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开国上将萧华在北京病逝。
妻子王新兰,一连几天都不出门,沉浸在丧夫的痛苦之中。
儿女们不忍心母亲就此消沉,便劝慰母亲放下心事。
王新兰却泪流满面,直言:“你们爸爸去世,这是我的错啊!”
王新兰和萧华相濡以沫几十年,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呢?
让我们把思绪拉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王新兰出生在1924年。
虽然父亲非常重视教育,但是在那个年代,作为女孩的王新兰依然不能去学校读书,父亲只能请先生到家里教她四书五经。
不过后来,王新兰在叔父开办的宏文小学读了几年书。
叔父叫王维舟,可以说他是王新兰的革命启蒙者。
他曾经在日本和苏联求学,1921年回国后在家乡创办学校,自己担任校长,学校实际上是党的秘密联络点。
王维舟为党的事业贡献了一生,受他的影响,王新兰的哥哥姐姐姐夫都参加了红军。
一家人的革命活动,在王新兰心里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6岁那年,王新兰的父亲去世。
叔父王维舟的川东游击队非常活跃,国民党就派了一个连进驻王新兰所在的村子,连长就住在她的家里。
叔父为了和地下党联络,就让小小的王新兰为他们送信。
聪明胆大的王新兰每次都能把信平安完好的送到,然后回学校上课。
不久,革命形势发生了变化,姐姐委托亲戚带着母亲跟着苏维埃转移,母亲走后,家里就剩王新兰一个人了,姐姐不忍心她一个人过生活,就把她带到了红军军部。
王新兰见到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徐立清,就缠着他要求参军。
徐立清嫌她年纪太小,拒绝了。
这时,姐姐一边求情一边说:“白匪来了,和红军沾边的都得杀,这个时候到哪里去投奔亲戚?就让她跟着红军走吧。”
徐立清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就同意了王新兰参军。
此时,王新兰才9岁,被分到红四军宣传部,当了一名小宣传员。
在宣传部,王新兰学习简谱、吹笛、打洋鼓等,只要是可以学的她都会学,而且还一学就会。
作为宣传员,王新兰尽职尽责,每到一个村子,他们就找几块门板,几个凳子搭成简易舞台,等到部队一住下,他们就开始为部队演出。
不久之后,王新兰就成了小分队队长。
1935年,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
行军途中,王新兰染上了伤寒,身体很虚弱,走了七八天之后,实在走不动了,战友们就用树枝做了简易担架抬着她走。
当时有同志觉得天天抬着王新兰行军很是困难,就建议给老乡30块大洋,让王新兰留下来养病。
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洪学智给宣传队下命令:“再难也要把她带上”。他认为王新兰表演技术不错,她的演出是对部队巨大的精神鼓舞。
看着抬她的大哥哥们个个骨瘦如柴,跑起来身子直晃,王新兰心疼的落泪了,她主动提出把自己丢下。
队员们安慰王新兰不要多想,让她安心养病,等病好了给他们多跳几支舞就行了。
就这样,王新兰在担架上躺了三个多月。到达理番时,她才能拄着棍子勉强站起来。
在翻越夹山时,王新兰她们穿的单薄,冻得瑟瑟发抖,但是她们依然在风口上设置宣传站,为战士们鼓舞打气。
等到大部队都过去了,陈锡联拍着王新兰的头说:“部队快过完了,你们宣传队快些走,这里不能呆得过久。”
由于时局发生变化,王新兰跟着部队三次走过草地。
此时,12岁的她在走过草地后变得成熟了,对战争、对未来、对人生的理解都成熟了。
1937年春,由于王新兰表现出色,她直接由团员转为党员。
1937年7月,王新兰和两个女战友奉命到延安学习,路过荣阳镇八路军总部。
她们本来是此调换介绍信,没想到通往延安的路被大暴雨冲坏了,所以王新兰她们只好等修路通车。
没想到,在这里,王新兰遇到了她一辈子的爱人,可以说荣阳镇是她的定情之地。
那天,吃完晚饭,王新兰和女友们一起散步,走到一片草地时,几个人顿时来了跳舞的兴趣。
于是,她们三个人有跳有唱有伴奏,配合得好不默契。
跳完结束后,突然一声“跳得好”,引来了三人的注意。
原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几十个红军在看她们跳舞,和王新兰熟悉的陈赓也在其中。
这时,陈赓把他身边的红军一一介绍给王新兰,“他是萧华,我们最年轻的指挥员,他是李天佑,他是……”
介绍完毕后,萧华提出让王新兰他们再唱一首歌。
那天晚上,王新兰她们不知道唱了多少歌,也不知道多少次得到红军的掌声,总之,那晚,大家都是欢乐的。
之后,王新兰几乎每天都要和女友结伴跑步,而且每次还都能遇到萧华他们。
爱情也悄悄降临到王新兰的头上。
当时萧华21岁,有一张英俊刚毅的脸庞,每次遇到王新兰,他都有很多问题要问,比如“你怎么9岁就参军了”,“红军怎么肯收你”……
王新兰面对这个红军大哥哥,每次都一一作答。
之后,两人经常在一起交流。
时间久了,王新兰觉得有萧华在的日子,很充实很有意义。
如果哪一天没有遇到萧华,王新兰就会心神不宁,她就会左顾右盼找他。
细心的陈赓发现了王新兰的异样:“小王,是找萧华吧?”
王新兰:“是找萧政委。”
陈赓:“他今天开会没来,有事吧?”
“没事。我只是觉得他和其他领导人不一样,他和我们玩得特别好,像个年轻人,从来不板着脸训人。”
接着陈赓向王新兰讲了萧华的经历:12岁入团,14岁当了兴国县团委书记,18岁就被周恩来提名当少共国际师的政委,曾经被毛主席表扬过……
听了萧华的履历,王新兰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对他又增加了几许好感。
期间,陈赓对王新兰开玩笑说:“你要是我的女儿,我就把你嫁给他了。”
其实,这并不是王新兰的单相思,她和萧华两人算是双向奔赴,因为萧华对这个小姑娘也是喜欢得不得了。
此时的萧华已经升为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了,他得知去往延安的路就要修好时,高兴之余内心也产生了急躁的情绪。
之所以急躁,是因为王新兰就要离开了,他还没有唤醒她的爱情。
萧华平时有什么心事都喜欢找罗荣桓说说,这次也不例外,他把自己喜欢王新兰的事情告诉了罗荣桓。
最终,罗荣桓亲自出马,把两人之间的窗户捅破了。
得知萧华也喜欢自己时,王新兰害羞得满脸通红,很是难为情。
这时,罗荣桓趁热打铁:“你如果觉得他好,我就严肃地给你提要求喽,你到延安学习后,不许再找别的男朋友了!”
王新兰满口答应。
王新兰临走那天,萧华送了她一条丝绵薄被,是长征时打土豪分给他的。
“以后看见被子,就等于看见我了,可不许忘了我。”
萧华真诚朴实的话语,让王新兰感受到了他的爱恋和不舍。
在延安,王新兰抗大毕业后,组织又让她到军委通讯学校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发报知识、机械原理、英语。
王新兰聪明好学,不到半年就把知识都学完了,被分到延安新华总社新闻台当报务员。
一天,下班后,王新兰和女伴在延河边散步,边走边唱。
她们的歌声被毛主席听见了。
身边的同志告诉毛主席,王新兰是萧华的对象,毛主席对萧华很是熟悉,就把王新兰叫过去说了几句话。
在得知王新兰和萧华已经好久没见过面之后,而且萧华现在还在山西八路军总部事,毛主席决定去电报让萧华多待几天,让王新兰赶去见他。
可是萧华回复说“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个人问题,无需考虑。”
毛主席知道后,表示以后再找机会把王新兰送到萧华部队去。
1938年11月,王新兰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山东,萧华所在的一一五师。
见到萧华,王新兰向他行了个军礼,“报告司令员,无线电报务员王新兰前来报到!”
萧华乐了,一把把王新兰拥在怀里:“你长大了,也长高了……”
1939年底,两人终成眷属,他们在冀鲁边区的一个农村里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1940年,萧华被任命为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王新兰被任命为一一五师政治部新闻电台报务主任。
1944年夏天,王新兰生下第一个孩子萧雨。
然而孩子出生第四天,鬼子又要进行大扫荡,他们决定转移。
由于情况紧急,王新兰含泪把孩子交给护士长田英照顾。
1945年,萧华率部挺进东北后,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紧接着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孩子也出生了,萧华依次给四个孩子取名为云、霜、露、霞。
王新兰和萧华,在战争年代,他们很少和孩子们见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与孩子见面的机会才多了起来。
1977年,萧华被调到兰州军区任政委,王新兰随夫到兰州军区任后勤部副政委。
在这里,王新兰成了萧华最得力的助手。
兰州军区所属的二十几个医院都留下了王新兰的足迹,她深入病房,了解医疗设备,关心医护人员,她和萧华到边防哨卡慰问战士,在了解到战士吃菜难的问题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决定采取小暖房解决这一问题。
他们还一起走访基层,深入牧区,边区等。
在这里,他们怀着饱满的革命热情,发挥着人生的余热。
然而,1985年8月12日,萧华因病去世。
萧华去世那天,下了很大的雨。
王新兰13岁认识萧华,两人相互陪伴了46年,从此她的身边再没有这么一个人,鼓励她,让她敞开心扉,……
从此,他们只能在梦里相见。
这让王新兰怎么能够承受?
萧华去世后的每一天,王新兰都会在半夜惊醒,然后泪流满面。
王新兰总是对孩子们说:“我欠你们父亲的太多太多……”
孩子们不想让母亲太痛苦,就安慰她。
没想到,王新兰更难过了,她对孩子们说道:“我也许犯了大错。如果当时我不要求保守治疗。你们爸爸也许就不会离开了!”
因为当时萧华身患胃癌,癌细胞已经扩散,手术风险很大,王新兰要求保守治疗。
孩子们劝王新兰:“妈,您不能这样怪罪自己,父亲在天之灵也不会安心的。您为了父亲,为了我们也要保重身体啊。”
后来,在孩子的劝慰和陪伴之下,王新兰渐渐走出了悲痛。
王新兰有着光辉的战斗历程,有着丰富的人生历程,还有着浪漫美好的爱情记忆,她的内心是充实的。
王新兰和萧华相濡以沫的几十载的感情令人动容,而他们为国家所作出的贡献,更值得我们后辈永世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