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向学生下发了一份《校园礼仪规范》征求意见,其中“男士先向女士致意”“女士在各种生活场景中应该主动微笑点头致意,以示亲和”的表述引发热议。校方一工作人员表示,微笑点头的礼仪并非强制执行,学生可以个人选择是否遵守。
根据网传图片,这份规范还规定,“关系越熟越要注意称呼”“与人打招呼时,忌叼着烟卷或把手插在口袋里”“年轻者应先向年长者致意;下级应向上级致意”。这样的规范不仅用词刺耳,真要操作起来也十分麻烦,按此要求,若两人相遇,年长者同时也是下级,到底应该如何打招呼?
不少网友质疑“学生是去上大学的,不是去接受服务行业培训的”,指出该规范过于上纲上线,已超出日常礼仪的适用范围。复杂的礼仪规范常见于服务行业或商务场景中,甚至市面上还有专门的商务礼仪培训课程,这无可厚非。但若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按不同情况、不同主体,把礼仪细节逐个定在条条框框之中,难免让人产生抵触心理。
见到老师要问好、打招呼时应点头微笑、要回应他人的问候……这样的礼仪教育在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就已经完成了,白城师范学院却用其教导大学生,惹人笑话。学校在制定之初,对学生心智和处世能力是否有所考量?或是并不相信20岁左右的成年人已经掌握了这种能力?
育人是学校的重要职责,高校希望倡导良好的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出发点可以理解,但手伸太长、管太宽,便有大学管理“中学化”之嫌。近期,多所大学开始成立家长委员会、给家长邮寄成绩单,在学生管理上,限制打游戏、规定夜间12点后断网等举措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不少学校在回应中都传达出一个观点:中学时期约束过多,进入大学后若放任不管学生便会“放飞自我”。诚恳地说,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高校应该明白,若始终把大学生当孩子管理,他们永远也长不大。
若说多数孩子在中学时期为了顺利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多为被动学习,那么进入大学后则在知识选择和学习计划上有了更大的空间。高校作为自由开放的场所,所肩负的教育责任不应限于灌输课堂知识或所谓“礼仪规范”,也要将其作为成年人给予足够的尊重,即尊重他们的选择权和自主性。
大学管理“中学化”之所以受到质疑,正是因为大学生在时间安排、个人管理等方面理应自主规划,结果好坏也都应由其自己承担,这是建构完整独立人格的必经之路,即便走歪了、摔跤了,只要还在底线之内,都是珍贵的试错体验。而若不论大事小事都要制定“程序”并循规蹈矩,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从何而来?
除了传授学术知识和底线教育,高校真正应该做的是帮助学生向内探索,了解自身长处和兴趣所在,提供完整的职业规划指导,并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后的沟通、合作等综合能力,将学校教育和社会要求形成有机衔接,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上给学生留出空间。高校别做学生的“保姆”,多余的操心和越界的规定于学生、于学校都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