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乡愁》之176
“拜年”故事之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
随着童谣的歌声,年也就到了。
过年时,除了要准备对联之类的事情,各家也花一两毛钱,去买一套《红灯记》、《沙家浜》之类的年画回来,在家里显要的地方比划好了,用浆糊粘贴上。
条件好点的,会买几颗图钉回来,用图钉将年画摁到墙上。
每当这首“过年谣”唱起,就意味着传统的“小年”到了,人们开始做糖瓜、祭灶,忙忙碌碌打扫屋子,准备过年的各种吃食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蒸馒头……”
随着童谣的歌声,年关虽未也就近了。
在将屋里收拾得焕然一新后,剩下的就是预备吃的了。
清扫完面缸子,将所有的白面倒出来,算计着要蒸几个馒头上供祭祖,要给孩子包几个糖三角,剩下的还要炸几碗丸子。
哪些是准备亲戚来了吃的,哪些是自己吃的;粉芡够不够,葱花有没有……
这些,是每年岁尾,最让老娘们头疼的事情。
之后,家家户户将平时舍不得烧的花柴抱到灶下。
孩子们张罗着给大人烧火、拉风箱,抽手还偷拈几个刚炸出来的、滚烫的丸子丢进嘴里,大人们就在烟雾腾腾的厨屋里忙活了。
等到大年三十,老娘们还要想着喊男人端着一碗丸子,去村口烧几张纸,简单祭祀一下,“喊祖先们回家过年”。
等过完年了,还要“再将祖先们送走”。
小孩子们对“请祖先来家里过年”这些事不感兴趣,感兴趣的就是盯着碗里的贡品。
等大人“请来爷爷奶奶和祖先们回家了”;碗里的丸子,就可以抢着分吃了。
三十晚上,等饺子下锅,大人预备的鞭炮就可以放了。
那时候的鞭炮,有20头、50头和100头的。
即便再穷的家,庭至少也要买两挂炮,一挂留着大年三十晚上放,一挂留着大年初一早上放。
好点的家庭,就多买一挂,等初二早上上坟祭祖的时候放一下。
放鞭炮也是孩子们最期待的。
平时,孩子们摸不到鞭炮,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过下瘾。
一般的时候,都是孩子们找大人要个烟头,或去供桌上摸根香来,胆战心惊地去戳鞭炮的药捻。
看到药捻爆出耀眼的火花,孩子们就兔子般地挑开了,捂着耳朵等待鞭炮的炸响。
没有烟头的时候,孩子们就用火柴去点燃药捻。
遇到有大孩子在旁边经过,会突然大吼一嗓子,吓得孩子手一哆嗦;火柴熄了,鞭炮没点着就一溜烟跑回来了。
等明白过来,还要重新再去点。
穷人们最怕的是年关,但最盼的也是年关。
虽然俗话说“有钱把事最好,没钱把人最好。”
但是,实在没钱的时候,连人都很难做好。
“天下无如吃饭难,世上莫若修行好。”
每到年关时,欠账的人家,就像孙猴子戴了紧箍咒,想着凑点钱还给人家,免得过年的时候天天被债主堵着门要账。
“看着天空一点点变黑,又一点点变亮”,就是那些欠债人过的日子。
实在拿不出来钱的人家,老男人只好出去躲帐,只剩下老娘们和孩子在家里。
即便债主来了,老娘们也是装聋作哑,一推六二五。
债主们也深知“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道理,不好找老娘们的晦气,只好一次次地回去了。
老男人在外面躲着,一直要躲到大年三十,才敢回来。
其实,钱,是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东西。
因为钱,也能认清身边的人。
借钱时见人心,还钱时见人品。
人的一生,总有着急用钱的时候,能够在你需要急用钱,并且毫无条件地借给你的人,才是你生命中的贵人。
记住了,别伤了你缺钱时帮助你的人!
借钱,那滋味真的很痛……
无利息借给你的,不是钱,而是信任,是鼓励……
现在的人都怕:站着借钱,跪着要债。
钱,借出去时是感情,收回来时是仇人!
一旦到了大年三十,不管欠别人多少账,债主也不会上门要了;而且在过年期间再见面,也不会再提这件事。
所以,欠账的人就盼着抓紧到大年三十,就至少可以缓一口气了。
“无钱莫入众,轻言莫劝人;待到成功后,把酒言初心。”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不信你看杯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
这几句话,是大家都经常挂在嘴皮子上的。
不是大家不争气,而是当时的环境和生活状况,容不得哪个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