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在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英雄城南昌,有一条宽阔而整洁的大道——孺子路。孺子路北面就是碧波荡漾的西湖。西湖象似一块晶莹的翡翠镶嵌在南昌城中。一条曲折的廊桥通向湖心的小岛,岛上有一座古老的亭子。它就是“孺子亭”。这里环境幽雅,景色迷人。湖中碧水清波,湖岸垂柳成荫,水中倒影着红柱碧瓦,绿树蒸起阵阵烟云,这就是自古誉为豫章十景之一的徐亭烟树,现已辟为南昌市民憩息的场所——孺子亭公园。这路名、公园名、亭名,都与一个人名相联系,为纪念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东汉未年著名隐士,号称“南州高士”的徐稚。
徐稚(108年—179年)字孺子,号聘君,豫章郡南昌县人(今南昌市郊区塘山乡北沥徐家第四代祖先,实为东汉永建三年由南塘始迁北沥的第一代祖先,明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曾亲笔为其村题词:“南州世家”),父徐敬,汉元初时曾任京兆尹,子徐允登笃孝砺行有父风,豫章太守华歆请见不诣,汉末寇贼转相戒约不犯其闾。徐稚家贫,耕作自食,少有高节,追羡梅福(西汉末年南昌县尉,因不满朝政,弃官丢家学道)之风,于梅福故宅东建室居住,后人称“微士居”。徐稚先后为众人所荐三举茂才,四察孝廉,五辟宰府俱不起。东汉永嘉元年(145年)豫章郡太守陈蕃为人刚正不阿,崇尚气节,不待宾客,唯敬徐稚,设专榻待之,去则悬起。故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有“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之名句。东汉桓帝时,经太尉黄琼,尚书令陈蕃等人推荐,朝廷五次征聘徐稚坚辞不仕,世称“南州(南昌古称)高士”。在第二次征聘后,他便隐居槠山(今丰城市白士乡隐溪村)十余年,光和二年五月二十日病卒北沥故里。葬于城南九里井右(今南昌市十字街与东坛巷交汇处北侧),孺子墓汉至唐代,号称“东南第一名墓”,明万历十五年南昌知府范涞于墓西建石牌坊一座,后圯。建国后曾予修整,墓基呈八角形十三层,墓顶园柱状,全用红石垒成,自“文革”起被居民占用建房。现原地仅存碑石三块。西晋永安年间(258—263年)豫章郡太守夏侯嵩于碑侧始建思贤亭,北魏时改名聘君亭,后又更为仰高亭。后人将亭迁建于西湖,称孺子亭或高士亭以扬徐稚之高节。
徐稚隐居后,陈蕃于孺子钓游旧址始建孺子台,以示纪念。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洪州都督兼刺史张九龄书写徐稚墓碣,立于孺子亭一侧。玄宗时北海郡太守李邕撰写放生池碑立于亭的另一侧。南唐时改名碧波亭,不久又复名孺子亭。明洪武三年(1370年)南昌知府许方,嘉靖年间(1522—1566年)徐稚后裔徐樟,万历十四年(1586年)南昌知县何选,万历三十四年南昌知府卢廷选均先后对孺子亭进行了修建。明末毁于战乱。清同治二年(1863年)、同治五年南昌绅士刘于浔为首捐款,先后二次重修,且建三曲桥与岸相连,并与学使金甡先后书写“清风徐来”、“清妙高跋”匾额悬于亭中。民国五年(1916年)秋,又毁于暴风雨。民国十九年四月南昌地方政府拨银元三千块重建,并立亭碑。抗日期间被日寇推堕湖内。建国后,孺子亭修茸一新。亭为八角二层,游人可登小楼眺望湖景,并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时又遭破坏,仅存16根园柱,半边残檐。1984年重建的孺子亭高9.2米,直径7.6米,八角重檐,钢筋混凝土钢架整体结构,四周为花岗岩石平台,有小桥通湖岸,并连整个西湖扩大为孺子亭公园,成为劳动人民的乐园。
孺子亭傍湖挺立,湖畔垂柳成行、亭榭楼阁与湖光水色相映、烟景万千迷人,为古豫章十景之一——徐亭烟树,历代诸多文人墨客前来览胜,吟诗作赋,如唐代礼部尚书同平章事权德舆、北宋文学家曾巩、苏辙、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南宋诗人杨万里,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明初文学家危素,国子祭酒胡俨,修撰曾等人都留下了优美诗篇,以记其胜。
作者:黄春发
来源:《江西地名》1996年第2期
第19—20页
选稿: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编辑:汪鸿琴
校对:王利飞
审订:宋柄燃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