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经》十五讲 赵敏俐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尝试建立一个新的《诗经》解读模式:把握《诗经》的艺术本质,将其纳入周代社会的历史文化中去研读和认识。作者首先带领读者走近光辉灿烂的周代社会和文化,感受《诗经》得以产生的深厚历史土壤和根基;然后结合周代的历史文化,按照题材对《诗经》中的作品进行细腻而独到的讲解,进而深入解读《诗经》独特而完美的艺术风貌。基于这种深切而厚实的解读,本书展示了一个生动丰富的《诗经》世界,使读者能真切体验《诗经》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与艺术光辉,感受《诗经》时代人们的丰沛情感和烂漫生活。

>>内文选读:

我们如何走进《诗经》(节选)

站在21世纪的今天,面对历代《诗经》学研究的丰富成果,我们又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观念来认识《诗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走进《诗经》?怎样才能重新认识它的伟大呢?

要走进《诗经》,我认为第一要义是了解周代文化。《诗经》是在周代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诗"既然是"感物而动"的艺术,那么,其所感之"物"就应该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在中国的诗学传统中,"物"并不仅仅指客观物体,还包括诗人所处时代的政治思想文化环境,甚至包括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和艺术审美观念,也是在那个时代培养起来的。从这一角度来讲,汉代《诗经》学所建立起来的"风雅正变"理论和在此基础上所作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成果并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并不能局限于此,现代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语言学、哲学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使我们可以对周代文化作出更全面的认识。我们不仅应该关注每一首诗产生的具体文化背景,还应该关注《诗经》这部作品创作和编辑的整体文化环境。没有对周代社会历史变迁、政治文化制度建立、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等作为认识的基础,我们就无法了解《诗经》的生成、《诗经》在当时的地位和它所承担的诸多社会功能,无法了解它的内容何以如此丰富,认识不到这部作品何以伟大,也无法给它一个准确的历史定位。这就如同我们如果不了解屈原所生活的战国历史和楚文化环境,就不能了解屈原;不了解唐代社会,就不能了解唐诗一样。把《诗经》看作周代文化的产物,从周民族的产生,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从礼乐文化的建设入手,讨论《诗经》丰富的内容与周代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这是我们走进《诗经》的第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进《诗经》的第二要义,是认识《诗经》的艺术特质。《诗经》虽然具有丰富的内容,在周代社会和后世历史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它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通过特殊的艺术形式得以实现的。传统《诗经》学虽然不否认"诗"源自人的情感抒发,但实际上是将其当作" 经"而不是文学作品来研究的,最终脱离了它的艺术本质。因而传统《诗经》学的成果虽然丰富, 却从总体上缺少对《诗经》艺术特质的分析。现代《诗经》学虽然回归了《诗经》的文学本位,但是没有将其纳入周文化的整体来认识,同样也没有揭示它独特的时代艺术特征,所以也无法从文体形式方面阐释其丰富的内容和艺术成就。我们常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说的不仅仅是文学的内容,更是它不同于其他时代的艺术形式,形式和内容不可分割。《诗经》和后代诗体形式的最大不同,是它的乐歌特征。这来自中国早期诗乐一体的传统, 同样也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入手, 我们才会发现,《诗经》曲调的组合方式、与演唱相关联的章法结构、形式多样的演唱方法、以套语为特色的传唱技巧等,都与后代诗歌存在着鲜明的差异。《诗经》所用的诗体,它的韵律节奏、语词艺术、根源于象形字的诗性表达等,处处显示出其在艺术上的独特之处。《诗经》305篇作品丰富的内容,都是通过这种独具时代特点的艺术形式才得以传承的。所以,结合周代文化来解读《诗经》的艺术形式,揭示其艺术上的独创性和时代特征,是我们走进《诗经》的第二步。

走进《诗经》的第三要义,是对《诗经》文本做细读和赏析。我们学习和研读《诗经》,最终要落实到《诗经》文本。它那丰富的内容、优美的形式、独特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具体作品的研读,从文本的鉴赏中才能切实体会到。但是由于历史遥远,后人对于周代文化陌生,历来对《诗经》的文本解读存在着许多文化隔阂。我们对《诗经》的所有研究,都是为了更好地解读文本。本书立足于此,将《诗经》文本融入各部分的讲解之中。《诗经》有305篇作品,本书前后共引用或分析120篇左右,在各章的讲述中涉及的篇目在250篇以上,超过《诗经》总篇目的五分之四。将文本融入理论的分析与文献的考证,固然是为了说明理论研究的可靠和有效,避免陷入主观臆断的泥潭,更是为了解析文本,读懂作品,认识其内容的丰富多彩,体验其艺术的优雅高超,最终达到走进《诗经》的目的。

作者:

文:赵敏俐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