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琵琶演奏家吴玉霞——
传播民乐之美,激发心灵共鸣
陈依美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11月22日 第 07 版)
吴玉霞在演出。
资料图片
尽管工作繁忙,但只要有美育讲座的邀约,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琵琶演奏家吴玉霞都会尽量抽出时间参加。从演奏示范,到理论讲解、互动问答,每一场讲座,她都会精心准备。讲座内容不仅涵盖民乐演奏技巧、作品解析和审美理念,更展现了她对美育、对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关注与思考。
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推广民族音乐?吴玉霞常说,“文以化人,文以润心,今天的接受者就是明天的传播者”。在她看来,将绵延数千年的民乐传播出去,是当代民乐工作者的使命。
琵琶独奏《春江花月夜》诗意盎然,琵琶齐奏《风戏柳》诙谐风趣,琵琶二胡双协奏曲《云影》舒缓动听……今年夏天,中山公园音乐堂“打开艺术之门”暑期系列演出迎来一场特殊的音乐会——吴玉霞和她的学生一同登场,除了带来精彩演奏,还设有赏析环节,为观众讲解每首乐曲背后的故事、蕴含的精神和情感。
在吴玉霞看来,这种“讲演合一”的音乐会形式,恰恰是当前民族音乐传承发展所迫切需要的,“一首好作品的呈现,是聆听者和演绎者的磁场共鸣。我特别希望借助表演的舞台,与观众交流,激发更多人对民乐的兴趣。”
几十年的艺术生涯,吴玉霞一直致力于将演奏与教学、研究相融合。播撒更多艺术的种子,让它们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民乐的百花园才能更加生机勃勃。
民乐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情感和审美。“演奏者不仅是一首作品的演绎者,更是艺术思想的传道者。”吴玉霞认为,一首作品的表达不应仅限于外化的力度和速度变化,而应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美学意蕴和哲理思考,要结合乐曲所赋予的文化语境,选择恰当的声音和情绪予以诠释。
近年来,吴玉霞在中国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多所专业艺术院校举办讲座,分享多年来她对舞台表演艺术的体会。“读谱、唱谱、奏谱”三联动教学法是她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的理念。从“读”到“奏”的过程,无论是“灌耳音”式的听觉记忆,还是挖掘音乐文本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都是全方位解读乐曲的重要途径。
对于民乐演奏者来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研习,是传达作品意境的重要前提。作品的呈现,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对世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正所谓“功夫在诗外”,如此才能呈现一种既有技术高度又具有文化深度的作品。
吴玉霞的艺术生涯始于少年宫,这一经历对她影响深远。她认为,学习民乐不仅仅是习得演奏技巧,更关乎对美的感知和体验。因此,除了致力于民族器乐表演艺术研究,吴玉霞也非常注重基础音乐教育的推广和发展。
从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打开音乐之门”系列演出,到中国儿童中心、各地少年宫等机构,吴玉霞的身影随处可见。面对刚刚开始学习乐器的琴童,她循循善诱,借助影像,让初学者领会传统民族器乐的丰厚意蕴。面对家长的提问,吴玉霞反复强调,艺术学习的价值在于规范和方法的习得,以及在练习中对品性的磨砺。在她看来,只有经过对音符的反复揣摩,才能在枯燥的技术训练中,体会到艺术给予的滋养。
四根弦、一支曲,一场场演奏会、一次次示范讲座,琵琶演奏家吴玉霞的指尖所划拨的,不仅是优美的旋律,更是对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持续思考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