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然 编辑|魏晓
年内大热的具身智能赛道,再起波澜。
11月15日高交会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成果发布会上,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宣布正式运营,并与16家行业相关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
合作名单中,不乏拓斯达、强脑科技等明星企业。
自 ChatGPT 发布后,模型理解和决策能力的大幅提升助推具身智能行业驶入快车道。人形机器人等形式的具身智能成为AI落地的理想硬件载体成为行业共识,包括特斯拉CEO马斯克、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内的诸多科技行业大佬,都曾发表过类似观点。
华为这次展开深度布局,切入点与智选车模式类似,即通过技术赋能先合作搭桥。对行业来说,这块金字招牌必然先是一次有力背书,带来投资和技术资源的同时,也将赛道关注度进一步拉升。
但结合此前已经亮相的盘古具身智能垂直领域大模型、搭载大模型的夸父人形机器人,又不免让人猜测,华为是否只仍像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那样,只做技术供应商和顶层决策;又或者,是从技术赋能开始,逐步将具身智能纳入自身业务版图。
大厂参团,行业变天了?
具身智能=AI+机械
华为官宣合作的列表中,强脑科技是其中之一,蓝媒汇曾在去年年中与其有过一次深入交流。
当时,一款通过意念控制,可以让残障人士完成书写、绘画,甚至弹钢琴等精细动作的机械臂令人印象深刻。
将这一过程中的“人”,替换成人工智能,大体就是当前具身智能的基础形态:通过AI+机械硬件,赋予机器类似人类的感知、理解、决策和行动能力。
当然,这往往也是一套极为复杂的系统。其中,AI 大模型是具身智能理解和决策的核心。ChatGPT带来的人工智能跨时代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带来了远比过去更顺畅的自然语言交流——不需要特定的专业指令输入,口语对话就可以让机器人的“大脑”理解用户指令或环境中的文本信息。
视觉方面,卷积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模型经过迭代升级,可以对图像和视频进行分析,识别物体、场景和动作。将语言、视觉、触觉等不同模态的信息进行融合、微调,模型得以全面地感知环境、理解特定环境下的地图和障碍物信息,这是“具身智能”里“智能”的部分,
理解和决策过后,进入到动作执行环节,这部分则与执行器、驱动器等关键组件相关联,根据AI这一控制器发送的指令,调节电机的电流和电压,实现毫米级甚至更高精度的动作。
一个简单的例子,机器人执行“抓取苹果”这一任务中,语言模型首先理解用户对于抓取对象和方式的要求,视觉信息接下来定位苹果,触觉信息反馈抓取的力度及稳定性,最后交给电机驱动硬件(机械手、机械臂等)执行。
华为带来了什么?
关于这些硬件,澎湃新闻曾报道过目前行业内面临的同质化问题:不同公司的产品,其中大量关键零部件等很可能来自同一家上游供应商,导致人形机器人赛道真正的区分度,反而正机械结构之外的AI部分,也就是大模型。
一些分析人士给出了较为悲观的预测称,在目前已公开的超过70家具身智能公司中,未来能持续发展的或许不超过10家,如果无法得到大厂的投资,赛道内的一众玩家将面临生存危机。
华为能给行业,至少是这16家合作企业带来的,首先是确定性的AI能力。盘古大模型的数据容量、网络结构和泛化能力无需赘述,大量案例表明其已在自动驾驶、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媒体生产和应用、高铁、钢铁、气象、医药等众多领域实现了创新应用和落地实践。
并且,今年6月21日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云还推出了专精垂类的盘古具身智能大模型,可驱动机器人完成 10 步以上的复杂任务规划,还可生成机器人所需的训练视频,加速机器人对复杂场景的学习。其多模态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使机器人能够模拟人类常识进行逻辑推理,并在现实环境中精准执行任务,有效解决了复杂环境感知与物理空间认知的难题。
如果后续合作跑通,华为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模式或将趋近于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目前的“鸿蒙智行”方案,概括来说就是技术赋能,然后把硬件交给该领域更有资历的零部件供应商。
由此带来的技术及市场规模红利,亦可从目前问界等合作车系的热销中提前窥知一二。
因此,搭上华为这趟车的企业,在AI能力和品牌力方面,或将更容易跻身“领先阵营”。
全面布局
不过,此次与多家企业敲定合作,实际上并非华为在具身智能领域的第一次大动作:
报道称,华为最早在七年前就已围绕AI+机器人展开研发,六月份开发者大会上与行业大模型同步亮相的,还有搭载盘古大模型的“夸父”人形机器人,且机器人已首次实现了与鸿蒙生态设备互联互通。
并且,华为也曾参与到行业初创公司的投资中,包括投资8.7亿元成立东莞极目机器有限公司等。
任正非只说了不造车,华为可没提过不造机器人。
短期来看,具身智能目前似乎仍以落地工厂车间的自动化生产线为主要场景,但若能与物联网等设备生态深度结合,家庭服务场景同样有机会兑现潜力,最近的例子特斯拉Optimus已经给出。
据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至 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7.6亿元。从全球范围来看,机构预计到2027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7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 63.5%.
高盛数据显示,在理想情况下,预计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约合11037.3亿元人民币,这一规模相当于2021年智能手机市场的三分之一;花旗银行发布的最新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7万亿美元,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到6.48亿台。
具身智能似乎有理由,变成华为又一项攥在手里的“核心业务”。
Lanmeih/今日话题
你对购买人形机器人感兴趣吗?
咱们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