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受到巨大损失的苏联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大建设,其中就有一件比较有意思的就是,当时苏联国家的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之后,想要引进100万的中国劳工开发西伯利亚,为何到了最后又取消了呢?主席为何一口否决了这一提议?最后又为什么会同意了这项提议呢?
本期文章就带大家一起来探索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喜欢的小伙伴可以点点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的内容,也不会错过之后的精彩呦!
第二次世界大战
日本60万战俘归国时只剩下不到一半
苏联人是怎么对待日本60万战俘的?他们的方法让人拍手称快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史上规模最大、人口伤亡也是最大的一次战争,以法西斯联盟德意日三国为首的轴心国满世界的“扫荡”掀起了一股侵略潮,彼时受到侵害的国家就多达61个,更是有20亿多的人民被卷入战争当中。
为了反抗侵略者的暴行,以同盟国美苏中三国为首组成了反法西斯联盟,历经6年的时间最终以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终,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地落下了帷幕。
在这次的战争当中,各国不管是建筑还是人口都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其中苏联更甚,毕竟当时的苏联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可谓是下了血本,国内更是派遣了大量的青壮男子,据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战死的人数就多达2700万,到了战争后期,甚至到了无兵可派的地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苏联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女兵,这在二战期间是有目共睹的,苏联也成为了世界史上使用女兵数量最多的一个国家。
日本60万战俘
战争结束后,人口大量缺失的苏联如何快速恢复经济成为了一大问题,彼时的苏联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内的青壮男子早已失去了大半,而剩下的都是妇女老幼,靠他们来实现国家的经济建设显然是非常的不现实,所以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之后,苏联手中还有近60万的日本关东军俘虏,为了快速恢复苏联的经济建设,时任苏联领导人的斯大林于是大手一挥,直接将这60万的日军俘虏发配到了西伯利亚做起了劳工,当然了此劳工非彼劳工,这些劳工也可以称之为“奴隶”,他们没有薪资待遇,没有人权自由,只有无休止的压迫与劳作,每天都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常年处于劳作的状态,让这支号称是日本“皇军之花”的关东军士兵身心深受折磨。
当然了,苏联是为了让这些俘虏给自己开发资源,也给予了一定的住所和食物,住的是四处漏风的小黑屋,吃的又冷又硬的黑面包,想喝上一口热水都成为了一种奢侈,只有努力干活的俘虏,兴许苏联看守员一高兴,还会让其休息一会。
战俘
在这里,大多数的日军俘虏除了干活就是干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显然在这里并没有什么“卵用”,只要有俘虏敢反抗,迎接他们的只能是一顿“鞭子炒肉”,更甚的直接拉去枪毙,然后扔到锅炉火化,骨灰都没有,直接成为了分子。而对于那些生老病死的俘虏,苏联士兵也是丝毫的不手软,不能工作的统统枪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至于到了1956年苏联归还日军俘虏时,60万的关东军俘虏到了最后仅剩下不到30万。这也从片面看出苏联当时有多需要人口来开发资源,建设自己的祖国。
主席拒绝苏联引进100万中国劳工
赫鲁晓夫想要引进100万中国劳工,开发西伯利亚,为何主席会一口否决?
到了1954年的时候,赫鲁晓夫上台之后,也曾想要引进100万的中国劳工进驻西伯利亚来搞开发工作,但是最后却不了了之,甚至还演变成了不愉快的事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还要从1949年说起。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国际上交流外交最多的国家就是苏联了,当时的苏联在各方面都给予了中国许多的帮助,不仅给了许多的武器弹药,资料情报,还帮助中国搞经济建设,援助了不少的科学家,可谓是社会主义一家亲,中苏关系一时间被推上了一个新高度。但是在新中国建设5周年之际却发生了一件不太愉快的事情。
赫鲁晓夫
中苏关系的恶化就是发生在赫鲁晓夫当政时期,赫鲁晓夫也一直被看作是中苏关系恶化的罪魁祸首。但实际上,在苏联领导人中,赫鲁晓夫反而是对待中国最好,也是很看重与中国友好关系的领导人,与列宁一样具有战略目光。中苏两国上世纪50年代中期是蜜月期,1954年赫鲁晓夫首次访问中国,向我国提供了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赫鲁晓夫开启了、制定了苏联历史上最为亲中国的外交政策,他改变了斯大林时期对中国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持平等和惠及兄弟国家的态度与中国发展双边关系。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那就不得不说那场朝鲜战争的,中国以弱国之威,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17国联军,这场本就不平等的立国之战,直接打出了中国的国威,改变了国际上对中国的看法,其中就有苏联。所以当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就一直在改变和中国的外交关系。
1954年,赫鲁晓夫首次访华,以扩大援华为目的,冲破层层阻力,放下自身的身架,同中国同等地位出发,亲自率团访问,一反斯大林时代只有中共领导人前往莫斯科朝拜的惯例,展示了对华关系的诚恳平等的态度,他当然也不仅仅只是说说而已,在加大对华的援助力度之后,还鼓励苏联官员从官方和民间等各方面寻求与中国进行交流合作。
赫鲁晓夫首次访华
赫鲁晓夫的这一系列举动,使得主席与国家高层感受到了与苏联交往中前所未有的平等气氛,得以一吐长久压抑心中的充当斯大林小伙伴的怨气,在对苏交往的过程中真正挺直了腰板。主席曾说过:第一次与赫鲁晓夫同志见面,就很谈得来。
当然了,在交谈的过程中就发生了很多插曲,有一些不怎么谈得来的事,赫鲁晓夫想要引进中国100万劳工的事情就是其中一件事。事情的内幕是这样的。
1954年9月29日,赫鲁晓夫率领访问团飞抵北京,在参加了新中国国庆5周年等一系列活动之后,10月3日,中苏两国领导人在中南海举行了最高级别的会谈。此次中方的高级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人赫然在列,可以看出对待此次会谈的重视程度;而苏方有赫鲁晓夫、布尔加宁、米高扬等人。
会谈的内容也非常的广泛,主要议题就是苏联如何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经济援助等事宜,会谈为推进中苏两国的蜜月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谈到高兴的时候,主席让服务员端上了酒菜,酒是国窖茅台,菜是湖南特色腊肉,双方边喝酒边交谈,关系十分的融洽,也就是在这种融洽的交谈氛围下,突然冒出了一个令主席生疑,后来令赫鲁晓夫非常后悔的话题,那就是赫鲁晓夫向主席提出中国可以输送100万劳工至苏联西伯利亚,帮助苏联开发西伯利亚。
赫鲁晓夫访华
赫鲁晓夫的出发点确实是好的,想要帮助中国减轻劳动力过剩的压力。赫鲁晓夫首次访问新中国,当他第一次出国,踏上新中国的土地开始,就感觉到中国与苏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来自于环境上面,不像苏联,西伯利亚现在已经是冰天雪地的世界,冷的让人都不敢外出;反之中国,9月的天气不冷不热,而且人口也特别多,尤其是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国内百废待兴,许多人的就业问题成为了让中央头疼的一大难题,而且还有部分人民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环境当中。
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觉得中国人口那么多,吃饭问题肯定是个压力,而苏联倒是地广人稀,正好与中国可以互补,引进中国劳工,是可以帮助中国解决一些就业问题的。
其实赫鲁晓夫这样的言论也不是无地放矢的,彼时的苏联还真就如同他说的那样,尤其是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劳动力紧缺的苏联也在想着如何提升自己的发展速度,人口不足这个过程要慢上许多。赫鲁晓夫又喝了一口大酒,突然灵感就来了,对主席说道:你们东北靠近我们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海参崴。那里是一个不错的在山岗上的海滨城市。
寒冷的西伯利亚
可是,这座城市现在空荡荡的,除了我们的太平洋舰队的驻军,人口实在是太少了。苏联人不愿意到远东和西伯利亚来,苏联只有不到2亿的人口,对于有着22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而言,是太少太少了。西伯利亚的面积就有1200万多平方公里,而你们中国相比较而言,4亿多人口就变多了,我们可以在这方面相互支持,相互调剂,西伯利亚可以向兄弟的中国人民敞开大门,欢迎中国人民来到西伯利亚工作,来休息!
面对赫鲁晓夫这样的提议,主席一时之间也没有反应过来,看着身边的中共领导们也是一头雾水。但是赫鲁晓夫明显是来了兴致,信誓旦旦的对主席说道:这个事情我还没有与我们的官员商量,我只是现在突然想到,提个建议,我看是可行的,这样做可以把我们两个国家更加紧密的相连接起来,我们只有共同发展,我们的力量才是无可匹敌的。
赫鲁晓夫越说越兴奋,拿起身边的龙井茶又来了一大口,手舞足蹈的说道:这真是好茶,我们在苏联中亚地区就种植的有这种茶叶,还是中国人来种的,是中国人让我们有了喝茶的习惯,非常适合我们高寒地区的饮食习惯。像这种合作发展的事情,在今天更应该在更为友好互利的情况下,进一步开展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我们可以从中国招募100万的劳工到西伯利亚去开发森林资源,这样做的好处,第一是能解决你们中国人口多,就业的问题,二是解决西伯利亚缺少劳动力的问题,我们相互合作,达成共赢的局面,何乐而不为呢?
西伯利亚
周总理一听,眼睛一亮,赫鲁晓夫看到总理的表情,更加兴奋了,声音也不由得提高了几度。而在一旁的米高扬却瞪着眼,呲着嘴,干着急,又不好发作插话,这事怎么能干?斯大林30年代就毫不留情的将居住在海参崴的30万中国居民赶回了中国,就是为了防止这片土地被中国化,更是为了杜绝中国人以后对这片曾经的领土再有想法。
赫鲁晓夫明显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关键点,也根本没有看到米高扬的古怪表情,也没有注意到主席已经紧皱的眉角,自顾自的在那里兴奋的乱说一通。
赫鲁晓夫还暗自得意,这样的提议无疑是一个让所有都拍手称快的建议,帮助中国解决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弥补了苏联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苏联加中国,绝对的双赢,不用说,毛主席也会拍手称快的。
但是毛主席却是想的更加深远,也把问题看的更加透彻。赫鲁晓夫也根本不会想到,主席的想法与他的想法是相悖的。
尽管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但是共产党的领导人从来都不会把在党领导下的人民与过去装在船上被称为猪仔运往国外的苦力联系在一起。国家许多领导人在年轻的时候也都经历过、看到过中国劳苦人民走在过山路上危险劳作的情景,也看到过黄浦江公园门口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牌。尤其是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的大铁路、加拿大的铁路、美国的铁路,都是谁修的?都是华工在满天飞雪,寒冷刺骨的夜晚中修建起的,包括了修建了中国土地上沙俄的中东铁路,可谓是一寸路基一寸白骨。这种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怎么可能还让其发生?
中东铁路公园
而且在1949年12月,主席出访苏联之时,横穿西伯利亚看到了当地的情况,所见所闻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长久的沉默之后,主席摁灭了烟头,平静大度的对赫鲁晓夫说道:赫鲁晓夫同志, 你知道,多少年以来,很多西方国家认为中国是一个不发达的国家,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中国人口过剩,失业率偏高,饿殍遍野,所以是一个很好的廉价劳动力来源。但是在中国人的眼中,这种看法是极其侮辱人的。
如今苏联领导人将这个建议上升到了国家建设上面,这就让主席很为难。如果采纳了你们的建议,我们又怎么向中国人民,向我们的民主党派去作解释?如果现在我们马上向你们输送100万的青壮劳动力过去,而我们百废待兴,也正是需要生产建设,需要精装劳动力。如果我答应你的建议,我们的内部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就会对中苏两国关系得出错误的看法,认为你们是在欺负我们,他们会以为苏联对中国的看法同资本主义西方国家对我们的看法是一样的。
赫鲁晓夫通过翻译得到主席的回答之后,一点食欲都没有了,心中很不是滋味,兴冲冲热腾腾的他怎么也没想到,主席会从民族大义的高度和历史复杂感情的角度当头一盆冷水浇下来,浇了个透心凉。这种典型的东方思维,是他绝对没有想到的,单纯的他更没有想到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会有这么深的民族历史底蕴和政治意义。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耸耸肩,心中的不满开始蔓延开来,与中国领导人的第一次会晤就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内心感到一阵的委屈,他大老远的跑来,认为是在为新中国送温暖来了,谁知道100万劳工的问题搞得赫鲁晓夫手足无措,搞的主席心中郁闷。本来应该很热烈的晚宴,因为这个话题也变得的尴尬不已,到了最后不欢而散。
赫鲁晓夫后悔引进100万中国劳工
赫鲁晓夫为何又后悔引进100万中国劳工?主席为何又为何同意向苏联西伯利亚输送中国劳工呢?
其实说道这里,不仅中国领导人不同意,就连苏联的部分高层也不同意,包括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宴会结束之后,他向赫鲁晓夫解释道,俄国人毕竟是欧洲人,有着根深蒂固的俄罗斯文化心里和斯拉夫人至上的优越感,并不愿意有100万人开进西伯利亚。就算是中国人真的来了,但是最后又不走了怎么办?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请神容易送神难”。中国人来了不是来建设苏联的,而是建设一个变成中国的西伯利亚。
尤其是100万中国劳工开进西伯利亚,势必会与苏联姑娘产生感情,苏联又是一个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国家,那么,不用多久,中国人将取走苏联姑娘,也取走了人气,西伯利亚的土地上将会出现大量的混血儿童,很快,这里的苏联痕迹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从而实现中国化。
中国劳工开进西伯利亚
听到米高扬的深层次分析,赫鲁晓夫也是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豆大的汗珠顺着脖子流了下来,竟一时无语。
但是此时已经为时已晚,中国领导层这边也经过一番分析之后,主席反而转换了看法,同意了派遣100万劳工的问题。但是经过米高扬分析之后的赫鲁晓夫也转变了看法,想要拒绝自己埋下的深坑。就这样中苏两方就像相反方向的旋转陀螺一样,扭不到一块去。
最后两边相互妥协,苏联向中国招募了20万的劳工,后来,只是试探性的从河北一个县派去了7000人,作为试点,之后20万劳工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实事求是的说,赫鲁晓夫初衷或许是好的,但是单纯的他没有想过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也是前后两次两国领导人态度转变的原因,最终,向西伯利亚输送100万劳工就演变成了另外复杂的主题了,以致于最后的不了了之。
感谢您的长久陪伴,原创不易,希望您能一如既往地点个赞,这将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