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互联网大厂的“科技属性”现在怎么样了?
国产大模型自2023年底进入爆发期至今,也快有了近一年的时间。这一年之中,包括阿里巴巴、字节跳动、快手等互联网科技公司,智谱等AI初创企业,都在加速创新。
现在,也到了这些科技企业首次交付AI“作业”的时候。
近日,快手在其最新披露的三季报业绩中指出,公司来自营销客户的AIGC营销素材日均消耗超2000万元。
同时,快手CEO程一笑也在电话会议中透露,可灵AI目前服务用户已超500万,商业化单月流水超千万,明年预计会大幅增长。
在互联网大厂集体布局AI,以此获取真正的科技估值之时,快手的“AI科技化”进度条如何?是否已经可以形成新的估值增量?
快手基本面强劲
11月20日,快手公布了截至今年9月30日未经审核的第三季度业绩。
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其总营收为311亿元,同比增长11.4%;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24.4%达39亿元。
其中,线上营销服务,以及电商业务为其这一增长贡献了主要驱动力。第三季度,快手线上营销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0%,占据了56%的营收体量;其次则是电商业务,GMV同比增长15.1%至3342亿元。
不只是现下业绩表现强劲,从财报具体内容来看,对于接下来的发展,快手也还有以下几大预期亮点:
其一,线上营销服务主业的增长潜力仍在稳步扩大。
据《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有机构预测2027年中国短剧收入会达到1000亿元,按照目前预估的2024年市场规模将同比增长34.90%至504.4亿元,届时整个国内市场体量将扩增一倍。
微短剧行业扩容的增长背景下,快手短剧引流收入大概率受益于此。数据显示,其三季度短剧营销消耗同比增长超过300%。
商业化短剧是这一两年内容平台都在重点围攻的变现新途径,包括内容电商平台、内容娱乐平台等企业都没放松布局,以期最快打通整个短剧产业链的商业路径。
快手更是其中领导者。进入2024年后,快手始终在完善付费短剧行业的产品基建和商业模式。产品端,截至目前,快手已打造了基于服务号的Native原生链路,用户在站内即可看剧、付费;同时,投流方也仅需进行上传剧集、版面配置等简单流程,无复杂的技术开发要求。
商业兑现上,在B端,据悉快手已经打通了短剧的IAA模式,即广告主可以选择向C端用户开启通过看激励广告和信息流广告来解锁更多剧集的投流模式,而快手会将投流费用按一定比例和短剧广告主进行分成。
这背后依托的是快手活跃的用户集群。第三季度,快手平均日活跃用户数量有4.08亿,同比增长5.4%;平均月活跃用户则达到了7.14亿,同比增长4.3%。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也达到了132.2分钟,同比增长7.3%。
其二,电商业务上,新入驻商家数量同比增长超30%,月均动销商家数同比增长超40%,这意味着其商业生态的可持续性仍在增强。
就以刚刚过去的双11大促为例,参与快手平台的商家和达人数量首次突破300万,动销新商家和达人超过30万,新增用户超过700万。
其三,海外市场首战告捷,巴西收入增加了一倍,明年有望盈利。
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快手海外收入同比大增104.1%,达13亿元;海外营业亏损1.53亿元,但亏幅收窄了75.9%。按照上半年的规划,快手很快也将进军中东、北非、东南亚等市场,已计划即将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设立办事处。
而第四大增量预期点,也是代表着快手即将贴上“AI科技”标签的关键转折点:据快手CEO程一笑透露,可灵AI目前服务用户已超500万,商业化单月流水超千万可灵AI,明年预计会大幅增长。
这也是快手非常关键的影响快手未来发展的因素。正如快手首席财务官金秉在此次财报业绩会上所言,“AI是快手近年来投入重点”。
AI底色逐渐浓厚,快手科技新估值蓄势待发
相比于主营的营销服务、电商等业务来说,AI业务短期内也许无法带来动摇根本的增量。但在目前快手目前的估值体系中,现有业务板块的成长性都已被考虑进去,AI作为新事物,潜力最值得关注。
快手于今年6月推出了其AI团队自研的首个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AI。虽然推出不足半年,但目前可灵AI已历经十余次迭代升级。
功能上,可灵AI的核心是AI视频生成与编辑,且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1.0和1.5两个模型版本。其中1.5版本支持UHD 1080P视频的生成,并增强了可控生成能力,含有镜头控制、首尾帧控制等创新功能,视觉美感极盛。
也是基于此,9月快手正式启动了“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将联合李少红、贾樟柯等多位导演,制作出品9部由可灵AI生成的AIGC电影短片。
可以发现,可灵AI与快手正在极力发展的短剧业务有着极强的联动性。对此,CEO程一笑表示,快手一直在尝试运用AI大模型等智能化技术,提供全链路的解决方案来提升内容生产的效率,以及增强转化率。可灵AI已基于快手公司的整个商业资源,拥有了一定的商业化优势。
当前,可灵AI用户量已超500万,累计生成了5100万个视频、超1.5亿张图像;并通过推出会员付费体系和开放API服务,借助视频生成、图像生成及虚拟试穿等多种模块,成功转换为一定真金白银,截至2024年11月,可灵AI的单月流水已突破千万人民币。
除去视频生产外,快手在大模型领域的研究,也少不了对内容理解以及推荐大模型的聚焦。其研发的MoE大模型在降低训练、推理成本,以及提升短视频和直播内容生成效率上都明显改善。
这些研发成果的成效也开始体现在目前的经营之中。以线上营销服务为例,今年以来,快手通过加强数据基建、智能投放产品和算法能力,以此为营销客户提供了更好的投放ROI,也带来更好的营销服务出价。
同时,基于AI大模型对营销内容和商品特征的语义理解,快手为商家做更精准的人货匹配,提升营销转化效率。今年第三季度,快手来自营销客户的AIGC营销素材日均消耗超2000万元。同期快手毛利率同比去年提升了2.6个百分点,至54.3%,且净利润增速快于营收增速。
对于目前的快手而言,或许还谈不上将可灵AI打造成独立的新业务板块,但是这一系列的AI技术升级,无疑已经开始为其贡献收益。
细水长流,快手的科技底色将在源源不断的研发投入之中增厚,科技成效也将日益显露。财报显示,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其研发开支维持10%的增速,提升至31亿元。
互联网大厂集体拔高科技属性
事实上,当人工智能即将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之际,整个国内互联网企业都在借助这股风潮拔高自身科技属性。
过去几年包括亚马逊、谷歌、微软等上市美国公司估值始终是趋势性走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升级。
反过来,其一,受大环境影响,国产企业估值承压;其二,科技巨头英伟达、Open AI在AI领域的强势表现,直接拔高其AI方向的估值,国内百花盛开,但缺一个领头羊。
财报数据显示,微软本期智能云业务同比增长20%,其中Azure和其他云服务收入增长了33%,高于此前预期的28%至29%的增速,而原因或许在于Azure的增长中AI服务贡献了约12个百分点。可见,这些企业的AI业务已在陆续释放不小的增长动力了。
反观国产大模型,在打通C端AI应用的最终商业化上,中国科技企业优势不容小觑。
就在发稿前夕,百度也发布了最新季度财报。其中提到,11月文心大模型日均调用量达15亿次,对比去年第四季度的5000万次,一年内增长30倍。
并且,在可能会是AGI与Killer App钥匙的AI Agent上,目前百度文心智能体平台上已有15万家企业和80万开发者;日前,智谱AI也正式推出了可适配微信、淘宝、美团、小红书等8款应用软件的自主智能体AutoGLM,能覆盖日常生活常用的线上聊天、网购、社交等功能。
基于这些切实的AI商业化进展,以可灵为代表,中国大模型玩家的科技含量正在加速提升,未来的估值预期也正在面临改写。
来源:松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