载。

回顾五年前这一流行词,不由感慨:历史学家容易犯的错误是历史感有余而现实感不足,以历史套现实;而普通人往往是后知后觉,难以洞察当下之事在历史中意味着什么。金心异老师今天在朋友圈中以形而下、形而上来解释此问题,我觉得非常清晰。

实际上,2019年“断舍离”的流行,预示着中国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将迎来减法时代。

当时,中国债务扩张、房地产扩张、城市土地扩张、人口增长均已逼近极限。2019年10月份,我在公众号上发表一篇文章《房地产时代谢幕了》。不过,当时人们的房地产信仰强,借债投资惯性强。次年,房地产迎来“最后一舞”。接下来三年便是房达峰、债达峰、人达峰、币达峰。

这三年的减法,第一减就是房地产去泡沫。房子和孩子,曾经是中国家庭的两大信仰。如今,房子从投资品变成了消费品,这叫“房住不炒”。此后,除了大城市核心区优质物业具有资产投资价值,大部分房产都是消费品。这场减法做得很彻底,但是大多数人的资产也随着去泡沫而减去。

可见,若五年前“断舍离”、做减法,今日则获自由。

在减法时代,个人的心理、行为与偏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整个社会的欲望似乎都会下降,日本当时有一个说法叫“低欲望社会”。欲望偏生理方面,不完受价格调节,我们更主张使用有效需求,有效需求自然是下降的。

当下,不少国人在缩减家庭开支,消费从越多越好、越大越好,演变为极致性价比,出现一轮消费降级、国产平替、精致平替。这促使国产化妆品、电子产品、汽车等国产平替市场兴起以及拼多多的崛起。关于消费变迁的挑战与机会,可以看第二篇文章《以日本为鉴,当下中国消费大洗牌中的新机会》。

近日,钟睒睒批评拼多多的价格策略伤害了中国产业。在中国,只要做大众消费市场,结果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卷与低价,在减法时代尤甚。这是中国家庭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43%以及家庭部门内部收入分化所决定的。当然,假冒伪劣商品是另外一个问题。

当然,低价并不是消费降级的全部。城市中产依然试图避免生活品质大幅下滑,追求极致性价比,采取量少质优的精致平替策略。近两年兴起的亚朵、全季酒店4.0及以上,是老星级酒店的平替者。

消费减法的设计趋势是简约。不论无印良品、优衣库,还是全季酒店均如此。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简约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设计、制造成本,可以把供应链价格压到最低。例如,全季酒店内部装修,由工厂制作好标准品然后直接安装,如此成本压降40%。二是富而多念,贫而寡淡,经济衰退时人的内心回归简单与自然。

做减法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降负债。近两年,很多人在缩减家庭债务、提前还贷。今年三季度之前,存量房贷利率与市场利率之差太大,驱动家庭提前还贷,而缩减债务的深层次原因是过度借债。政府试图通过债务置换的方式降低地方政府的偿债负担,家庭部门也是如此,希望用低利率贷款置换房贷。

生活上的减法主义随处可见,减少应酬与出差,应酬也不喝酒不抽烟,到点散伙回家陪孩子;丢掉不需要的衣物,为家庭腾出更多的活动空间;乘坐地铁上下班,不愿意为加油、停车浪费时间与精力。

所以,近些年,以房屋、汽车为代表大类消费,以及以烟酒为代表的可选消费快速下降。

减法主义一个特征是,不为人情所累,不为物所累,更注重精神享受。

最近,微信在内测一新功能:可以查看已删除自己的联系人或好友,并可以选择性筛选与删除。你看,微信也在帮助我们做减法。我经常看到朋友圈中有人晒出删好友的帖子,我都会回复一句:吓死我了,还好,我还在。实际上,这个回复存在幸存者偏差。

据说现在的年轻人连找男女朋友的动力都没有,这是独立性更强还是更弱了?长期以来,婚姻是一种保险机制。生存能力越弱的人,越需要婚姻制度和家庭组织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古代,作为婚姻的副产品,孩子被赋予养老等风险保障功能。如今,个人生存能力增强,有些人可以不需要对象、婚姻和家庭组织,似乎也可以快乐地度过一生。换言之,婚姻不是刚需,被减掉了。但是,在经济衰退时,有些年轻人可能得益于父母及家庭的保护。

当下,清理朋友圈,退出微信群,建立护城河,增强边界感,人们试图建立更自由的社交舒适区。经济衰退和收入下降带来的恶果是,人们的心理压力与日俱增,做减法让心理更安宁、精神更自由。这促使治愈系商品和服务的增长。

孩子,是家庭的另一大信仰。房子已成为消费品,孩子是长期投资品,但家庭似乎正在缩减这方面的投资。考上985的80后投资回报率是最高的。这得益于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需求。当大学生就业率快速下滑时,投资回报率也大跌。如此,“鸡娃”成为了一种奢侈消费。放弃鸡娃,放过自己,是家庭减法主义的一个重要趋势。

减法主义再往前一步是取悦自己。一位搞商业地产的老板告诉我,近两年开始流行悦己消费,尤其是男人取悦自己。这个有意思,男人闲下来,想明白了,也想对自己好一点了。

除了主动做减法,还有被动做减法,如房屋减值,股票缩水,工资下降,下岗失业,债务清算。1998年日本自杀人数、恶性犯罪率激增,日本社会学家山田昌弘将此现象定义为“1998年问题”。这是被动做减法、暴力做减法的后果。

如何避免“1998年问题”?

02

做减法与逆周期

减法主义是顺周期思潮。

宏观经济意义上的减法就是压缩资产负债表,或叫资产负债表衰退。

债务是中性的,不是鸦片,也不是甜甜圈。资产负债表扩张,一般是以一定信用资产(有形或无形)为基础进行债务扩张。在现代银行体系中,大多数流动性都是债务扩张而来的。

例如,我以房产为抵押从银行贷款100万,然后暂存银行。在我的资产负债表中,多了100万负债,同时也多了100万存款。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端和负债端同时增加了100万。银行在缴纳6.6%的存款准备金率后,可能将剩余的93.4万再贷给另外一个客户。反复操作,银行资产负债表持续扩张。

因为银行体系有加速器效应,银行快速扩张资产负债表,经济容易快速上涨。可见,资产负债表扩张推动了宏观经济增长,宏观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债务扩张的过程。这就叫加法主义。

但是,“树不会长到天上去”,债务扩张是有极限的,这个极限就是杠杆率,衡量标准就是利率。

当债务水平逼近偿还能力极限或过度借债时,同时往往利率运行至高位,个人/企业借债需求自然下降。假如大多数个人/企业,即私人部门均无力进一步扩张债务,那么资产负债表扩张步伐将减速。或者说,当人们预期经济将衰退时,则缩减投资,减少借债。

当新增借债小于债务偿还时,意味着债务余额下降,这时就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同理,资产负债表集体衰退引发宏观经济衰退,宏观经济衰退的过程就是债务缩减的过程。这就叫减法主义。

最担心的是,个人/企业集体转向债务收缩、还贷,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集体衰退,容易引发大衰退。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集体衰退,导致银行资产负债表衰退,由于银行在缩表过程中出现反向的加速器效应,导致市场流动性迅速枯竭,资产价格快速下跌。在过度举债的经济体中,资产价格下跌又导致资产负债率上升,资产负债表恶化,严重情况下被击穿,陷入债务-通缩螺旋。这就是欧文·费雪的债务-通缩螺旋理论。

日本泡沫危机是一个经典案例。90年代初期,日本处于过度借债状态,泡沫危机爆发后,日本央行错失救市良机,资产价格迅速崩溃。1995年,日本央行将利率降至零,但此时为时已晚,企业资产负债表实际上已被击穿,失去借贷能力。从1995年到2005年,日本企业在零利率的情况下不但不借债反而在加速还钱,日本企业贷款余额连续11年下降。据辜朝明研究,在当时的日本大企业中,只有丰田汽车保持债务扩张。

企业部门压缩资产负债表推动银行压缩资产负债表,资产恶化和不良债权累积最终击穿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进而引发更严重的流动性危机。2000年,日本央行不得不直接采购股票以拯救银行系统。

过去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自由市场不存在集体行动,换言之,个人/企业不会集体借钱或集体还钱。

但是,在某一经济周期,私人部门存在一定的集体行为;否则,就不存在所谓的经济周期。例如,在城市化时代,居民集体迁入城市,进而安家落户、生儿育女,在储蓄有限的情况下集体加杠杆。当城市率上至六七成,居民集体转向降杠杆、做减法。发达经济体均经历了这一过程,区别在于加减法操作的激进程度。

不能忽略的是,到目前为止,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存在明显的集体行动特征,其中国家与政府就是集体行动的代表。那些对国家与政府信仰强烈的民族,集体行动往往会更加波澜壮阔。在错误的利率、房地产等政策作用下,私人部门容易集体大规模扩表,在越债务拐点后又集体转向大规模缩表。

近两年,中国持有住房贷款的居民、开发商与城投公司均在压缩资产负债表。

据中国央行发布的数据,2024年三季度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7.56万亿元,同比下降2.3%。与两年前相比,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下降了1.4万亿元左右。另外,截止今年11月22日,城投债(债券)余额11.08万亿元,较年初下降0.36万亿元。

居民和企业缩表给银行带来缩表压力。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下降1.4万亿元,意味着银行最优质资产缩减1.4万亿元;居民不再贷款(房贷),银行难以扩张债务。在房地产与城投债两大流动性派生熄火后,市场流动性和价格明显下降。

数据显示,9月份,体现活跃资金流动性的狭义货币(M1)同比下降7.4%,而包括狭义货币和储蓄的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只有6.8%。同期,CPI同比上涨0.4%,延续低迷态势;PPI同比下降2.8%,连续21个月下跌。

所以,“9·24”政策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扭转市场预期和拯救流动性,进而试图提振资产价格和通胀。

当每个人/多数人都在缩减资产负债表时,这种集体行动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宏观大衰退。凯恩斯主义者将这种问题定义为“合成谬误”,试图以此说明市场的缺陷,同时为政府政策铺垫合法性。

实际上,“合成谬误”的解释是一种谬误。市场自发行为,即便有集体行动特征,也不存在合成谬误。所谓合成谬误,往往是政策强烈主导的结果。

但是,当私人集体做减法的时候,政府到底要不要做些什么?

如果政府无所作为,国家与政府的合法性、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合法性将受到挑战。凯恩斯主义者以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建立合法性,这是错误的。实际上,国家是一种对冲市场,政府是一种对冲机制,用于对冲来自战争、自然、饥荒、疾病、经济等风险。证据何在?当每当风险来临,国债大涨,人们纷纷拥抱国家以避险。

政府该怎么做?

私人集体做减法,政府则做加法,这叫逆周期调节,我称之为风险对冲。

当市场借贷需求下降,自然利率下降,央行需要顺应降息、扩张货币。税收、国有资产、养老金、医疗保险、失业金,都是国民缴纳的保险。政府应该在经济景气时多储备保险金、积累主权信用,在经济衰退时释放保险金、扩张财政;同时,政府使用前期积累的主权信用来扩张债务,以帮助国民度过难关。必要时,将财政直接发给困难居民,补充失业金、养老金,以救民于水火。

03

老龄化与悦自己

除了经济周期,或许生命周期自带减法系统。

人的一生,是“加减乘除”的一生。

童年和少年,开始做加法,探索未知的世界。作为80后,我不算是一个典型的小镇做题家,小学和初中作业不多,高中才进入衡水模式。或许,这保护了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保护好孩子的探索精神,而非知识灌输,是做加法的重点工作。

青年,努力做乘法,激发乘数效应。青年是精力最旺盛、牵绊最少的时期,既没有债务负担,也没有沉没成本压力,适合大胆尝试、边干边学,将学识、技术及经验资源组合,提高配置效率,创造高收益。如今,技术创新、直播带货、超级个体以及新型另类投资,都是年轻人主导。

中年,转向做减法,适当构建安全边界。中年、中产、中层,今天同时处于这“三中”状态的80后是压力比较大的。一个老板逮住一个中层80后骂,他不敢反抗,不敢辞职,多惨。

一个中年人在职场上拥有20年经验、在一个行业里建立一定的资源,这是他的优势,也是沉没成本。如果跳出这个行业,沉没成本太高,加入新行业难度太大,又没办法提前退休。

人到中年,身体不允许像年轻人一样拼命,只能转向做减法,减去更多无效应酬、消耗、社交与娱乐,降低债务负担和杠杆率,集中时间、资源建立职业、事业壁垒,同时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孩子与爱的人。

老年,一般做除法,清理人生清单。人的预期基于生命周期,60岁后看看人生清单,该清仓的清仓,该出清的出清,不要做加法、更不能加杠杆,让老年生活过得安稳。

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波动大、年龄分布严重不均衡,那么这个国家经济周期深受婴儿潮一代的“加减乘除”人生影响。当“婴儿潮”一代进入青年时期,这个国家活力四射、大胆加杠杆,当他们进入中老年,这个国家跟着做减法,资产负债表扩大力度下降,经济增速也自然下降。

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少子化阶段后,通缩和低利率将成为常态。如果把青年人口与中年人口作为老龄化的指标,日本、加拿大等很多国家的利率都随这一指标的下降而下降。

如果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老年人的借款需求会下降,自然利率将持续下降,最终迫使政策性利率走低。麻烦的是,在深度老龄化这个阶段,央行不论如何降息,都无济于事,都难以激发借款需求。同时,通胀也因需求不足而持续走低,甚至进入通缩。

通常,老年人的收入和收入预期不如年轻人,这是通缩的主要原因。经合组织的老金替代率(养老金占工资的百分比)平均水平为58%。也就是说,跟工作时期相比,退休后的收入下降42%,老年人收入降幅太大。

去年,中国正在进入中度老龄化。据《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2023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中国的“婴儿潮”一代主要是1965年-1975年出生的一代,每年出生人口都在2000万以上,他们被认为是最幸运的一代,如今正在步入退休生活。但是,中国当前的养老金替代率大概是41%,国际劳工组织建议养老金替代率最低标准为55%。这意味着中国老年人收入降幅超过一半。这除法做得太干净。

如果考虑养老金内部结构情况可能更严重,体制内养老金平均水平是城镇养老金的2倍,是城乡养老金的30倍。农村老人每月养老金两三百元,大量农村老人“退休”后购买力非常有限的。由于社会保障不足,中国家庭提前储蓄、防御性储蓄,这是中国储蓄率高的原因之一。

由于社会保障不足、市场预期不足等,中国在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居民便大规模储蓄,投资需求和借款需求便大幅度下降,货币政策很难起到效果,降息对需求的刺激作用不大。

当前,主要靠财政政策。做法很简单,就是增加普通家庭的收入和社保基金收入。任何一个老龄化国家,只要把养老金替代率提升到70%以上,老年人有钱支出,自然走出通缩。

这个逻辑是上面第二部分讲到政府是一种风险对冲机制。在年轻时期,大量劳动力缴纳税收和社保,政府需要为民储蓄、为民买保险,等到进入老龄化社会,政府再把这笔保险拿出来。这里我们需要纠正目标和手段的问题,财政支出刺激通胀和经济增长其实是手段,增加居民社会保障、提高收入和消费福利,才是目的。只要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经济增长高低、通胀多寡并不重要。

最后,以个人的经历,对这一漫谈的文章做一个总结。

我,也算是中年人,近些年,工作做加法,生活做减法。因为工作上做加法,挤占了我大部分的休闲和娱乐生活,生活上被迫做减法。我的做法是,减少无效社交、精神内耗,剥离生活琐事,保障睡眠,保持健康,陪伴孩子。同时,学会放下、包容与理解,这样可以让自己的生活保持轻松、自由的状态。

总之,减法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取悦自己,爱自己所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