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的抗日战争把战争的创伤深深地烙在我中华民族的身心,不能忘,也不敢忘,日军发动的各种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大大小小上百次,若不是美国参战,恐怕战争时间还会大大延长,可是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对于日本来说,特别是在抗战初期,为何不见好就收呢?日本病态的扩张欲望从何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战沦陷区

(本文仅作分析,不代表任何立场)

抗日战争初期,日军对我军的优势以及取得的战果都是显而易见的,1932年爆发在上海的冲突(即第一次淞沪会战),结果是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并从此不设防,1933年获得了东北第四省热河省,到了1935年又侵占了察哈尔省,日占区扩大到长城脚下,日军在中华大地上攻城掠地,无恶不作,可此时的日军已经无法止住战车,越走越远,并最终在这条不归路上直至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5年,日军攻至长城脚下

日本之所以止不住战车,疯狂扩张的原因有三。

一,见好就收,日本但是并没有见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金十年”贫穷的百姓

早在蒋介石执政初期,经过所谓的“黄金十年”,将当时的中国变成了一个无工业,无农业,无市场的三无国家,这种状况最直接导致了日本根本无法从侵华战争中获利(抑或是所获得的利益无法满足战争所需),日占区虽大,经济却极度萧条

抗战初期,蒋介石就将大部分工业搬到西南,而当时的中国是国际上公认的资源匮乏的国家(对,你没看错),直到建国后大庆油田等矿产的发现才摘掉资源匮乏国家的帽子,资源匮乏,经济贫穷,日军近乎禽兽的烧杀抢掠也是基于此种情况,因此为了满足战争需要,日本只得扩大战场。

二,资源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维持战争机器,日本不得不扩大战场

日本一直以来都是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而当时的中国由于地质未经勘探,并没有为日本提供足以维持战争所需的巨额物资,最终为了东南亚的石油产地,日本只能铤而走险,进攻美国,将战争进一步扩大,并因此引火上身,走向灭亡,假设一下,如果当时日军发现了大庆油田,从而摆脱对美国石油的依赖,进而全身心的投入侵华战场,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万幸的是,天意在冥冥之中注定了侵略者没有好下场,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只要陷入持久战,那失败就是必然的,几场战斗的胜利只不过是多苟延残喘几年罢了。

三,转移国内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东大地震,让日本国内形成了“日本随时可能淹没”的论调

与纳粹德国类似,日本国内也并非铁板一块,也存在着尖锐的,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各个政党在国会里争论不休,而1923年发生的日本关东大地震,让各阶层的日本人形成了一个共识,即日本随时有可能沉没,而日本那近乎病态的扩张欲望在此时达到鼎盛,加之彼时日本国内的经济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如不转移矛盾必将引起社会性的动乱(这一点与前几年在边境屡屡挑衅我国的印度有相似之处)。

总结

国内的阶级矛盾迫使日本必须尽快转移矛盾,缺少的资源须占领他国掠夺资源以填补自身空白,可占领的朝鲜以及中国部分地区未能满足日本维持战争的需要,只能南下东南亚,剑走偏锋,并最终引火上身,侵略者注定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日本从战争一开始就注定失败,都说珍珠港事件是赌国运,实际上珍珠港之前,日本就已经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