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央视八套播出的电视剧《故乡的泥土》火了,收视率一路狂飙,与正在央视一套播出的《西北岁月》不相上下,笔者也是轮番着换台,生怕错过每一个精彩的桥段和情节。
该剧由著名演员马黎、张粟、刘佩琦、闫学晶等领衔主演,讲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咱们国家刚刚实行改革开放而发生在西北农村的故事,以西北的农村岁月展示了当地旧貌换新颜、鸟枪换大炮的动人情景。剧情从1983年的金沙窝村抢婚、逃婚、父母包办婚姻开始,将当年贫穷落后的旧农村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那个时候,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许多地方都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的试点,但作为金沙窝村支书的高海堂思想上却转不过弯,始终冥顽不化、抱残守缺,就是不同意包产到户,村民们在村民李双河的带领下开始闹事起来,并逼村会计李东山在包产到户的申请书上盖章。为了能够包产到户,急火攻心的李双河的父亲还气得晕倒在地,最终因病情恶化而不治身亡,李双河将事闹到了大队公社。公社苏书记知道此事后,责成高海堂尽快落实包产到户政策,而高海堂却久拖不决。
可想而知,在当年那个年代,为了推动一项改革是多么的艰难。这样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百姓都十分支持的改革却因一个村书记的顾虑和不作为而停滞不前,最终在上级领导“不换思想就换人”的理念指导下,高海堂下了课,年轻、干练、有闯劲的李银牛接任,从此开始了金沙窝村的土地承包经营之路。
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动人心魄,让人似乎瞬间就穿越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更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切肤之痛、代入之感。咱们的农民受制受限于原有的大集体生产方式久矣,苦于单一的土地集中生产模式久矣,一种想改变、盼改革的民众意志正在日积月累、逐渐形成。当干柴遇到烈火时,熊熊燃烧的火焰将吞噬一切旧的不合时宜的观念。
土地包产到户后,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也上去了,许多农民开始为新的增收渠道想点子、出主意、谋思路,杨春雪在村里开起了缝纫社、梁麦茬在外出打工学到手艺后回村开起了烧砖厂、村民们还在带头人的影响下做起了饸饹面加工、村里的河滩地也在两位老人的努力下荒地变成了良田等等,既让乡亲们的荷包越来越鼓、钞票越来越多,也让村里的财政收入节节攀升,如今的农村处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说句实话,如果不是实行改革开放,如果不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的双手能够放开吗?生产力能够解放吗?能够有这么多挣钱的路径和渠道吗?如果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话,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话,恐怕剧中人早就被抓起来以“投机倒把罪”论处了吧?早已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给割掉了吧?恐怕人们还要在落后贫穷的暗夜中摸索很久很久吧?
电视剧《故乡的泥土》确实太接地气,拍得太好了,泥土到处都有,特别是故乡的泥土,那是承载着多少人的梦想和期待啊!为了这一捧泥土,几千年了,人们可能从来没有这样开心过,也从来没有这么放松过,同样是这一方泥土,让人们从贫穷渐渐走向了温饱、又从温饱迈向了小康、正大步流星地向着富裕的明天而奔赴呢!这不就是得益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