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硕 北京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教授,你认为什么是奢华?”

“我认为时间是最珍贵的。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是世界上最奢华的,而用不同时代的艺术和设计语言传承这份‘奢华’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们在BMW 7系‘华彩辉耀典藏版’上选择的四种非遗工艺都与时间有关。”

岁月不居。上述对话发生在2019年宝马集团设计高级副总裁霍伊顿克(Adrian van Hooydonk)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张雷教授之间。彼时,在距北京近7700公里的德国巴伐利亚州宝马集团总部,宝马集团与清华美院探索艺术与科技、东方与西方美学融合的“结晶”——BMW 7系“华彩辉耀典藏版”亮相。

中国人常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而这,也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寄托。张雷意料之外的答案让霍伊顿克也有深深的共鸣。

10月,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今年第三次到访中国,见证了宝马与清华大学战略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双方共同成立“清华-宝马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出行创新联合研究院”。这一合作加强了双方在前沿科技、可持续发展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促进了跨领域技术的共研共创,旨在为汽车行业面临的复杂挑战提供前瞻性的解决方案。今年,宝马集团宣布将BMW 7系“华彩辉耀典藏版”赠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以此见证双方的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和拓展。

“今年恰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设立60周年,也是中国工业设计史整整60载。宝马让‘她’(BMW 7系‘华彩辉耀典藏版’)又回到了清华,这让我们很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雷认为BMW 7系“华彩辉耀典藏版”承载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款车。 摄影 郭大方 张硕

用过去致敬未来。近期,张雷教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的专访,张雷回忆了这台凝聚传统文化,在迭代创新中驶向未来的出行交通工具的诞生和使命。更重要的是,“她”将从这里再次出发,载着清华-宝马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出行创新美好远景,驶向更远的远方。

真正的可持续是留住永恒

古色、苏绣、大漆、螺细镶嵌,中式大写意、蟠龙、云门山水、中轴气韵,如今,陈列于清华美院报告厅的BMW 7系“华彩辉耀典藏版”,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纵横山水、合璧中西,演绎真正的和谐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雷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历时10个月,为什么有100年造车历史(汽车设计史)的‘前辈’宝马与我们一起能造出这款车?为什么不同文化、理念认知却能构建如此和谐的统一?我认为重要的是双方把互相尊重当作前提,宝马首先尊重我们的文化,其次尊重设计师的想法,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建立共识,包括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这款车的诞生背后是‘不辞青山,相随与共’的信念。”

正如宝马集团总裁齐普策此前的表达,尊重传承,在传承中汲取智慧,在传承中做有意义、负责任的创新,这是宝马进入未来的方式。品牌如是说,更是如是做的。

当前,时代更迭瞬息万变,作为交通工具,汽车的定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张雷认为,科技、能源结构的转化不能改变一款车作为承载交通出行、承载美好记忆的底层内核。谈及设计过程中的难忘经历,张雷分享了几个故事:BMW 7系“华彩辉耀典藏版”孕育伊始,其承载的意义就不仅仅是一款车。

宝马上海DESIGNWORKS汽车设计创意总监安娜塔(Annette)来清华美院与他们讨论设计方案的时候,张雷带着他们去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在那里,宝马的设计师看到了一件由几十位绣娘用多年绣制的缂丝龙袍时,被这件300前的艺术品折服了,她静静看了很长时间,时光的流转变得具象,斗转星移、万物乾坤,中西文化在此刻交融。

“造一辆好车,首先是安全可靠,同时更能安顿你的内心。这种脉动也能直达消费者的内心。”

“这是堆绣,这是打子绣,整件龙袍使用的是纯银线。”张雷如今还记得当初安娜塔追问其工艺的场景。

BMW 7系“华彩辉耀典藏版”无数次手工调制而成的红釉色外漆,是沉稳华贵的“中国红”。——“因为恰逢新中国成立70年庆典,我们首先将车身颜色定为红色,为此我们专门去了故宫博物院研究了大量和红色有关的文物,其中就包括红、宫墙残片等,此后我们反复研究,最终呈现出完美的效果。安娜塔看到外漆样板件后特别感动,她感慨还是中国人最懂红颜色。此后,她还把这个样板拿回去照着这个喷绘。那一刻有一种彼此共鸣的珍视感。”

宝马深耕中国市场,“家在中国”的基因也展现在深深懂得、尊重中国文化、中国消费者。这款共创车型设计理念尽显东方美学精髓,在设计中体现自然、和谐和简约之美,打造了一方中国消费者的“心安之处”。

“一个人、一份职业甚至一个品牌,其实都盼与天地星辰和谐共处。而细微之处藏着恒久的行事准则与信仰。宝马以‘家在中国’为理念,深深扎根中国,我作为其中一个维度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感到非常荣幸也非常自豪。如果再次合作下一代的概念车型,我们会尝试从循环材料和可持续出行维度来入手。而这也恰恰是宝马当下最笃定的发展方向。”张雷感慨道。

资料显示,秉持“家在中国”的理念,宝马集团持续参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共创共赢。齐普策表示,宝马认真倾听中国政府与社会的迫切需求,创新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以有效行动为中国社会作出切实贡献。“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据悉,在宝马爱心基金的加持下,宝马在中国于2007年发起“BMW中国文化之旅”企业社会责任项目,长期致力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坚持了18年。2016年,宝马中国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启合作,建立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致力于推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助力“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2024年,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宝马中国于4月2日正式启动“宝马中国文化之旅——大运河文化保护教育公益项目”,将18年来已被验证行之有效的非遗保护创新举措,在大运河流域继续推广。

用朴拙炙热的创新底色拥抱未来

齐普策在上个月到访清华时表示:“中国是创新的沃土,正在引领智能出行变革。开放合作是驱动创新与增长的关键。因此,我们与清华大学等中国顶尖创新伙伴紧密合作,不断探索前沿创新技术和未来出行趋势。明年全球推出的‘新世代’车型,标志着宝马在设计、技术和理念三个维度全面进入未来,将为中国客户带来更加‘责任为先,人文为本,智能为纲’的个人出行体验。”

循环孕育生机。“我觉得清华美院有一种‘根’与‘传承’的文化。我们相信理念和技艺是在一代一代人传承创新中进化的。就像我们的老院长常莎娜先生,她早年跟随父亲常书鸿先生,在千年艺术宝库中度过了少年时代;她教书育人,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清华美院前身)15年,在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发光发热。和清华美院的很多老教授一样,时至今日,一些重要的国家项目她还会亲自参与,大家共同讨论。”张雷表示。

“将繁重化为轻盈,用朴拙却炙热的心拥抱创新。”资料显示,秉持开放创新理念,宝马与清华大学此次成立研究院以“未来出行”为战略方向,聚焦汽车行业变革的关键趋势和技术前沿,特别在电芯安全技术、动力电池回收、人工智能、“车路云一体化”(V2X)、固态电池以及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等尖端领域深化合作。在固态电池领域,宝马携手清华大学电池技术领域的领军教授,专注固态电池的热管理和新材料开发,加速推动固态电池的大规模生产。在V2X技术领域,双方将研究探索为未来的宝马量产车带来更丰富的智能网联体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合作升级打破了传统院系界限,有效促进了跨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进一步释放了科研创新的巨大潜能。

据介绍,宝马是最早打造动力电池闭环回收的汽车制造商之一,于2022年与中国本地伙伴合作率先打造了国产电动车动力电池原材料闭环回收模式,2023年共回收1041吨电池再生原材料,是践行循环经济理念的典范。

今年是宝马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的30周年,宝马不断扩大在中国的本土研发能力,目前已在中国建立了德国之外最大、最完备的研发网络,具备全栈智能网联汽车软件开发能力。

“工业系60周年庆典,很多老教授都回来了,他们有的人已经非常年长,但他们还在坚持做设计,他们带回来的不仅仅是回忆,更是延续到未来的创作激情。我们很受感染。这次特展,我将主题定位‘行胜于言’。这背后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实际行动证明言语的真实性,这是举办这次活动的初衷,更是我们给自己的准则。”采访的最后,张雷补充道。

谈及科技时代的挑战,张雷坦言,要转换看问题的视角,人工智能技术也许会淘汰初级水平的设计人员,却无法真正替代有灵魂的创作。“我们要做的是把自信传递给一代又一代。”

深秋的北京是一幅未尽的画,银杏叶由绿转黄再至金灿、草木流金,演绎了历史的厚重与时光的温柔。清华园的秋色在一款车和一场交流后平添了更多的力量。

承古拓今,锚定未来。

(编辑:童海华 审核:李正豪 校对:张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