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我们这一辈,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酸甜苦辣酿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熬尽了苦心,交足了学费。我们这一辈,真正的尝到了,做人的滋味。
这首王佑贵2016年带影像的《我们这一辈》歌,在六十岁时听到,曾深有感触;这一世有些惋惜,当学知识的年代却被穷折腾耽误了。但到七十岁时,却另有感触了;人生短暂,对贫穷和痛苦的回忆,尤其是对仇恨的记怀,如果不是那时留下的后遗症,这是应该忘记的。
因《我们这一辈》较准确客观的描述,不仅是“真正的尝到了,做人的滋味”,而是正处于人类历史上文化“断代”的一辈。
传统的文化是农耕文化,我们所建立的三观,都是以农耕文明的基础确立和传承的。中华文化中,农耕文化是最完善和最全面的;即以农业生产为中心而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它包括农事、农具、农艺、农俗、农时、农历、农作物等文化内容,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社会文化类型。
在这种保障生存农耕文化基础上,发展演化出一系列辅助文化;学文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学武的十八般武艺,农活更是三十六般手艺,行行有师傅,而学艺的,竹木石金银铜铁锡等,几乎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师门和工匠精神。女红,即纺织印染绣,缝补刺绣。农耕文化到耕读文化,都是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的文化。也是七十二项,行行出状元的文化。
但这种完善的东方文化却在鸦片战争以后受到工业文化的巨大冲击,尤其是工业文化传到中国后,各地根据自己的地理地利和习俗演化形成了许多中西结合的产业行当。
其实,当西方工业文化进入我们传统农耕文化时,所谓传统的“七十二项,行行出状元”就已经开始遭到冲击和淘汰,如“洋”字号产品的兴起,“洋火、洋油、洋布、洋船、洋铁、洋漆”等,益阳老麻石街上的反映就是新兴的几十种手艺行当,传统与洋货结合同时并行;
(我们这一辈,就是穿着这种传统的鞋一步步走过来的)
叫卖冰棒、代写书信和电报、沾补套鞋、修补纸伞和洋伞、焊补塑料凉鞋、火炉补锅、圆木业、卖黄泥和做藕煤、卖河水、制卖麻鞋草鞋、绩黄麻苎麻、牙刷衣刷扎毛、邮局发电报、长途电话挂号(要等几个小时)、手工打铁、修补凉席、生漆家具、卖凉茶、汽水、车木业(木碗、滑轮、算盘籽、笔筒、陀螺、纸伞顶、纺纱的纱筒和纬管、仝环铺等)、制竹缆、(电话的发展,尤另我们感到时代的跨越发展;从碳粉话筒、电话人工交换板、拨号盘、双音多频拨号、程控电话、数字电话、模拟移动电话、数字移动电话、到今天越来越完善多功能的智能手机等)小郁竹器、棕毛加工、打更报时、点路灯、喜娘接生(稳婆)、油鞋木屐、收购潲水、加工烟丝笋丝、木板拖鞋、镶锔陶瓷、磁盘碗钻字(主要是农村喜丧事借用碗碟好归还)、人力车载客、船篷制作与洗补、收购大粪清尿、上门阉鸡、藤竹制作、加工竹签(毛线针、冰棒棍、牙签)、纺麻袋纱、贝壳纽扣、焊补搪瓷器皿、制霉豆渣、火篙竹艺(船篙、帐篙、晒衣竹篙)、杂蔑竹艺、大蔑竹艺(集体用晒垫)、码头脚力、扎鸡毛掸、粘皮纸蚊香、撕筒布、营销荷叶、扎簰放簰、捻船木匠(调制捻腻打塞船缝和油漆木船的技能)、茶馆说书、钢笔刻字、修理钢笔手电筒、锤砖渣碎石、西洋镜、卖洗脸水、搓纸媒、竹筷制作、蒙制皮鼓、寿坊制造、冲洗放照片、上门缝纫、织出口蛇笼子、滚纸烟、提篮小卖等,但这些我们还在怀念自嗨的行业,在改革开放引进现代信息工业革命后,又遭到了第二次淘汰,形成了了较彻底的文化断代。
在清朝中晚期,益阳的农耕文化“升级”到耕读文化时,曾有“万般皆下品”的认定,但当这些“下品”都无法传承延续了。似乎“唯有读书高”这一项可以传承延续了,其实也不然,尤其是传统文化的读书,你的“满腹经纶,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所谓书法,美术, 2004年,我曾与益阳市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几个院长教授去深圳大芬油画村,当时,正碰到一个作画奶孩子的妇女,她才泼完菜土,粪桶粪瓢还丢在旁边,高挽裤脚,便坦胸抱着孩子喂奶,并坐在凳子上开始画画了,几个教授看着,发现她运笔和涂色自如,他们这些评职称的教授要一个星期才能画出来的作品,那妇女只两个钟头就完成,教授问她的职称,她随口而答;农民那有什么职称?开始贩小菜卖亏本,其它小生意又做不好,做小工又被拖欠工钱,开车不是被城管罚款就是被交警收车,没办法,只好做画工了。她的脚在地上拍动着驱蚊咬腿,这种一心三用的画技使这帮教授们目瞪口呆,而她的答话和手上的画工,却令这些院长教授的三观破裂,而画的那张“行画”,实在是要超过美大的授奖作品。
你饱读诗书,精通历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一个百度搜索,比你精准全面。也就是说,我们自以为是的文科美术,只能是读书人的孤芳自赏、故作清高罢了,还在此说什么艺术境界,只是文人自抬自演自收藏的艺术戏而已,现代技术和电脑辅助,AT制作的作品比任何书法都要平稳端正。
还是在2000年之初,那时的老农民想告诉孙子如何种田,才读初中的孙子很不以为然,认为种了六十年田的爷爷根本就不懂种田,比如牛耕田,插秧、追肥、深潜水,收割等,因为爷爷他们那辈种田始终没超过每亩400斤,而孙子用什么种子,什么时候要防虫打什么药,且根本不是插秧,而是站在岸上抛秧,牛不耕田,这在爷爷辈看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千年农作习惯,子孙不遵守传承就会饿死,但秋收的结果却使他服输了,单季亩产竟然上了千斤,“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成了“不听孙子言,就不会种田”了。祖祖辈辈几十代的农耕传承,竟然在这里断代了!自然,就更谈不上继承与发展的大话了。
我们这一輩,已没有文化传承的作用和功能,过去是家有一老,如同一宝,即可“活到老学到老”,而我似这一輩,也无法学到老了,就是用个手机都无法学进去了,因与传统的农耕文化完全是两个概念两码事。一个七十岁的大学教授,在现代信息时代面前,居然对手机乃至信息的操作还不如一个七岁的孙子,比如电脑上的游戏、资料的查阅乃至银行里取钱,原因是我们传统耕读文化乃至工业革命的知识概念,障碍了对信息知识的理解,而儿童则不然,他们没有这么多的概念乃至认定观点的障碍。因此,受骗上当、听信谣言和传谣的往往是这些老年人。
星链,光猫、路由器、歪阀、菜单、桌靣,升级,刷新,无线遥控,这些概念老人们半天不能理解且更不会操作,而一个七岁的孩童却天然无障碍操作自如,这就是知识的断层,也不是我们传统的能“活到老就能学到老”的事情了,
农耕文化与现代工业信息文明,并不是发展与光大的联系,而是重新认识世界的两种概念。
我们虽不能理解概念和有效的使用操控,但我们却能享受到手机的定位、导航、扫描、付款、网上购物、网上游戏和看电影电视,异地缴费和网上认证、约车、定歺、定宾馆等一系列信息文明的简便和实惠。才跨入信息时代的门槛,竟管概念原理不懂也不理解,但现代信息与科技带来的方便和舒适,我们却尝到了甜头。但科技的步伐实在是太快了,老年人就是包括现在的中年人,似乎都无法跟上其科技发展使用的步伐。“数字代沟”,不是“我们这一辈”能跨越的。
传统文化的知己人情味、人间烟火味、血缘亲情味,这些曾使人感到社会温暖并留恋人生的情感正在淡化和消失,墨守成规怀旧的老一代正逐渐离去,而新一代的人,他们没经历过传统,自然也就不怀旧传统,断代,就是我们这一辈!我们在忠于守旧,乐于迎新的矛盾纠结中,不管是如何坚持也好,希望也罢,世界终是年轻下一代的,谁的意志都阻止不了。其实,你尽管传统怀旧甚至保守,但你自己每日都在做抛弃传统的事情,你自己安置的家庭、还是你自己布置一个小环境,包括你安排的书桌和床铺,你就会明白,传统文化的就已经被你自己抛弃,你自己就是不自觉的传统破坏者,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我们这一輩,除了怀旧和留恋过去外,生命可说已无意义。其实,即使能实现回到过去的时光,我们常说的过去这样好、那样好,真的回到那些“好”中,我敢说,是一天都过不下去,我常听许多老益阳人说,过去的麻石路面如何、千层底布鞋如何踏实、河边乘凉如何舒畅、过去的那个木屋蚊帐如何使人舒坦安逸、过去的稻草床如何暖和等,这些,有的还是能做到的,如稻草床,但稻草起霉生虱的日子过没?河边凉爽不错,比空调又如何,今天为何没人去河边了?因蚊子就受不了。再就是过去的食物没有添加剂也没有假,都是纯天然等,神仙土、野菜、树皮,自然是天然,也犯不着作假,就是酒,那时都是红薯、甘蔗、金钢茨、五加皮和酒精兑的,且是公开说明白了,其实,我们今天指责的作假,而在过去,我们连那个“假”的技术和资格都没有,是土布假冒洋布还是鸡公车假冒汽车?而真正杜绝假冒伪劣商品的社会行为,是每个人独立的自我鉴赏和辨别能力。但最主要的是;即使过去再好,我们回不去了!
事实似乎更明白地证明;这种断代时代的跨越,我们说它是进步也好,文明发展也罢,但它的动力,既不是什么主义,也不是什么伟人的领导和推动,更不是什么泛概念的“人民”创造,而是实实在在的科技本身,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信息科技自我升级发展。
传统 “男耕女织”、“耕读传家”的农耕文化,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美丽乡村的田野牧歌生活,将还会在我们的记忆中、文学字句里,诗歌中甚至基因中保留相当长一个时期,毕竟那是人类史上最美丽完善的一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