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的疾病,无药可用,是全球罕见病患者面临的难题。即使有药可治,也往往费用高昂,不少患者因无力承担而放弃治疗。

近年来,由渐冻症患者发起的“冰桶挑战”一度火爆全球社交圈,“瓷娃娃”“天使综合症”等名词频频出现,罕见病话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罕见病医疗保障方面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突破。如渤健生物的创新药品诺西那生,成为首个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创新罕见病药品,具有突破性意义。此后又有几十款罕见病药物被列入国家医保。

近日,新浪财经《科创100人》对话渤健生物亚太区总裁丁伟波。对于罕见病的问题,丁伟波反复强调,罕见病问题首先是社会观念问题,“如果在认识上达到了,后面的问题都好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渤健生物亚太区总裁丁伟波

01、对罕见病特殊对待才算公平

有人提到,罕见病毕竟患病人数和发病概率都是很低的,如果占据太多资源,对大部分人可能不太公平。社会各界应该以何种视角考虑罕见病群体的“公平与特殊”?

对此,丁伟波表示,现在社会上普遍认为罕见病患者是特殊群体,好像有种居高临下的同情态度,甚至还有人会讨论一个罕见病病人会耗用很多的社会资源,但实际上这里有很大的误区。

“误区就是认为罕见病的病人跟自己没关系,”他表示,实际上罕见病有可能跟每个人息息相关。“比如,罕见病现在大概有80%是遗传性的,但仍有20%跟遗传没有关系,有很多偶然性的、散发性的,就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在他看来,罕见病不能够以一个割裂的概念看,罕见病有可能在每个人身边发生,跟每个人都相关。“如果有这个认识,再来看对罕见病的关注,就知道讲罕见病的公平时,实际上对这部分群体应该更加要强调,只有特殊对待才算公平。”

丁伟波谈到,常见病的用药由国家医保谈判定了价格,这个价格是已经被很多病人分摊的,可以用数量来摊薄价格,因此每个人需要支付的部分都会比较小。但罕见病的病人很少,不可能有非常低的价格,否则就没有企业愿意为罕见病找寻治疗方案,那样病人就更加无药可用。所以罕见病的药物对于单个病人来讲分摊的价格就是比较高的,罕见病患者如果自己支付百分之二三十,对病人的家庭来说也是巨大的数字。

“罕见病有可能是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如果那十万分之一落在你的头上,你还会说对罕见病给予的照顾太多了吗?”他提出了这样犀利的问题。

他还指出,对于现在有药可医的罕见病人给予足够支持的话,其实在医保中的占比也是非常小的,只有3%~5%,基本上可以满足现在有药可医的那一部分患者的费用。所以,对于罕见病,实际上应该特殊对待,才算公平。

02、罕见病商业保险和慈善可以一起做

尽管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下,罕见病保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不少罕见病群体的保障存在较大不足。商业保险探索罕见病市场,填补市场空缺,协助国家完善罕见病群体的保障,或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对于商业保险的作用,丁伟波认为,目前国内商业保险占的比重非常低,罕见病如果通过商业保险进行覆盖,不光是实现社会价值,从商业保险的理念来讲,保险公司也能够从中获益。因为罕见病发生概率低,比较符合商业保险设计的原理,但因为大多数罕见病仍跟遗传相关,发病的确定性比较高,所以保险产品必须有非常好的合理的商业设计。

“比如,如果有很多罕见病跟遗传相关,能不能够针对产妇来设保险?”丁伟波强调,散发的偶然性的罕见病可能跟每个人都相关,如果让公众认识到罕见病不是跟自己没关系,这样就会符合商业保险的理念,推出可以保罕见病的保险。

他表示,每个人哪怕只是出很少的钱,这个钱可能是白花了,但可以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保障,万一有一天出现非遗传性的罕见病还是可以得到相应的保障。“过去讲疑难杂症,罕见病基本上都属于疑难杂症。从概率上来讲,罕见病跟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相关,因此也适合从商业保险的角度做产品设计。”

目前,已经有商业保险机构对罕见病保险产品表示了很大兴趣,甚至也提出可以把商业保险和慈善一起做,比如每卖一份保险,就捐出几分钱给罕见病慈善基金。

丁伟波相信未来适合罕见病的商业保险产品将出现,“其实一切都有可能,在保险产品设计的时候把条件列出来,比如如果是家族遗传性的疾病,可以查直系血亲,反过来这也会推动对于遗传诊断的重视,让遗传病在更早阶段就得到管理,使出生缺陷或者代际传递变得更少。”

他说:“如果发现了一种疾病,然后有了治疗手段,又有了遗传管理,让这种病变得越来越少,最后社会公益才会最大化,这是我们希望去做的事情。”

03、应先建立国家罕见病基金

此外,丁伟波强调,对罕见病的支持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他希望从顶层设计的层面,对罕见病进行立法。“所有的方面都要协调好,最后形成一套体系,才有机会把它整合。”

他表示,不少专家已经在呼吁建立罕见病立法,把罕见病做全方位的系统梳理,用法律的形式呈现出来。

立法的流程相对比较长,更近的方案是什么?在他看来,其实整个行业现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如果不能够一步达成的话,至少分两步,一步是希望能够建立国家层面的罕见病基金,这是短期内有希望能够达成的,第二步就是希望能够实现罕见病立法。

他认为,推动国家罕见病基金的建立是第一步,实际上这跟顶层设计以及统筹协调各个方面都是相关联的。“先建立罕见病基金,不管是通过慈善途径,还是通过社会的、国家制度的途径,对罕见病患者提供帮助,相当于在现有的多层次保障的基础上,能够帮罕见病患者兜底。”

关于罕见病基金的资金来源,丁伟波表示,曾经也有专家提出,国家罕见病基金能不能从现有基金里拨出一部分,然后对它进行商业化运作,使之能够运转起来,去支持罕见病患者,“它是公益性的”“有过很多讨论,也包括保险加慈善,把很多慈善捐助进行集中管理,也可以形成基金”。

但他同时强调,现在不是资金来源问题,仍然是观念问题,“如果说在这方面形成共识,认为这个事情必须去做,然后再来看有哪些途径,有哪些方面或资源可以整合,事情就一定能去做。”

那么,罕见病基金需要多大规模?丁伟波表示,没必要一下子就几百亿,能够有几十亿已经很好了,“哪怕最开始的时候条件有限,几亿也很好。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启动,而不是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