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铜川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惠民利民”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发布题目为《坚持全链条闭环管理 打造垃圾分类“铜川模式”》。铜川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苗源,铜川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副局长郭铁卫作介绍,并回答记者问。
据苗源介绍,近年来,铜川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工作要求,紧扣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四大环节,按照试点先行、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上下联动,齐抓共管,铜川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72个社区、563个小区实现了生活垃圾四分类,覆盖率达97.5%,投放点改造提升占比78.9%,回收利用率37.5%,无害化处理率100%,建立了“前端分类精准化、中端运输规范化、末端处理多元化、回收利用资源化”的全链条体系,形成了生活垃圾分类“铜川模式”。铜川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84个小城市评估排名第15名,位列二档“成效较好”序列,较去年提升一档,上升19名,实现了争先进位。
铜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总体方案,各行业主管部门、区县政府制定了21个配套方案,出台了《铜川市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规划》《铜川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备标准及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规范》等30余项规范标准。《铜川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已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2023年10月1日正式施行。出台了《铜川市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管理量化评估办法》,每月对全市居住小区、公共机构、公共场所的设施管理、责任落实、宣传引导等分类成效进行现场评估,评估结果与奖补资金挂钩,奖优罚劣。今年以来,已对铜川市2185个点位开展了2轮次全覆盖的评估检查,督促整改问题1680个,形成了同向发力、高效联动的工作格局。
铜川市新区作为全市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省级试点区,全区72个小区已建成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收集房(亭)220座、可回收物智能回收屋(箱)49座、再生资源回收站(点)65座,实现了可回收物回收网络全覆盖。同时,依托铜川环保产业园对各类可回收物按照不同类别进行资源化处理、循环利用,建立了“全流程、全产业链”的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将印台区作为铜川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试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已实现全区72个行政村、389个自然组、2.4万余户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全覆盖,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第三方转运、集中无害化处理”的收集处理模式,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针对居住小区分类收集点落地难问题,通过居民协商、提前公示的方式“量身定做”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案,做到“一小区一方案”,铜川市563个小区建成分类投放站(点)880个,全面实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按照“一类垃圾一类车”的要求,铜川市配备“四分类”运输车辆120辆,分类收运能力达到750吨/天。可回收物直运至铜川环保产业园进行二次加工利用,厨余垃圾由专用车辆运至市餐厨垃圾集中处理中心进行堆肥处理,有害垃圾每月集中收运至铜川环保产业园暂存后定期处理,其他垃圾每日收运至焚烧发电厂焚烧处理。在铜川市印台区高标准建成了占地510亩具有“造血”功能的铜川环保产业园,对再生固废、有害固废、医疗废物、餐厨固废、金属固废实现“五废共治、多元化处理”,使各类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2018年引入海创环境能源公司建设了日处理能力5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全市市域生活垃圾实现了“全焚烧”“零填埋”。截至目前,已累计焚烧处理生活垃圾44.36万吨,发电量约1.78亿度。
据了解,下一步,铜川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将按照铜川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着力从责任落实、体系建设、习惯养成上下功夫,持续提升铜川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整体成效。将夯实垃圾分类“共建共治”责任,完善“线上线下”全链条分类体系,扩大可回收物“资源化”试点效应,持续推动垃圾分类“全民化”参与。
(郭龙龙)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