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前,深夜的长津湖畔,装备精良的美国看着眼前的一幕惊呆了,纷纷停下了冲锋的脚步,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在他们面前的是百余名志愿军战士,他们手握钢枪,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保持着潜伏的姿势,他们的全身已经起了白霜,结了冰,就像是一座座冰雕。
这些年轻的生命,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将抗战到最后一刻的精神凝固成了永恒。
像这样在阵地上冻成冰雕的战士还有三个连,分别是第20军59师177团6连、第20军60师180团2连、第27军80师242团5连。
这样的场景,在整个长津湖战役中比比皆是。这就是被称为世界军事史上最惨烈的战役--长津湖战役。这些在寒风中依然保持战斗姿态的战士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冰雕连”。
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周全第,是长津湖战役的亲历者,也是“冰雕连”的幸存者。
年少入伍
1934年6月,四川省南部县的一个小山村出生了一个小男孩,父母给你起名叫周全第。他的父母都是农民,生活十分拮据,作为家里的第一个男丁,他的出生为这个家庭带来了希望。
父母就是省吃俭用也要供他读书。他在私塾里读了5年书。
1949年4月,国民党士兵突然敲响了他家的门,他们是来征兵的。“要么给钱,要么给人!” 士兵恶狠狠对周全第的父母。
家里实在没有钱,周全第只能跟着他们走。那时,他还不到15岁,根本不明白当兵意味着什么,更不了解过去几十年国家经历的动乱。
全国解放后,周全第所在的国民党47军编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第9兵团第26军。
朝鲜战争爆发后,他的部队又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第二十六军。
周全第随部队在上海、江苏等地训练,后赴山东。“在山东的一周就是爬山。”当时,周全第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爬山。直到入朝鲜参战后,每天在山里行军几十里,他才明白训练的意义。
长津湖战役打响
1950年,刚满16岁的周全第随部队徒步一路行军,直到部队跨过鸭绿江,他才知道这次的任务是抗美援朝。
“每个人都要写保证书,我表态,不干掉美国鬼子,我就永远回不了祖国,我有那个决心。”
耄耋之年的周全第回忆起当时的情况,眼神立马变得坚定起来。
“零下40度,说实话冷,南方人到结冰的地方都受不了,冷得冻成骨头。”
周全第是四川人,而他的战友也大多自来温暖的南方。
进入朝鲜后,他们的穿着大多都十分单薄,根本抵御不了严寒。
而他们即将作战的地点长津湖,位于朝鲜北部盖马高原,平均海拔1000~2000米。
有史记载,1950年冬天是50年来最冷的一年,日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50℃。第九军团进入朝鲜的第一天,就有800多人被冻伤。
但对于志愿军所有的战士而言,他们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如此的严寒天气,还有装备精良,从未打过败仗的美国陆战第一师。
为了抵御寒冷,行军途中,战士们将雪铲到铁锅里融化后放入辣椒面,搅匀之后大家一人一瓢舀着喝。
他们一边对抗着严寒,一边还得随时提防着美军的侦察。
为了隐藏行踪,他们把衣裤的白布里子翻出来穿在外面;为了躲避低空飞行的美军侦察机,他们选择抹黑在夜里行军。
经过半个月的急行军,他们躲过了美军的无数次侦察,终于来到了长津湖以南的黄草岭。在这里,他们需要做好埋伏,伏击敌人。
周全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从南到北,零下40度。老实说,很冷。南方人到了冰冻的地方,连骨头都感觉是冷的。我们不能入睡,不能眨眼。饿了,就捧一把雪吃。”
志愿军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潜伏了三天三夜。
这出乎了美国陆战第一师师长史密斯的预料。
据美国军事情报,至少有两支中国军队正在长津湖地区伏击。但史密斯坚信,在这种苦寒的条件下,不要说缺吃少穿的志愿军了,就是防寒设施完善的美军,要想潜伏10分钟,下一顿饭都不可能吃上了。
195年11月27日黄昏,美军刺耳的军号响起,数万人随着沙沙声开始冲锋。美方的士兵们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白天长津湖还是白雪皑皑一片,夜里号角一响,竟有无数的中国军人从雪地里拔地而起。
长津湖战役打响了。最终,志愿军歼灭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13000余人,对美军王牌军第一师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然而,当冲锋号在冰封的长津湖上吹响时,志愿军中还有1000多名战士再也没有站起来。他们在冰天雪地里凝固成雕塑,其中就包括战士周全的。他挣扎着要站起来,但却怎么也站不起来。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打扫战场的时候才发现了一息尚存的周全第。他的全身已经冻僵,无法动弹,4名战士合力才能将他抬起。
为129名战士而活
周全地被送往医院后昏迷了7天7夜。他的四肢已经被冻得溃烂,手术中,即使一针麻药没打,他也丝毫感觉不到任何疼痛。
周全第再次醒来时,他的双腿和左手都已经被截肢了。
那时,他才16岁。医生不忍心这个少年失去所有的四肢,就想尽力保全他的右手。但是,当把右手的纱布一层层揭开后,由于冻伤严重,右手伤口处的肉已经腐烂发黑,一块块往下掉。
见状,医生含泪为周全地实施了第二次截肢手术。
年纪轻轻就失去了四肢,从此以后再也扛不起钢枪,报效不了国家,这样的打击让他几近崩溃。他几天几夜不吃不喝,不言不语,失去了继续生存下去的意愿。
但是医生的一句话却唤起了他的求生意志。
那天医生语重心长地嘱咐他:“你一定要振作起来,你们连队其他129名战士都牺牲了,你是唯一的幸存者!”听到这句话,周全第泪流满面。此后,他开始调整情绪,按时吃饭。他知道他现在不是一个人活着,而是为全连的战士活着。
1953年,周全第被送到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康复院。获得新生的周全第开始重新学习如何和这个世界相处。
吃饭需要帮忙,穿衣需要帮忙,就连上厕所也需要帮忙,这让习惯了自力更生的周全第来说很不适应。
他不想事事依赖他人,就决心自己学习。
他需要学习自己吃饭。他将勺子绑在断肢上,艰难地从碗里挖饭,有时会直接喂到鼻子里、眼睛里,有时一碗饭会撒得不到一半。但即便因此而常常吃不饱饭,他也不告诉别人,不想一直麻烦别人”。
他重新学习“走路”,在学习“摇”手动三轮车时摔了无数跤,也从不气馁。后来,休养院给他发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但被他拒绝了。他说“摇”三轮车可以锻炼胳膊。
他还要重新学习写字。他将笔夹在双臂之间,坚持不懈地练就了优美的书法。
现在,这位87岁的老兵的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吃饭、穿衣、打电话都不在话下。他甚至可以用手机上网看新闻,和朋友们聊天。
结语
失去四肢后,周全弟用70年的时间续写出了人生的坚韧、不屈、励志和乐观。
在他的心里一直都有一个遗憾,他说:“我觉得我这辈子很幸运,党和国家这么照顾我,但我很遗憾在朝鲜的时候没有站出来,没有完成任务,没有为祖国争光,没有为人民争光。这是我作为一名军人,对祖国、对人民尽到责任的遗憾。”
然而,我却想说“您完成了任务,而且完成得十分出色。我们为您自豪。” “所有幸福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如果没有,那一定是有人替你承受了这代价。” 正是像周全第这样无数的战士,他们做出了牺牲,付出了代价,才换来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