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一部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横空出世,那高达9.4分的豆瓣评分,一下子就飞到了众人眼前。
剧里演的啥呢?凶手在放动画片的电影院里随便开枪,好家伙,现场好多都是小孩,一下子就造成了 9 死 21 伤的惨状。
这还不算完,这剧情竟然还有真实原型,2014 年台北捷运江子翠站也发生过类似的随机砍人事件,想想都让人揪心。
这剧一播出来,大家都惊着了,原来一部剧能把事儿挖得这么深,什么新闻伦理、网络暴力、废除死刑、罪犯家属的人权,一股脑儿全给拎出来讨论了。
可 5 年后的今天,咱们好像离这些无差别伤害事件更近了,都不敢确定以后再有这样的事儿能不能也像《与恶》那样被拍成剧,让大家好好琢磨琢磨,就连新闻报道后续能给多少信息都没谱儿。
每次出了这种无差别伤人的事儿,咱老百姓第一个反应就是震惊,然后就火冒三丈,心里直犯嘀咕:这些坏人,为啥要对无辜的人下手?
咱一直觉得 “冤有头债有主”,谁犯错就找谁算账,可这些行凶者压根儿不按这套路来,他们觉得社会秩序亏待了他们,就非得搞破坏来报复,结果就殃及到那些无辜的跑步市民、手无寸铁的学生了。
咱光在那儿骂、谴责,其实没啥用,就跟隔靴搔痒似的,根本解决不了啥问题。得先去理解这些行凶者为啥要这么干,这可不是说要原谅他们,就是得搞清楚他们脑子里在想啥,到底处于啥心理状态。
就像《天注定》(因太暴力无法上映)里演的那个大海,因为承包煤矿失败,上访又没结果,一气之下就持枪杀人了。在他眼里,他好像还挺正义的,可实际上他也杀了不少无辜的人。
这说明啥?说明这些极端的人,一旦心里不平衡了,就容易走极端,觉得全世界都跟他作对,连看到马夫抽打马,都能因为对马的那点儿善念,就把马夫给杀了,还觉得自己是在为马讨公道呢,你说这荒唐不?
还有那个恐怖片《咒怨》,里面的伽椰子被丈夫家暴,最后被虐杀了,这怨气一上来,变成厉鬼后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杀人,不管人家该不该死。
她生前没啥地位,死后就靠滥杀无辜来找补那种缺失的感觉,嫉妒所有正常生活的人。这其实也反映了一些人的心理,一旦心里有了怨气,又找不到合适的出口,就可能会做出极端的事儿来。
所以,每次出了这种事儿,咱不能光在那儿喊打喊杀的,得好好琢磨琢磨背后的原因,不然这无差别伤害的事儿,指不定啥时候又冒出来了。
咱老是谴责这些无差别伤害的行凶者,可光谴责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显然不能。就好比摁死一只蟑螂,要是不把家里那些藏在角落里的食物残渣清理干净,蟑螂还是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这无差别伤害事件也是一样的道理,得找到根源,把那些滋生恶的 “垃圾” 清理掉才行。
日本就有不少这方面的纪录片,像《追踪秋叶原行凶事件》,人家可不是为了给凶手找借口,而是通过追溯凶手的生活状况、人生履历啥的,去研究为啥会发生这样的事儿,目的就是为了预防以后再出现类似的悲剧。
还有那个《无缘社会》,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剖析日本那个出了毛病的社会,因为他们知道,要是光谴责,同样的事儿肯定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剧也挺有胆量的,面对无差别杀人事件,它可没跟着大众一块儿光喊着要把凶手灭了,或者把事儿给掩盖起来,也没搞那种非黑即白的标签化。剧里的律师就一直在调查为啥会产生那样的 “怨气凶宅”,虽然过程中有人泼粪、有人阻拦,但他还是一点点地挖出了媒体、法律这些系统性力量存在的问题。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在努力,才阻止了另一场类似的杀人事件。
可咱们社会上,好多人对调查这些事儿的根源有误解,觉得这是在给凶手 “洗白”。一旦有谁要去深挖一下原因,马上就有人跳出来反对,凶手的名字也不敢提了,肖像也给抹掉了,事件的缘由也说得含含糊糊的。
这样一来,这事儿就被掩盖得严严实实的,好像恶就是凭空冒出来的一样,其实,这才是最危险的。因为咱们都没搞清楚到底是咋回事儿,下次再有类似的事儿发生,咱还是只能干瞪眼。
咱得明白,传播这些事件本身不是恶生长的途径,反而是遗忘和掩盖才会让恶越来越猖獗。
所以,别光想着谴责了,得鼓起勇气去追溯根源,把那些藏在暗处的恶给揪出来,好好整治整治,这样社会才能少一些这样的悲剧发生,咱也才能真正搞清楚咱与恶的距离到底有多近,才能想办法把这距离给拉开点儿。
光谴责无差别伤害的行凶者,就如同摁死一只蟑螂却不清理残渣,恶的滋生永不停息。唯有追溯根源,才能真正拉开我们与恶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