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东北不用动粟裕,让那个眼神不好的政委去。”

毛主席说道。这个眼神不好的政委就是黄克诚,当时他也是新四军第三师的师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黄克诚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能够让毛主席将挺进东北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

时的粟裕又被委以何重任呢?

历时半年,千里寻党

黄克诚幼年见证了很多不公平的事件。由于幼年时见到太多不公平的现象,成年后的黄克诚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还贫苦百姓一个幸福的生活,

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1925年,黄克诚志愿加我党。

次年,黄克诚参加了北伐战争,通过北伐战争,黄克诚积累了众多军队政治工作的经验。就在黄克诚想大展宏图之时,国民党方面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众多与黄克诚共同工作的共产党员纷纷离开,

看到周围的同志离开,黄克诚也陷入了迷茫之中,他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何选择。

他本想等待党组织的通知,但是等待了一段时间后,仍未见党组织联系他。随后黄克诚做出极为大胆的决定,自己去寻找党组织。

为了能够找到党组织,黄克诚先后到达了汉阳、武昌等地,

然而这些地方多处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中,其残害我党战士,想要想到党组织非常困难。

随后其决定返回老家,毕竟老家的熟人比较多,更利于寻找党组织。

回家不久其就找到党组织,但在一次暴动之中,黄克诚再次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后期其决定前往武汉、上海等地寻找党组织。

因为缺乏路费,他与另一名寻找党组织的李卜成爬上了一列开往武汉的煤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武汉待了半年之后,依然没有找到党组织,随后其决定前往南京。

在南京寻找无果后,其又前往上海。在上海,漂泊多日的黄克诚终于找到了党组织。

“巧得很,我们在这里与曾希圣不期而遇,曾希圣是我在衡阳读书时的同学,后来又同进广州政治讲习班,他比我们早来几天,也是为了寻找党的关系,但至今没有找到。”

1929年1月,曾希圣带来了党组织的消息,得知党组织的消息后,黄克诚当即给党中央写报告,请求恢复组织关系。

看到申请后,党中央很快就承认了他们的组织关系。

历时近半年的时候,黄克诚终于找到了党组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畏无惧,敢说真话

在千里寻党期间,黄克诚可以饿肚子,可以赤脚板,但是不可以离开眼镜。

后期的黄克诚也是如此,黄克诚是一个高度近视,因此其眼镜多不离身。

“老黄!下次作战,你不许也跟着抡大刀,戴着那么大一对眼镜片子,一看就是个官,容易遭枪子。”

彭德怀曾关怀的说道。

“老黄啊,老黄!人家那几梭子子弹可是朝着你的这幅眼镜来的。”

彭老总说道。

当时我军的很多战士都是贫苦出身,没有读过书,基本上没有戴眼镜,在敌人看来,在我党中能够戴眼镜的人,绝对是位高权重之人。

因此黄克诚出现在战场的时候,多是敌人“关注”的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克诚也深知这一点,但是黄克诚从未想过躲藏在众人的身后,反而经常站出来说一些真话。

1930年的时候,党中央会议通过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举行全国中心城市组装起义和集中红军攻打中心诚实的计划。

其实这个计划对我党来说是比较冒险的,毕竟当时我党实力与敌人的实力相差甚远。

然而很多人都非常支持这个计划,他们大都踌躇满志,想要做出一番成绩。

而黄克诚听闻这个计划的时候,就觉得这个计划不可取。

黄克诚并未因众人同意此计划而压下自己的想法。会上黄克诚将自己的想法客观分析了一下,本以为能够得到党中央的支持,却没想到,党中央根本不理睬黄克诚的分析。

看到中央的态度之后黄克诚第一时间彭德怀写了一封信,当

时的彭德怀是红三军的团首长,信中黄克诚称述自己的看法,此看法与彭德怀不谋而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当时攻打武汉的呼声很高,但是在彭德怀看来,我党确实不具备攻打武汉的能力,而后决定返回湖南,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也党的损失。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黄克诚非常高兴,黄克诚也希望结合一切可以结合的力量,实现全民族抗日。然而在高兴之余,他又有点担心,担心蒋介石假意同意和平协定。

对此犹豫多日后,黄克诚还是决定将自己的担心转告给毛主席,

“南京已经将张学良十年徒刑赦免,是分化联军与期盼群众的策略。”

黄克诚提议“我们第一须单独与亲日派作持久战的布置,”并提出四点对应措施。

黄克诚确实预测了后面蒋介石部的行动

后期国民党汪精卫集团公开卖国投敌,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

1937年8月,为了促进国共共同抗日,我党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比如说不设立政治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确定不设立政治委员的第二个月,作为八路军总政治部的部长黄克诚前往基层调查时发现,因为没有政治委员,很多基层的政治工作出面问题,很多基层部队出现军阀倾向。

发现此问题后,黄克诚就意识到如果不能及时纠正此问题的话,那么部队的战斗力就有可能受到影响。

随后黄克诚就将自己的意见上报给了罗荣桓等人,随后在黄克诚的建议之下,我军又恢复了部队的政治机关与政治委员制度。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时,黄克诚时刻关注战争的发展,对局势进行分析之后,黄克诚给毛主席写了一封电报。

“我党政治主要打击方向是日本帝国主义,军事主要打击方向是卖国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报中写道,并指出要尽可能多的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证战争的胜利。

带领军队,挺进东北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之后,黄克诚看到我军有部队兵分三路进入东北之后,意识到这是我军进入东北的好时机。

随后其向华中局书记建议,给党中央发电报,要求大部分的军队前往东北地区

当时华中局书记认为这个事情并不在他的负责之内,因为不同意发电报。

得知上级拒绝后,黄克诚也没有放弃,随后黄克诚选择越级上报。

9月14日的时候,黄克诚以个人的名义给中共中央发了一封电报。

在此电报中,黄克诚提出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抽调我军的主力部队前往东北,并详细的说明了在东北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北既能派部队去,应该尽量多派,至少要有5万人,能去十万人最好,并且要派遣在军中有威望的领导人去主持工作。”

将电报发出之后,黄克诚就开始焦急地等待党中央的回复。

在等待的过程中,黄克诚也是非常担心,担心党中央不关注自己的建议。

当然这只是黄克诚关心则乱的想法。党中央看到黄克诚的电报后非常重视,第一时间将电报转给了当时在重庆参加会议的毛主席与周副主席。

黄克诚的想法与毛主席的想法不谋而合,在七大的会议上,

毛主席就曾提到东北的重要性。因此毛主席看到电报后,很快就回复了电报:“完全同意。”

黄克诚得到回复后并没有特别开心,反而有所失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党中央同意了自己的说法,但是没有说要派谁去,

黄克诚发这封电报除了想让党中央意识到东北的重要性之外还是率领军队前往东北。

虽然黄克诚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他不敢言之于口。

毕竟战士有向中央提建议的权利,并且可以越级向中央提建议。

但是只能提有关战略上的建议,不能提兵力调动与人事安排上的建议

,要派什么将领去东北,要派多少兵力去东北,都应该由上级领导决定,下级是不能提意见的。

毕竟如果下面的战士都提自己的意见的话,那么领导一天的工作就只是处理这些意见,影响工作。

黄克诚是一名老党员,对党的纪律还是比较清楚的,而且恪守党的记录。虽然心里非常焦急,但他还是耐心的等待党中央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在等待的时候,黄克诚也在默默的祈祷党中央能够派自己前往东北。

此时的党中央也非常纠结,不知道应该让谁去东北。

毕竟东北至关重要,有人提出让粟裕去。

粟裕的能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若粟裕带领部队前往东北,必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于东北建立根据地。

毛主席也深知粟裕的能力,但是在毛主席看来前往东北不需要动用粟裕,而后毛主席提出让黄克诚去

“让那个眼神不好的政委去

”毛主席一语定音。

黄克诚此前是做政委的,后期担任了新四军第三师的师长与政委。

1945年9月23日,让黄克诚挺进东北的命令逐级下达。

黄克诚得知消息后,笑容满面。接到命令之后,黄克诚就开始做前往东北的准备。

9月底,一切准备就绪,黄克诚率领军队前往东北,经过山东的时候,休整了2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继续出发,本以为通过山海关能够直接进入东北。

然而当时国民党的军队自秦皇岛登陆,到达了山海关。

随后黄克诚决定绕道而行,经过党中央的同意后,其率领部队从冷口进入,11月25日,黄克诚顺利带领部队到达东北。

前往东北之时,黄克诚率领3.5万余人,然而到达东北时其部队的总数为3.2万人,有战士因长途跋涉不幸牺牲。

到达东北后,黄克诚积极开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工作,1946年3月,苏军开始撤出东北,看到苏军有所行动后,黄克诚积极行动,

抓住国民党来不及全面接收各大城市的有利机会,迅速调集三师的主力部队,在较短的时间内占领了四平、长春、齐齐哈尔。

在各大城市建立根据地后。

装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给养也不成问题了,并且给予了部队以较为有利的休整与补充的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凭借着高瞻远瞩,在较短的时间内东北大部分城市就在我党的控制之下,为解放战争中取胜打下坚实的基础。

黄克诚确实没有辜负党中央与毛主席的信任,当然粟裕去了肯定也能够取得较为不错的成绩。

毕竟当时从各方面的能力来看,粟裕要远远超过黄克诚,而毛主席之所以启用黄克诚,是因为黄克诚在电报将其想法一一展示,并且在之前几次的汇报中,黄克诚的能力也得到了展示,

因此毛主席认为派遣黄克诚前往东北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

而之所以不愿意让粟裕去,是因为粟裕有更重要的任务,抗日战争期间粟裕的能力得到了党中央与毛主席的高度赞赏。

尤其是其领导才能,开辟东北根据地对粟裕来说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但新四军方面不愿让拥有一个领导才能,冉冉升起的新星离开,

而且当时罗荣桓带着其部队离开了山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一来山东就少了一个将才,如果粟裕也前往东北,那么山东地区的将才就更少了。

因此粟裕需要留在山东,毕竟相较于东北来说,山东会更重要一些,毕竟中原地带历来都是众人争抢之地。

山东更是如此,因此若爆发内战,国民党必然派遣“王牌”部队前往山东。

山东势必要有一场恶战,想要山东战场取得成功,必要要有众多有能力的将才。

因此开辟东北革命根据地一事,用不到粟裕出马。

党中央认为粟裕能够解决黄克诚解决不了的问题,而黄克诚无法解决粟裕的难题。

因此百般纠结之下,允许黄克诚率病前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克诚前往东北的时候,党中央并未抱太大的希望。

虽然知道他能够确定成绩,但未想其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