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印度在位于中国一侧的桑多河谷地区,建立了7个尖兵哨兵所,直接威胁到中国军队前沿阵地的安全。此外,印度还向中印边境派出15万兵力,与中国对峙。中国立刻展开反击,调动3个集团军。大战一触即发,只待令下。
就在战争即将打响的最后一分钟,印军却收到高层紧急撤军的命令,这是为何?之前中国对印度多次警告,印度置若罔闻,为何却在最后关头选择了撤军?这究竟发生了什么?请看今天的文章,带你了解背后的故事。
我军与印度士兵对峙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印度战败后,就一直不服气,觊觎我国藏南地区。没过多久,印度就好了伤疤忘了疼,不断在中印边境上制造冲突,挑衅中国。
印度鹰派分子,甚至叫嚣要一路打到中国的“雅鲁藏布江”。印度政府甚至公然将我国的藏南地区,改为他们的“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邦”。
中印边境地图
面对印度的一再挑衅,我国秉承“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一直采取克制,但却被印度认为是软弱可欺。1987年5月,中印爆发桑多河谷流血事件,双方在边境地区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要了解中印冲突的根源,还得从一条英国制造的“麦克马洪线”说起。
英国伪造的“麦克马洪线”
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英国、中国和西藏地方政府,在英属印度西姆拉召开会议,讨论西藏的疆域问题。
会议上,英国代表麦克马洪,贿赂中国西藏嘎夏地方代表,将中印边界线,向西藏方向推进了150公里。这条线以喜玛拉山为分水岭,长约1700公里,将包括门隅、察隅等地在内的,中国藏南地区的9万平方公里,纳入英属印度版图。
麦克马洪线
事实上,当时的中国政府,对英印政府划定的,这条所谓的“边境线”并不知道,而且达赖喇嘛、嘎夏政权与中国政府,都未给予嘎夏代表划界的权力。
英印政府对他们划的这条“边境线”,一直秘而不宣,直到1954年之前,在印度地图上,这条被标上去的,所谓的“边境线”,也是从未被定界标注。中国历届政府,包括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新中国政府在内,都自始至终没有承认过“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
在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后,印度的殖民侵略侵略思想根深蒂固。印度继承了英国在南亚的政治遗产,吞并了不少,之前隶属英国的南亚小国。野心勃勃印度,甚至开始将手伸向中国领土。
上世纪50年代,中国无暇顾及边疆问题,印度趁机占领了我国藏南地区的大片土地。
印度士兵
印度以英国遗留的,这条“马克马洪线”为“法理依据”,对中国纠缠不清,并屡次进犯中国边境。中国就领土争端问题,多次同印度友好协商,但都被印度拒绝了。
在早年前,印度还是同中国关系要好的伙伴,印度也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倡导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印度总理尼赫鲁
在1962年之前,中印还发布过公告,西藏问题也得到突破性进展。但后来的尼赫鲁政府,两面三刀,同中国交恶。在1962年后的数年里,印度不断地在中印边境制造冲突,中国对此展开反击,双方爆发了1962年的中印战争,以及1987年的桑多河谷流血事件等冲突。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新德里一片惊慌
印度对中国态度的转变,并不令人意外。印度一直致力于,成为南亚次大陆的霸权帝国。在配备各式先进的苏联装备后,印度更是不将周边国家放在眼里。当时,中国和印度还有着很大的差距,无论是军事装备,还是经济实力,都不如印度,这让尼赫鲁的侵略野心,更加膨胀了。
尼赫鲁
雄心万丈的尼赫鲁认为,或许在他的带领下,印度的领土和现代化进程,都将迈向新的台阶。此时,尼赫鲁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藏南地区,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盘。
1962年,印度入侵我国藏南地区,中国对印度展开自卫反击战。中国军队一路势如破竹,打得印军连连败退,直逼印度首都新德里,距离新德里最近的中国部队,仅有50公里,新德里陷入一片惊慌中。
正在装物资的我军战士
因为中国是自卫反击战,目的并不是要攻占印度,而且即使攻下新德里,解放军也很难守住,加之战线拉长,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地区的补给,也十分困难,于是我军开始撤军。
这一仗,重挫了印度嚣张跋扈的气焰,让傲慢无知的印度,付出了应得的代价。
印度的战败,让尼赫鲁颜面无存,尼赫鲁的国内支持率急剧下降,政治上,尼赫鲁之前推行的政策被终止,军事上,军队反对尼赫鲁的声音此起彼伏。1964年5月,尼赫鲁抑郁而终。
尼赫鲁
解放军在大败印军后,从藏南地区撤离了。但印度在中国军队撤离后,又迅速将我国藏南地区纳入实控范围。中国的让步,意在表明,中国和平解决西藏领土争端的决心,但印度似乎并不明白中国的用意。
“铁娘子”推进“麦克马洪线”,遇刺身亡
尼赫鲁去世后,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继承了尼赫鲁的总理职位。上任后的英迪拉·甘地,更是企图将印度与中国的边境线,推进到“麦克马洪线”以北。
英吉拉·甘地和尼赫鲁
这个被印度人民称为“铁娘子”的总理,在她“雄心勃勃”的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时,1984年12月,英迪拉·甘地就被她贴身的锡克族侍卫杀死。
继续执行“前进政策”,入侵旺东
英迪拉·甘地的儿子拉吉夫·甘地,因为他母亲的去世,顺利当选为印度总理。继任后的拉吉夫·甘地,继续执行前任的“前进政策”,觊觎我国西藏地区。
拉吉夫·甘地
1985年8月,部分印军士兵跨过实控线,入侵西藏旺东地区。为了更好地观察,中国军队的行踪和军事部署,以及了解西藏的各项情况,印军在我国旺东地区,直接建立前沿哨所,我军的所有部署,均被暴露在印军面前。
对此,我军对印军发出强烈警告,但印度仍未停止对我国的挑衅行为。我军立刻作出反击,将印度的这个据点捣毁。两军对峙最紧张时,彼此的哨所与哨所之间,只有七八米。
我军与印军士兵对峙
为此,印度还在国际上,恶人先告状,称40名中国军人入侵印度边境。印度却对主动入侵中国领土,发起挑衅之事只字不提。
在中国提出的和谈问题上,印度毫无诚意,入侵占领旺东之心,昭然若揭。
1986年8月,《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上,直接对印度亮明态度:第一,双方就边境问题展开谈判。第二,中国像1962年那样,和印度打一场。
拉吉夫似乎回忆起,当年印度被中国打败的惨状,改变了他之前嚣张蛮横的态度。在中印举行的新一轮对话上,中印边境问题有所缓和。但接下来,拉吉夫就对中国提出,让中国军队撤出前线的无理要求。
拉吉夫与印度高层
中国高层立刻意识到,印度根本无意和平解决边境争端,为了粉碎印度的妄想,中央高层直接下令解放军,与印度军队针锋相对,在中印边境东段,展开军事演练。
1987年4月,拉吉夫同印度高层召开军事会议,对是否对中国动用武力,展开讨论。大多数的印度官员,同意对中国使用武力,扬言要给中国一个深刻的教训。在中印边境上,笼罩着一片战争的阴霾。中印军队均在边境线上,严阵以待。
印度士兵
桑多河谷流血事件
1987年5月的一天,西藏军区山南分区某边防部队,在巡逻至桑多河谷地区时,发现河谷南端边界山口上,印军正紧锣密鼓的构筑战斗工事。我军迅速将这一情况,上报给了山南分区的某部副团长。副团长下令,让副营长带领3名侦察兵,1名翻译,1名报话员前去,同印度军队交涉。
正在行军的我军战士
我军在同印度军队交涉无果后,决定返回阵地,可就在这时,印度士兵竟无耻地在我军背后放冷枪,我军副营长中枪身亡。
印度的这次开火,直接导致中印在桑多河谷地区,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的冲突。在我军副营长,被印度士兵杀害后,我军立刻率军赶赴过来,对进攻我军的印度军队展开还击,当场击毙印军13人,俘虏印军8人,但我军也付出了牺牲4人,受伤11人的代价。
我军战士
我军在击溃印军后,立刻占领了,之前被印军占据的我方高地,并进行战略防御。很快,印度军队就向高地方向,反扑过来,但均被我军打退。
印度又从后方调来火炮,对我军阵地进行轰击,西藏军区在接到我军,战场支援请求后,也派出山地步兵增援。
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不到两周,印度便调来1个军,2个师,7个旅的兵力到前线,解放军总参谋长,命令成都军区第13,第21,第54集团军对印度军队展开对峙。成都军区令师级以上的军官,全部前往一线,作战指挥,只要印军胆敢妄动,高层指示:一劳永逸消灭印军主力。
我军战士
在后续的《人民日报》上,我国还特意就中印局势,在头版上刊登了一则,中国核弹试验成功的消息。
我国核弹实验爆炸成功
就在流血事件爆发之前,印度陆军总司令,两次下达进攻命令,“清除”驻扎在桑多河谷地区的中国军队,但都在最后60秒时撤销了。印度陆军总司令的作战命令,被印度总理拉吉夫制止了。
拉吉夫,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为避免擦枪走火,6月时,拉吉夫派印度外长访华,就中印边境冲突,举行非正式会谈。7月,印度主张对中开战的鹰派人物,被拉吉夫撤职。两个月之后,中印关系恢复到1985年之前。
拉吉夫
原来,这次差点儿酿成战争的冲突事件,不过是拉吉夫的政治闹剧。拉吉夫为了掩盖自己,国内政策上的失误,转移国内民众视线和矛盾,在印度最敏感的“边境问题”上下手。印度在看到中国动真格,和求助苏联无果之后,打起了退堂鼓。
中印开战,后果不是他能够承担得了的,而且拉吉夫的最初目的,只不过是希望,通过对外强势,挽回自己在国内的威望。但也是经过这次的中印冲突,让本来有了政治生命起色的拉吉夫,威望迅速跌落谷底。
拉吉夫
在后来的印度选举中,拉吉夫败选,不久后便遇刺身亡了。之后,尼赫鲁家族便从印度政坛上退出了。
事实证明,任何企图用对外战争,转移国内矛盾的做法,不过是“跳梁小丑”,徒增笑耳,最终还是作茧自缚。
时至今日,藏南地区仍被印度实际控制。在痛心疾首的同时,我们只有发愤图强,才能避免历史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