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蕴县可可托海镇,三号矿脉以“功勋矿”之名闻名遐迩,而与之齐名的阿依果孜矿洞,同样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时间回溯到1949年5月,一位名叫阿依果孜·沙里木的矿工在三号矿脉上方休息时,偶然间发现了地上的绿柱石,以及一条延伸至三号矿脉南面山丘的白色矿脉。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新的矿藏,于是带领矿工们开始小型人工开采,从而揭开了阿依果孜矿洞的神秘面纱。
阿依果孜矿洞内蕴藏着丰富的绿柱石、锂辉石、云母、石英石等矿物。它们不仅为国家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更成为中国核工业、航天工业等领域的重要基石。从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铍,到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锂,再到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所使用的铯,以及1971年第一艘核潜艇联合试验所使用的钽铌,这些光辉时刻的背后,都有阿依果孜矿洞的默默奉献。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1965年,阿依果孜矿洞的采矿工作全部依赖人工,采用榔头、钢钎、十字镐、铁锹等工具,辅以柴油机、压气机、风钻、矿车等小型机械设备进行坑道开采,逐渐形成了如隧道一般的矿洞。1971年4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进行联合试验,急需钽铌矿石作为核燃料。可可托海矿务局接到指令后,立即开展03号大会战,对阿依果孜矿洞进行复采,成功完成8吨钽铌矿石的开采任务,圆满完成党和国家交予的神圣使命,再次为新中国国防军事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74年,阿依果孜矿洞完全关闭。
阿依果孜矿洞自发现后陆续进行了近20年坑道开采,是可可托海开采最早的矿洞之一。如今,它已被开发为旅游景点,游客进入其中,不仅能欣赏到绚烂夺目的矿石,更能深刻感受到当年矿工采矿的艰辛与不易。
矿洞全长800多米,上下分为6层,有大小十几个交叉或相通的采矿室。洞内温度常年为0℃,即使在炎热的夏季,矿洞深处透出的湿风寒气也能让感受到游客阵阵寒意。矿巷幽深、低矮曲折,却流光溢彩、熠熠生辉。银盘般的云母片光华四射,就像落进了地底的月亮;晶晶闪闪的石英沿壁而生,恍若充满星辰的银河;淡粉的锂辉石、白里透绿的白绿柱石如梦似幻,它们不仅是珍贵的矿产,还是可可托海矿工精神的结晶。
摸一摸凹凸不平的巷壁,似乎还能听见当年矿工一锤一镐的铿锵声响;站在狭窄逼仄的溜矿井下,想象矿工在那仅能半蹲的井槽边一下一下敲击,一块块矿石从他们手中滑落,顺着井槽溜到眼前,闪着光、透着亮,如同看到他们拼搏奋斗的光辉岁月。仿佛听见他们在说:“我今天在这儿弯着腰爬,就是为了明天让你挺直腰杆站着。”
阿依果孜矿洞不仅是一座功勋矿洞,还是一代代矿工用青春和智慧、热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如今,它已成为红色旅游热门“打卡”地,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其神秘与辉煌。它不仅是可可托海的一张名片,更是共和国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实习记者:包洪宇 王景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