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曹磊

摄影记者 李辉

通讯员 叶琳 刘媛 胡莉娜

武汉人爱吃活鱼,尤其是喜欢那一口来自长江的鲜美味道。不过,随着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大家对“江鲜”的追求转向了人工养殖的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武汉市,全省首家“长江三鲜”农业技术合作社——恒宇信科技养殖专业合作社落子蔡甸区,为全市乃至全省消费者养殖出刀鱼、鲥鱼、河豚。

记者了解到,“长江三鲜”能够在武汉成功“安家”,顺利实现人工养殖,离不开智慧农业的加持。这个秋冬季,来自武汉供电部门的悉心服务为这家现代化的农业合作社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供应,保证了“长江三鲜”从育苗到成鱼的健康成长,进入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出水即死”到运送到省外

11月21日上午,记者走进蔡甸区张湾街道的恒宇信科技养殖专业合作社,眼前一片忙碌的景象。在其中一个温控大棚里,工作人员正在给圈养池里的刀鱼投喂开口饵料。门外,来自国网武汉供电公司的“鄂电红马甲”打开一座低压配电箱,对其中的线路和设备进行细致检查,确保每座大棚里的增氧设施、温控设施正常平稳运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江刀鱼比较‘精贵’,现在基地里的是生长了一年的鱼苗,大概就在6、7厘米长,成长期一般是三年,身长是现在的2至3倍。”养殖基地负责人陈国荣告诉记者,人工养殖的刀鱼与野生刀鱼相比,成活率提高了10倍,能够顺利地游进大众市场,游上市民餐桌:“野生刀鱼可以说是‘出水即死’。我们现在养殖的刀鱼可以进行1到2天的人工运输,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运送到省外销售都不成问题。”

在现场,正在忙着起鱼的合作社社员介绍,今年同期比去年大概多收了两成左右,效益明显提升:“每天忙都忙不过来,特别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存活率50%是野生刀鱼的十倍

陈国荣告诉记者,经过合作社的科学养殖,长江刀鱼的存活率达到了50%。另外,合作社在河豚、鲥鱼,以及鲈鱼、鳜鱼等多种特种鱼品的养殖上更加纯熟,每年的产量颇为可观。

作为蔡甸区集名特优水产品生产、渔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设备试验示范的大型渔业基地,记者注意到整个基地里采用全电自动化养殖、全电恒温、全电水氧饱和等技术手段。陆基圈养桶内安装了传感器,水温、溶氧、pH值等数据可实时传送到手机小程序中,动动手指就能管理鱼塘。

“我们这种养殖模式对供电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哪怕只断电一个小时, ‘长江三鲜’都很容易死亡,经济损失将非常大。”陈国荣告诉记者,一直以来,供电公司都给合作社提供了极大的用电支持,凡是有用电方面问题,只用打一个电话,供电公司的师傅就立刻上门服务。每当用电高峰期到来前,师傅们也都会上门检查合作社的电气设备运行情况,尤其是线路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确保能够稳定养殖生产:“合作社一直有充足的电力保障,我心里踏实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靠供电为扩产提供动能保障

在基地工作人员起鱼、投食的同时,来自国网武汉供电公司的“鄂电红马甲”们也正在控温大棚外对电气设备的开关设施进行仔细检查,确保能够安全平稳运行。

记者了解到,目前整个基地里有50台750瓦的投喂机、100台1.5千瓦的增氧机、2台30千瓦的变频增氧机、3台16千瓦的变频增氧机、1台22千瓦的变频增氧机、1台44千瓦的变频供水泵、10口1千瓦的深井等,因为养殖智慧化、数字化、可视化的需要,一天用电量达到近2800千瓦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合作社养殖基地正在进行扩建,计划新增2万立方米养殖温棚,让养鱼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提高鱼类繁育的数量和质量,达到降本增效的良好效果,这也对合作社的供电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这座智慧农业养殖基地的用电需求,国网武汉市蔡甸区供电公司张湾供电所副主任徐晖介绍,目前正处于冬季,“长江三鲜”对温度变化很敏感,这就对电力能源的稳定供应要求更高了:“对这类用电需求高的新质生产力养殖业客户,我们不仅常态化地开展上门用电体检,还对客户的供电线路,进行高频次的巡视运维,及早解决客户用电难题,为客户生产运营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让更多人能品尝到‘长江三鲜’。”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