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内参君‍‍

编审丨橘子

11月18日晚,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报结果,良品铺子“桂香坚果藕粉”和“酸辣粉”两款产品这些产品的配料表标称与实际检测结果一致,举报不成立。

事情到这里,似乎应该引来终局。然而,这场风波的影响远未平息。

企业为何不敢造假,行业为何选择沉默,以及网红“打假”行为为何对食品行业构成重大冲击,成为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代价”

良品铺子“配料表疑造假”风波起源于两款产品的成分争议。网红举报人通过社交媒体公开质疑,声称良品铺子的“桂香坚果藕粉”检测出木薯成分,而“酸辣粉”中则未检测出配料表所标注的红薯成分。这些信息迅速引发公众关注,并对品牌的诚信形象造成严重冲击。

业内观点认为,从表面看,官方通报还原真相,还企业清白,但背后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为何头部食品品牌“不敢造假”?这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道德约束,更是经济逻辑和市场竞争环境下的选择。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举报提到的木薯淀粉和红薯淀粉,虽然成本差异有限,但为了区区几元的成本差价,企业冒险造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一旦造假被实锤,企业将面临不可估量的后果,包括消费者信任崩塌、市场份额流失、监管部门处罚,甚至法律制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事实原点,检测报告是关键证据。在网红举报人质疑官方和企业检测报告时,有专业人士发现“松哥打虎”报告有明显问题。

首先,网红举报人在视频中提供的检测报告,下方明确声明提到,“本报告项目不在实验室CMA/ CNAS范围内,仅作科研/教学或委托单位内部使用” “本报告所述的委托单位提供信息未经本中心证实,本中心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据了解,CMA、CNAS为中国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的标志。换言之,这个标志代表官方对产品质量的认证,意味着出局的检测报告具有法律效力,可用于产品质量评价、成果鉴定和司法鉴定等场合。

但网红举报人的检测报告,却缺乏CMA、CNAS认证的内容,且未在视频中明确提及,仅表示是送给具备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送检。这意味着,至少在法律效力上,这两份报告无法得到认可。

而对比起来,武汉东西湖区市监局的相关检测报告则详细地列出了送检产品及检查批次,包括网红举报人之前所举报的同个生产日期的产品,均未检测出问题。

此外,从事件发酵至今,虽然网红举报人称送检多批次,但目前也只出具了这两份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武汉监管部门提出让网红举报人提供样品以此抽检被网红举报人拒绝,但现在官方通报发布后。网红举报人则还要抽检。这一点也确实令人疑惑。

聚焦到此次事件的两家代工企业上看,两家是行业头部。有媒体报道称,两家企业是国内多家品牌、商超的供应商。

公开信息显示,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总部位于合肥,为数据驱动的,基于用户关系经营的,为消费者提供健康膳食解决方案的全渠道服务商。

河南品正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酸辣粉生产工厂)成立于1996年,同样是一家资深食品企业。该企业目前已拥有集食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研究基地。还拥有省内现代化的研发中心、化验检测中心、产品品控中心。

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和河南品正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关系到多个品牌的生产合作。如果被发现造假,这些代工厂的生存空间将被彻底压缩,其商业信誉也会遭到致命打击。

此外,食品行业的头部品牌在公众心目中往往具有标杆意义。对良品铺子这样的品牌而言,这种“信任成本”远高于短期的经济收益。这正是企业在面对类似质疑时,敢于通过权威机构检测来维护清白的根本原因。

这种市场逻辑还与行业的稳定性息息相关。头部品牌的信誉守住了,不仅维护了消费者的信任,也为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当这种机制被挑战时,行业的反应则显得格外谨慎。

“沉默”

在良品铺子风波发酵期间,食品行业整体表现出异乎寻常的低调。许多同行并未主动发声支持或谴责,而是选择“冷处理”。这种集体沉默并非源于行业的冷漠,而是一种对潜在风险的警惕与防范。

行业的沉默,是对“打假”现象可能演变为主流的一种担忧。食品行业是高度敏感的领域,消费者对质量问题的容忍度极低。无论是头部品牌还是中小企业,如果卷入舆论漩涡,即使最终证明清白,也可能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成本来应对质疑。良品铺子风波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尽管最终获得了官方通报的澄清,但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质疑仍未完全消退,市场信心的恢复需要更长时间。

更重要的是,行业沉默背后折射出对市场秩序的深层次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内部人士消息,“河南食人族(音)等好几个酸辣粉品牌,都被职业打假人盯上了,同样的问题,同样都是拱北海关检测出具的报告”,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已经忙的不可开交。在公众对事实真相缺乏耐心的当下,看似强大的企业,其实是舆论场的“弱者”。

但沉默并不意味着行业毫无作为。相反,食品企业和行业组织正在通过完善供应链透明度、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等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与此同时,行业也需要更强的监管支持,确保“打假”行为规范化,让举报机制能够真正发挥监督作用而非成为舆论工具。

行业的谨慎选择,既是对短期风险的规避,也是对长远健康发展的保护。

“边界”

网红“打假”的频繁出现,也表明食品行业正面临新的外部压力。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红“打假”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这一现象在推动行业透明化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良品铺子风波中的举报人选择以个人名义发布检测结果,而非通过官方渠道进行举报,反映出“打假”行为在规范性和法律效力上的不足。

一位分析人士表示,举报人在未进行公证或样品封存的情况下,自行送检产品并发布结果,这种操作从法律角度看难以采信。然而,在社交媒体传播的加持下,公众往往在事实未完全明朗之前就倾向于相信举报人。

对于企业而言,这种不对等的舆论环境是一种巨大的外部压力,即使企业最终通过官方渠道澄清事实,也很难完全消除消费者的质疑。

他认为,网红“打假”行为对地方食品行业的冲击尤为显著。

例如,此次事件中,良品铺子的代工企业大多来自安徽和河南等地,这些地方的食品加工业不仅为头部品牌提供服务,也是地方经济和就业的重要支柱。一旦因舆论危机导致订单减少,这些企业的生存空间将受到严重挤压。

此外,部分网红“打假”行为带有明显的流量驱动特性,通过夸大事实或选择性解读来吸引公众关注。这种行为不仅侵蚀了企业的品牌信誉,还可能对行业的创新造成深远影响。

因此,食品行业不仅需要提升自身的透明度和质量管控水平,还需要加强对网红“打假”行为的规范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良品铺子风波的平息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结束。这场风波揭示了食品行业在透明化和信任建设方面的不足,也暴露出网红“打假”行为对行业秩序的潜在威胁。企业、行业和消费者需要共同努力,寻找信任的出口。

对于企业而言,必须通过更严格的生产管理和供应链透明度来提升消费者信心;对于行业而言,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举报机制,以避免恶意“打假”的泛滥;而对于消费者和媒体而言,理性看待每一起争议,避免对企业和行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是重建信任的重要一环。

风波之后,食品行业唯有在透明、规范和信任中不断前行,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稳步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