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7日,陈先生陪妻子张红霞参加了“希福中医第六抗癌明星·龙年中国行”杭州站活动。他本想着让老中医袁希福院长顺带着给自己稍微看看就行,可没想到这一看,竟然看出了“大病”:“我给你说,你不清不行,清了以后,我估计你……去世比较慢的。”
听此,他的妻子张红霞不敢置信地问袁希福院长:“他不如我?”
“他当然不如你了!”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陈先生的身体怎么还比不上抗癌5年的妻子呢?
陈先生虽然没患过什么像癌症这样的“大病”,可他身上的毛病却只多不少。长期便秘,10年的糖尿病,15年的高血压,6年的心脏病,单单心脏里就先后放了5个支架,“一开始蚌埠放三个,后来到南京放两个。”
袁院长望闻问切后,开口道:“舌苔腻,白厚腻,微黄,脉弦,有口气,内里有湿热……湿热重,需要调理,把湿热去掉。中医看病,一定要辨症!”
那么为何一定要辨症呢?什么叫辩证呢?袁希福院长解释道:“一个病,有不同的症。一个糖尿病,有很多症型;不同的型,同样一个病,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治,叫辩证。”
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袁希福院长打了个比方。同样是“内里有湿热”,糖尿病会有湿热,肺部有肿瘤的内里也会受热;抑或是肝上的病、阑尾炎、胃炎等等,虽然病不同,但出现同样一个“症”,便可以对症下药。
西医是不同的病,有不同的药。但西医有时也会这样,不同的病也会用上一样的药,比如肺炎用的青霉素,阑尾炎、气管炎、扁桃体炎都可以用。更简单地理解,这个“对症”,就是不管大人小孩、男女老少,只要是渴了,都可以给水喝,冷了就加衣,饿了就吃饭。
听到这,大家都明白了,适时接了一句:“对症下药。”
“诶对”袁院长高兴地赞许道:“不是对病下药,是对症下药。这个症,必须得认清。”
接着,又看着陈先生道:“糖尿病的人往往是虚。给你补肾吧。但是你这补肾就不行。你是内热,一定要清热,究竟是内热了、湿热了,还是你现在肾虚了?”
陈先生点头道,“肾也虚”。
“但你就是肾虚,现在也不能补肾。”
听到这,大家都很奇怪:不是肾虚,就要补肾吗?为啥陈先生不能补肾呢?
停顿了会儿,袁院长揭开了原因:“目前你必须清热。你热不清,你这个越补,这个邪、湿热去不了了,在体内啊!如果再给你去温阳肾,那就大错特错,那等于抹上辣油,更热。现在不能用补肾的药。”
话毕,袁院长看着陈先生补充了一句:“你补肾了吗?”
站在一旁的张红霞则接道:“吃的六味地黄丸”。
“现在不能用,你用了湿热,下不去!”袁院长继续叮嘱。
陈先生一听,后悔不已:“六味地黄丸,我都口服了6年了啊!”
听到这,袁院长加重了语气:“现在不能用,也很可能,你现在这个湿热,就是吃六味地黄丸吃、金匮肾气丸,给它造成的,血下不去。必须得给你清邪。我给你说,你不清不行,清了以后,我估计你……去世比较慢的。舌苔,回去你就拍照……”
“什么时间你的舌苔,跟她的”说到这,袁院长示意旁边的张红霞伸舌,而后评价道:“诶,她的舌就比较正常”。
接着,又托着陈先生的下巴,让围观的人看了陈先生的舌:“大家看看,你看他俩舌一样不一样!”
因为陈先生的舌苔就跟上面抹了一层厚厚的石灰一样,而他妻子张红霞的舌苔上面薄薄的,整体是淡红色。
“他不如我?”看到这个结果,张红霞难以置信。
“他当然不如你了。现在,你看你的舌就很正常,他的舌就不行。”说到这,袁院长又继续对陈先生道:“你不要说你健康来,你实际你的病……”
张红霞笑着安慰陈先生:“接下来我伺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