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近日由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组委会、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百道网联合举办的“2023/24出版品牌影响力大会”上,上海人民出版社荣登“出版品牌影响力TOP20”。

点击图片 选购论衡

“论衡”则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历史中心近年来重点打造的一个“出版品牌”,而不止是一个“书系”,从2019年第一本《新文化运动百年祭》开始,截至目前已出版了32种图书。有相对轻松好读的学术随笔(如《带献帝去旅行》《百年锐于千载》),有严谨厚重的专著(如《流风回雪》)或专题论著(如《学随世转》),还有海外中国学研究论著(如《远西旅人》《功过格》)。选题集中于中国历史,在整个图书市场的分类中,体量不大但特色鲜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论衡合照

我们推出和打造“论衡”,是因为:在今天的研究格局下,历史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逝去的过往,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在不同时空的映照下,历史往往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我们希望供给读者观察和认识历史的多重维度,揭示历史的复杂与多变,引发人们对于历史与当下的思考。

这份书目收录了“论衡”从2019年至今的全部图书。2025年,《旧庙新神:近代变革下的孔庙》《另眼相看——德语文献中的晚清上海》《启蒙式微时代的中国》也即将面世,敬请期待!

202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风回雪:

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

李磊 著

☆展现魏晋时期真实的士人画像,直面自我意识在痛苦中的觉醒,再现六朝思想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从此江湖与庙堂,只是身隐与心隐。

这个时代政局动荡、战火纷飞,这个时代思想活跃、文化繁荣。《洛神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中轻逸飘摇的“流风回雪”之姿成为这一时代的底色。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也成为打在这一时代士人身上的标签,最终转化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品质一直影响至今。

书中以嵇康、阮籍等人物和荀彧之死等为人所熟知的历史事件切入,从政治与思想互动关系的角度阐述六朝精神史的变迁,从而理解士人是如何在积极入仕庙堂的同时,又可以在精神上处于山林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带献帝去旅行:

历史书写的中古风景

徐冲 著

☆重释“汉魏革命”的意义,从历史书写的多重束缚中解放“风景”;

曹操如何由“功臣”变成“反贼”?献帝如何由曹魏权力来源正当性的象征,转而成为戏剧化的悲剧形象,被献祭于这场迟到的“复仇”?

东汉时期,皇帝、外戚、宦官和士大夫四大势力之间的反复对抗和冲突是历史的主线,最终以一场戏剧性的“献帝禅让”完成了王权更替。作者徐冲教授对于传统历史书写中“汉魏革命”的解读,犹如一把冷静的手术刀,层层剥离,直抵其历史逻辑的核心;又像一柱从历史尽头回打的探照灯,激活史料,带领读者重新发现“汉魏革命”的意义,已远不止于易姓换代,更意味着整体政治秩序和国家理念的转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西旅人:

晚清外交与信息秩序

[美]皇甫峥峥 著 汪林峰 译 李文杰 校

☆晚清士人如何重建对国际局势的理解?与外界的交流如何带来观念的变革?晚清外交风云录,一书尽览中西交汇的智慧与抉择!

本书深入探讨了晚清时期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与外交信息体系的构建过程。作者通过考察六位出使欧美的使臣的书写模式,揭示了从1860年代初到1895年间清朝如何逐步重建与西方列强交涉所需的外交信息体系。本书突破了传统学科界限,结合外交史、文学史、思想史与信息史,详细解读了晚清外交官如何书写“西方”,并分析了这一过程中信息秩序的演变。

书中不仅结合了传媒学理论,剖析了使臣们如何运用不同体裁和传递方式构建西方叙事,还探讨了信息在阅读集团中的演变和重新利用。同时,本书将宏观叙事与微观历史相结合,展示了晚清士人信息采集的多元性、内外张力,以及使臣自身文化、思想、社会关系对其信息整理方式的影响。

202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随世转:

二十世纪中国的史家与史学

虞云国 著

☆百年史学的曲折走向,十位大家的晴雨人生,学随世转的深刻反思;

当代著名史学家虞云国古稀之龄回顾二十世纪史学的百年沧桑;

他们研究历史,也成为历史。

二十世纪,世界风云变幻,学术新旧激荡,中国史家承继旧学,融汇新知,致力于新旧范式的接榫与转型;与此同时,沧桑变迁,国运起伏,史家的学术与夙命也随之颠簸跌宕。本书以吕思勉、陈垣、陈寅恪、顾颉刚、吴晗、丁则良、严耕望、刘子健、张家驹与程应镠等著名史学家为典型个案,再现了他们在时世剧变下的人生轨迹与学术生涯及其历史观与方法论,既多方勾勒出中国百年史学的辉煌业绩与曲折走向,也真实还原了这些史学大家的命运遭际与心路历程,为后来者在历史的回望中留下了深沉的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化家为国:

清代中期内务府的官僚体制

黄丽君 著

☆包衣旗人是满洲皇帝的家内奴仆,同时奉职于家、国两套体系,以侧进政治而显贵。从包衣看皇权如何渐次隐微于官僚体制之下。

清代的上三旗包衣旗人是满洲皇帝的家内奴仆,也是内务府官僚体制的重要成员。他们同时奉职于家、国两套体系,以侧进政治而显贵。清初包衣的个人仕途与家族发展高度依赖君王青睐。乾嘉之际,随着考课、科举与捐纳制度的定制化,包衣无论在府内迁转或外任税差,行政表现与任官经历的重要性趋增,也相对拥有更多的仕宦自主性。然而,当皇帝渐次援引制度成规来任使包衣奴才,不复乾纲独断,却也不免产生“权移下人”之弊。本书系统考察十八、九世纪内务府官僚体制的定制化历程,探究皇权渐次隐微于官僚体制之下的原因,以及清朝统治格局重大变革的政治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百年锐于千载 :

清末民初的世局与士议

沈洁 著

☆—百年前的国人,在惶恐什么,又在希冀什么?又如何以十年时间撼动千年帝制?

辛亥前后,是变革的时代,也是脱序的时代。以短短数月终结两千余年帝制,正所谓“百年锐于千载”。本书是作者关于20世纪前半叶中国思想与社会变迁的思考,从思想和文本,民族精神与人格、国格,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这三个角度切入。三部分各有侧重,但都围绕着一个相同的问题展开——百年前的国人,在惶恐什么,又在希冀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倾盖如故 :

德语文献中的民国上海

王维江、吕澍 辑译

☆留存于德语文献中的民国上海记忆

稀见文献、名家辑译

清代中后期,随着国门大开,大量外国人进入中国,用异域眼光审视着这个古老的帝国,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记录。同光时期,德国的外交官、学者、新闻记者、作家、医生、商人,甚至家庭妇女,形形色色的人物纷至沓来。民国时期,这些人留下了数量众多的游记,以及书信、日记、回忆录、报刊专栏里(包括照片和插图)等等。本书据这些记录选编辑译而成,对上海城市建设的变迁、城市生活(包括上海市民和外国侨民)的面貌、国际贸易的状况、上海官员的面相和思想、市民生活百态、中外交往情形、在沪外侨的工作和生活状况都在其中有生动详实的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代中国断章

[日]原岛春雄 著 谢跃 译 张宪生 审校

☆彻底否定皇帝与奴隶、买办与军阀,清除阿Q诞生的土壤,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的近代化。

本书主要关心的是传统中国如何向近代转型,即探索传统与近代的延续与断层关系,可以说,这是一部探讨中国近代化过程的著作。作者的焦点,尤其集中于国家体制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中间层”,指出要彻底切断官与民的相生相容关系,彻底否定皇帝与奴隶、买办与军阀,清除阿Q诞生的土壤,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的近代化。其视角独特,分析锐利,是一部相当有深度的著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驼背将军 :

美国人荷马李与近代中国

陈丹 著

☆荷马李一生与中国有不解之缘,通过荷马李,透视中国近代变革历程中改良派和革命派之间既共生又斗争及此消彼长的关系。

荷马李身患残疾,病弱的身躯、成长的经历以及特定的时代特点使得他选择与中国的变革力量结盟,试图参与到变革中国的活动中,并将其作为自身的使命。庚子事变时他曾加入到保皇派的勤王活动中,后回美积极地组建华人军事培训学校;梁启超、康有为访美时,荷马李曾热情地陪同。他写作的《无知之勇》轰动一时并在历史中回响。他参与拟定“红龙计划”、与孙中山进行“长堤会谈”,后成为孙中山的军事顾问,武昌首义后陪同孙中山回中国,终因中风而回美,不久去世。他一生短暂,却充满传奇。本书是国内关于荷马李的第一本学术专著,试图从情感史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心理分析等方法,就荷马李如何深入地参与到中国的变革之中。

2022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阁老为邻

李天纲 著

☆多样的主题映衬出作者广泛的学术兴趣和治学轨迹,简洁隽永的文字背后是当代学人关乎灵魂深刻的追问。

本书集结了李天纲教授近年撰写的序跋文章近三十篇,其中有关于中西会通灵魂人物徐光启、马相伯等的轶事和评述;有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重要事件如礼仪之争、西籍汉译等的梳理与思考;有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物华世情、人事沧桑;有对于海派文化的独到解读和深刻思考;还有对业师朱维铮先生饱含深情的怀念等。多样的主题映衬出作者广泛的学术兴趣和治学轨迹,简洁隽永的文字背后是当代学人关乎灵魂深刻的追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所先后 :

近代人事与文献的考索

裘陈江 著

☆社会的变迁,往往以人物的升降为枢纽。以散佚文献和隐晦人事的考证入手,发抉幽隐。

《大学》开篇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书取“知所先后”为书名,并非有“近道”的企图,而是本书的内容多涉近代人物、史事和文献的考索,定其时序,求其始末而已。

书中所收文章,多以散佚文献和隐晦人事的考证入手。作者认为前一项工作近似于文物残片的修补缀合 ,通过找寻残片的边缘痕迹或原有纹路,使之与已知史事或文献相印证,以冀稍能发抉幽隐。而社会的变迁,往往以人物的升降为枢纽,因此后一项工作关注“人与人之离合,事与事之交互”,也自然成为钩沉历史的必由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华帝国方志的书写、出版与阅读 :

1100—1700年

[美]戴思哲 著 向静 译

☆方志作为“活的文献”,如何维系明帝国的政治版图?

地方志是当今存世历史资料中数量最丰富、类型最复杂的文献之一。作者将方志视为“活的文献”,考察了从编纂动因、生产过程、传播途径到阅读使用的整体“生命史”,并从中发掘出丰富的个案,分析了方志对维系明帝国的政治版图、推动文化生产的重要作用,揭示出了围绕方志编纂,地方官府、家族、士人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复杂互动。

2021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功过格 :

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与道德秩序

[美]包筠雅 著 杜正贞、张林 译

☆从功过格来考察精英阶层对于明清之际社会经济变化,诸如中央权威的腐败和低效、不断增长的商业化过程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理学一统局面的瓦解的反应。

功过格,是一种广泛流传于中国古代民间社会的善书,它通过列举善恶行为、量化功过等抽象概念来指导人们的日常道德实践。当时的士人和官员似乎把这种方法看作一种工具,它不仅有助于改善他们个人道德,也有助于教化百姓,巩固社会秩序。

本书集中研究明清嬗变时期功过格广泛流行的社会现象,是非中文世界第一部详细探讨该问题的专著。通过功过格来考察精英阶层对于明清之际社会经济变化所作出的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变风变雅 :

清季民初的诗文、学术与政教

陆胤 著

☆在风雅正变的话语中,“变”只是一个脱离常轨的时刻,最终还是要回到“经”与“正”。但清季民初“变风变雅”的正面化,却萌发了“风雅”独立于“政教”的可能。

本书所集文字大致围绕着一个问题,即清季民初诗文、学术二者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收录十篇文字,大略分为三辑:甲辑“雅废夷侵”,主要从解读诗文和文人群体交游入手,探索晚近学士大夫在他们所谓“小雅废四夷侵”局面下的委曲心境。乙辑“道术科分”,收入三篇在学术史、教育史方面试探的长文,分别讨论教育体制与史学、经学的近代转型。丙辑“文学小言”,围绕近代文学研究,涉及文论、小说、文学教育等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礼仪之争中的中国声音

[比利时]钟鸣旦 著 陈妍蓉 译

☆从旅行文本、社会网络以及文化间论证三个主题出发,探讨了17世纪至18世纪礼仪之争中中国人的“声音”。

礼仪之争过去通常被视为一个纯粹的欧洲事务,因而大部分对于中国礼仪之争的研究都倾向于欧洲一方,然而有文献表明当时中国人也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这场争论,因此提供了这场争论中的一个独特视角。本书基于一批新披露的撰写于1701~1704年间的中文和欧语文献,从旅行文本、社会网络以及文化间论证三个主题出发,探讨了17世纪至18世纪礼仪之争中中国人的“声音”,着重讨论了当其时关于中国礼仪的知识是如何产生、传播和交换的,以及礼仪之争中的“中国声音”对古代经典进行了怎样的新理解与新诠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林繁叶 :

秦汉生态史丛说

王子今 著

☆林麓之饶、列树成林……生态环境如何影响秦汉社会历史?

本书从气候、野生动物、植被、人为因素等几个方面讨论了秦汉时期生态环境条件的基本形势,也从思想史和观念史的角度阐述了秦汉人的生态环境观以及生态环境与秦汉社会历史的关系。对这一时期生态环境的若干个案,作者也进行了分析,如秦汉宫苑“林麓之饶”,太史公笔下“鼠”的故事,秦汉陵墓“列树成林”的礼俗等。既有史料解读,又有相关考古方面的最新发现,是一部以生态环境史角度切入的别具一格的历史读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安碎影 :

秦汉文化史札记

王子今 著

☆咸阳—西安作为秦汉时期的文化重心和行政中枢,所产生的辉煌历史影响。

本书从秦汉文化的基础——“郁郁乎文哉”的西周礼乐说起,再到商鞅变法,咸阳如何成为长安的文化重心等,既有对高层政治的关注,也多涉及社会平民及劳动阶级,从几个以往人们关注不多的侧面描画咸阳—西安地方在秦汉时期的文化面貌。书中关于秦汉文化史实物证据方面的内容,也占了一定的比重,由此可令读者在众多具体、真切、形象的信息中,获得对秦汉时期整体文化风貌的进一步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黄山白岳到东亚海域 :

明清江南文化与域外世界

王振忠 著

☆既有近观细思,又有遥瞻远眺,既要遥望域外世界,瞻顾内外,还应追溯流寻源,较近距离地细致考察江南那一域旷野沃壤。

江南文化孕育了丰富的人文精神风范与开拓创新意识,为社会经济活动带来深远影响。本书分为两部分,一是有关明清时代江南社会的文化现象,二是对域外世界的状摹与追寻。

“黄山白岳”是指皖南的徽州,本书首先勾勒出晚明人文地理书写的复兴轨迹,并聚焦于皖浙边缘山区的社会建构,追寻历史劫难之流传,发掘年湮代远的相关记忆;在明清时代,徽商自新安江东下,几经辗转进入长江三角洲,三十多年来作者的研究,也是以“徽学”为起点,逐渐延伸至域外文献与东亚海域史的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版与文化政治 :

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张仲民 著

☆三千年大变局之下,“卫生”所涉及的已不局限于个人或地方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诸多知识精英鼓吹“强国强种”,私人身体如何与国族命运相勾连。

本书作者从书籍史和阅读史的角度切入,以晚清出版的“卫生”书籍为中心,运用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清末“卫生”领域泛政治化的文化场域的形成。通过系统地梳理晚清生理卫生与生殖医学书籍的出版与传播情况,进而探讨国人生理卫生观念、生殖观念乃至性观念的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新型消费文化、阅读文化的背景中,国人的集体心态是如何被塑造,又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安石——立于浊流之人

[日]三浦国雄 著 李若愚、张博 译

☆与世俗之见抗争,与现实格格不入。永远无法调和的现实与理想,王安石主持的新法就是从“不调和”中孕育出来的。这是王安石一生命运的悲剧,也是他的魅力所在。

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诗人、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以其主持的熙宁变法而为人所重。本书详细叙述了北宋名臣王安石的生平与政绩,勾勒出其不同于众的思想,揭示其在“经世致用”与“归隐山林”之间的挣扎,以“天上的研讨会”/“微信朋友圈”的形式介绍了后世对王安石的不同意见。本书的特色,尤在于结合王安石的诗文叙述其一生面对外界不同意见时的艰苦卓绝,显示其在所谓举世“浊流”中傲然独立的风采,反映了王安石这位千年之前一代名相与旷世大儒波澜壮阔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增订本)

[日] 渡辺信一郎 著 徐冲 译

☆揭示天下观与天下政体结合的发展历程,提出一元化的天下型国家理念。诚为天下观研究者不可不参考的力作,天下型国家概念必会产生深远影响。

本书在清理学界关于中国先秦至隋唐时期对“天下”的不同认识的基础上,重新返回史料,检视唐代以及汉代“天下”观念的具体含义及其变化的轨迹。作者主要沿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分析从先秦至唐代“天下”观念含义的变化,二是讨论这一观念落实为具体制度的过程,并选取两项重要的设置,即宫阙、华林园以及南郊祭天,来揭示古典国家观念如何形成国家制度,并具体发挥作用。从而揭示了天下观与天下政体结合的发展历程,提出一元化的天下型国家理念。同时又能考虑战国、汉代、六朝、唐代诸朝的时代特质,说明天下型国家如何受时代影响,但在时代变动之中仍有其不变的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石有声 :

文献与文字断想

郭永秉 著

☆研究文物中的古事遗文,发掘文献背后的乐趣。

本书是著名青年古文字学者郭永秉教授近五年来的学术笔札、随笔、评论和访谈结集。所收文章涉及范围主要是金石文字,笔调轻松但不失严谨,多以某一个具体的点展开,研究文物中的古事遗文,发掘文献背后的乐趣,启迪普通读者以古文献学和文字学的研究路径,同时,还对近年来对古文字、出土文献研究领域的现状作了回顾与展望,在提倡“冷门绝学”复兴的今天,不失为一针“清醒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水一勺 :

研宋品书序跋漫谭

王瑞来 著

☆一本读懂宋代科举、人物、文化、理学的方方面面。

本书分品读篇、自序篇、漫谈篇和缅怀篇。品读篇主要收录作者撰写的以宋史著作为主的书评,如评论《宋会要辑稿》《宋代登科总录》《朱瑞熙文集》等,涉及宋代科举、人物、文化、理学等方方面面;自序篇收录作者近年来有关宋史的著作和论文集的序言,揭示了作者对于宋元变革、宋代人物研究等的基本认识;漫谈篇收录了近年来作者有关研治历史尤其是宋史方面的随笔,特别提出在新技术条件下所应警惕的研究陷阱等问题;缅怀篇则收录了作者对几位已故宋史学者刘浦江、张其凡等的悼念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学旅行 :

兰克遗产与中国近代史学

李孝迁、胡昌智 著

☆德国十九世纪史学家兰克的思想,历经辗转传述,在二十世纪进入中国后,受与拒的曲折过程。

德国十九世纪史学家兰克终身对抗抽象理论的历史哲学,坚持从历史现象、历史事实里了解各个欧洲国家的特质。史实与史料对兰克而言,有“科学”之外更深一层的意义,它们蕴含特定的政治取向,甚至有宗教的内涵。十九世纪后期,随着学术急速的专业化,兰克史学“求真”的面相被后人凸显出来,被人们以特定的方式崇拜着,他的史学思想被狭隘化。透过世纪转换期间里的史学方法论、史学史专书,兰克的科学形象在全世界传递开来。二十世纪伊始,兰克进入中国,在人们热情追求新社会、全心信仰科学的氛围里,他的治史方法在中国被辗转传述着,反映出国人心中殷切的期望,也呈现出现实中多重的局限。

202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行有常:

周振鹤时评集

周振鹤 著

☆本书所叙之事已过去十多年,但所揭示的现象,所表达的观点仍有现实意义。

本书收录周振鹤教授在《新京报》等报刊专栏上发表的时评类短文六十余篇,内容涉及文化、教育、法制、旅游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关于大学教育、博士培养、高校职称、高考政策、学术道德的思考;有对于环境保护、文化遗产、自然灾害、文化变迁、法制建设的论述,有对于贪污腐败、医疗乱象、以权敛财的批判,还有关于慈善捐款、知识教养、电子游戏、网络语言的见解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暮乾清门 :

近代的世运与人物

李文杰 著

☆从制度重新解释影响历史走向的,如皇族内阁、清帝退位等诸多政治事件。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有一句名言:“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本书所涉及的,就是“其表在政”的部分,包括近代的制度、人物与史事,它们是世运盛衰的直接表征。书中收录的20篇文字阐释晚清君主的早朝、召见活动时君臣的互动、中枢机构的运作、皇帝如何批示文书、官场的机密通信,尝试从制度的视角,重新解释影响历史走向的诸多政治事件,包括辛酉政变、皇族内阁、清帝退位、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权继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辨色视朝:

晚清的朝会、文书与政治决策

李文杰 著

☆从制度史的视角,探讨晚清高层政治决策的特征。

清代君臣天不亮便须进入理政与朝会程序,这被清人概括为“辨色视朝”。本书尝试疏通晚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政务流程与决策过程中诸多细节,包括清代三种朝会的功能,政务文书的产生和流转过程,垂帘听政、训政、归政时期皇太后、皇帝、军机处各自的权限,晚清的“廷议”,新政时期内阁与军机处的改革,辛亥革命前后两次责任内阁的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落知秋 :

清末民初的史事和人物

张仲民 著

☆揭示胡适、陈寅恪、刘师培、梁启超、严复等学术大师不为人知或被历史烟尘所遮蔽的面向。

本书主要涉及胡适、陈寅恪、严复、刘师培、梁启超等晚清民初的学界“大师”。作者从晚清民国的各种报纸、档案、日记及后来的回忆录中,钩沉索隐,考证出这些著名人物不为人知的一些行动或文字,如讨论胡适早年在上海读书时的一些经历和发表的文字、陈寅恪到底是不是复旦大学的毕业生、严复在复旦公学时期的所作所为、刘师培如何为袁世凯称帝张目、康有为梁启超与袁世凯的关系等,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清末民初历史和这些重要人物的认识,揭示了过去那段历史的另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察势观风:

近代中国的记忆、舆论与社会

谭徐锋 著

☆重拾对于“人事”之重视,发潜德之幽光,深入理解孕育这些灵魂的社会。

本书试图追索的个体生命、记忆片段与思想竞逐,无疑都是近代中国的流风余韵,中间更多是激烈的一面,因为所谓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一波一波历史巨浪的卷席之下,壮怀激烈,屡败屡战,摇曳不定的潮与流值得重访与细分,而此前对于这些面相的讨论过于趋实,而较少注重那些在一切事物中的灵魂,殊不知僵硬的外表下面,往往有着曲曲折折的灵魂,只有人“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201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渡君臣 :

宋高宗及其时代

虞云国 著

☆反映南宋的政权格局与历史命运,同时也揭示了“中国转向内在”的不同侧面。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有关靖康之变后南宋前四十年历史的文章,以高宗一朝君臣为核心,包括对岳飞之死、绍兴和议、秦桧专权、苗刘之变等历史事件的分析,揭示了南宋初期的政局走向,也反映了整个南宋的政权格局与历史命运,同时也揭示了“中国转向内在”的不同侧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文化运动百年祭

邓秉元 著

☆重新思考新文化运动以及同一时期“旧文化”的跌宕起伏,重建思想文化认同。

本书为作者近年关于近代学术人物评论文字的结集,主要讨论唐文治、章太炎、马一浮、梁启超、周予同、潘雨廷的学术特点及在近代学术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兼及王安石与王阳明及其时代,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学术在新文化运动冲击下的际遇,揭示了所谓“旧文化”暨传统经学在近代的转折过程,呈现出不同于西式“新文化”叙事的另一种声音,揭示了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若干面相和传统士人的精神传统,为传统文化如何焕发生机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稽古至治 :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姜鹏 著

☆如何用思想史的方法,解读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权力法则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宋朝,尤其11世纪从宋真宗到宋仁宗的时代,是中国历史最典型的学者和政治家合一的时代。当时最有名的政治家几乎都是大学者,在群星璀璨的大宋政坛中,司马光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之一。他主持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被称为“皇帝教科书”,这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权力法则的史学巨著,也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必读之书。那么一千年后的我们,应该如何读懂《资治通鉴》?著名历史学者姜鹏,倡导用思想史的方法来解构、理解《资治通鉴》,钩沉隐性的史料价值,参悟个中三昧,发现历史现象背后蕴藏的哲思。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