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ews

眼下正值冬种时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湘漓镇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为充分利用好冬闲田地,提高田地利用率,湘漓镇通过稻谷玉米轮作、稻谷蔬菜轮作、稻谷食用菌轮作等方式发展“闲田经济”,通过辛勤劳动让“冬闲田”变为“增收田”,打开“致富经”,结出“致富果”。

湘漓镇犁头村丝瓜丰收的热闹景象仿佛还在眼前,村里的10亩大棚就已经种上了药材槲蕨。犁头村采取“公司+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实施订单农业,由桂林亦元生现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承包,推进槲蕨规模化、标准化育苗,以提高品质和产量。“预计这批槲蕨苗明年3月后可上市,与(油)菜花等青菜错峰进入菜市场,价格客观,亩均收入可达10万元。”犁头村委书记文华兵说道。

近年来,兴安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各乡镇发展特色农业,组织专业人员对土壤、气候等条件进行科学分析,为每个乡镇、每个村量身定制冬种方案。以犁头村的槲蕨育苗产业为例,在乡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不仅引入了先进的数字化管理技术和喷灌设备,降低了人工成本,还保障了蕨菜的品质和产量,拓宽了产品的销售渠道,有效推动了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湘漓镇江口村种植的一大片玉米在初冬时节焕发着勃勃生机。“这片超过70亩的玉米田是租农户的,夏季我们种的是稻谷,收割稻谷后马上种植玉米,实行轮作,还雇用村民参与轮作种植,玉米成熟后我们保收保销,从两方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兴安县海洋河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王建锋说道。

“兴安县海洋河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我们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本村长期租赁了220亩的连片田地用于生产粮食,这其中部分田地是租11户脱贫户或困难户的。今年以来,该合作社种植了水稻、玉米,还响应了县里的号召进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享受到了相关农业政策补贴,长期吸纳超过30户脱贫户或困难户务工,务工者每天可以得到100元以上的劳动报酬。”江口村党委副书记尹相卫说。

在湘漓北渠产业示范基地,20多位工人在冬闲田里有条不紊地种植着线椒苗,开垄、翻地、插苗填土,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种植户李运堂说:“我们在示范基地种了15亩线椒,还在湘漓镇邓家村委下长冲村和普头村委上水西村租了近30亩冬闲田种植樟树港辣椒,种植期间,每天至少雇用30名工人,其中包括2名残疾人。今年辣椒的市场行情较好,目前樟树港辣椒每斤的批发价为8—10元,一上市便有商贩前来收购。”

在湘漓镇源河村委社口村,20多名工人在冬闲田里使用竹子搭建大棚,几十个大棚初现雏形。“我们租赁了50亩冬闲田种植羊肚菌,这几天大棚就快搭好了。”据兴安县富有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王潔林介绍,羊肚菌是市场上的“紧俏货”,售价每斤高达50元,并且菌菇废料还能作为有机肥再还田,有利于改善土质,提高来年粮食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一直以来,湘漓镇不断探索解决田地季节性撂荒问题的方法,大力提倡农户耕种冬闲田地,冬闲田利用率连年升高。“今年,湘漓镇种植玉米超过500亩、菜花1500亩、莴笋553亩、白萝卜330亩、辣椒近200亩、菌菇类80亩等。”湘漓镇副镇长蒋忠平说。

下一步,湘漓镇将用好、用活冬闲田作为提高农业发展规模和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领导干部到田间地头办公,农技专家、科技特派员、金融特派员到基层服务,宣传并落实惠农政策等方式,解决种植户的痛点、难点问题,让闲田转“忙”,做到“地尽其用、技惠于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产业振兴、乡村振兴。

(覃日仕 黄俊 王艳)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4年11月22日3版)

排版、美编:孙萌阳

审核:欧阳美华

01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