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在现代医学发展的任何一个瞬间,都是一代代医学家们高举火把,引后来者拾级而上,造就医学可观的今天和无限的未来。本期《心手相传》,我们邀请到一位“志攀高山,也甘为人梯”的学者。她就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副主任、间质性肺疾病亚专科主任,主任医师洪群英教授。
洪群英教授供职的医院曾在公开渠道发文,称她是“颜值与实力均在线的女神”,秉承“规范流程,科学管理”的理念,她不遗余力地优化教学管理流程,明确各级教学人员的职责,并持续进行更新与改进。在她的推动下,科室形成了从主治医师到高级职称人员积极参与教学工作的优良传统。拥有数十年医疗和教育经验的洪群英教授,对于医者和教育者的角色有着深刻的感悟。现在,让我们一同探索洪群英教授的内心世界,了解她对于医学教育的独到见解和丰富经验。
医生,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谈及学医的初衷,洪群英教授表示,“疾病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这种痛苦是非常难过的。如果能够通过我的努力解决这种痛苦,帮助别人,我想这是我追求的最大目标。所以很多年前,我就想成为一名医生。在考大学填报志愿时,我几乎所有的选择都是临床医学。”
洪群英教授的家庭对她的从医之路影响很大。“事实上,我的母亲曾经是赤脚医生,在那个年代,她帮助了很多人。尽管条件艰苦,但她的行动让我深受启发。所以,我也希望能够像我母亲一样,通过医学帮助他人,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
在洪群英教授看来,医生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它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我们每天都在与疾病做斗争,为患者带来希望和健康。这份工作让我感到自豪,也让我深感责任重大。”
“吃螃蟹”的人,靶向门诊建立
在医学领域,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八九十年代的肺炎、肺结核等传统疾病,到如今的SARS、新冠病毒等传染性、病毒性疾病,医学界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
自1992年加入中山医院以来,洪群英教授见证了呼吸系统疾病领域的重大变迁。她回忆道,在过去,肺炎和肺结核等疾病是主要关注点,而如今,传染性和病毒性疾病如SARS和新冠病毒成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些变化,她并没有过多考虑个人风险,而是顺其自然地投身于呼吸科领域,专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工作。
2007年,中山医院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肺癌靶向治疗门诊,这一创新举措在当时被视为“吃螃蟹”的行为。洪群英教授表示,在当时,肺癌靶向治疗尚属新领域,许多医生缺乏相关经验,包括用药管理和治疗指导。建立这一门诊的初衷是为了给患者提供指导,完成慈善政策下的药品流程,以及后期的患者管理。
随着靶向治疗药物不断进入临床指南,肺癌靶向治疗门诊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洪群英教授介绍,除了为患者开具药物处方外,门诊还涉及耐药后的再次检测和应对策略。医生们需要为患者提供确切的建议,并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不同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各异,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指导个体化治疗。”
最初开设靶向治疗门诊时,洪群英教授亲自出诊,“当时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探索了多种治疗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合理的用药方案,包括减量等个体化治疗。”洪群英教授指出,随着靶向药物种类的增多和价格的降低,许多药物已经纳入医保,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现在,大部分患者可以在医保范围内获得处方药物和管理,享受到了医保的便利。
如今,新一代年轻医生已经接手了靶向门诊的工作,洪群英教授偶尔也会参与出诊。 “我目前更多的工作集中在耐药后的应对策略和不同靶向药物的选择上。 优化治疗需要遵循规范的诊疗流程,从最初的检测到药物选择,再到耐药后的管理,以及不良反应的处理。 ”
随着靶向药物研发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循证证据表明,靶向治疗能有效延长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的生存期。洪群英教授指出,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筛选出这些患者。作为呼吸科医生,首先要确保取得高质量的标本,随着呼吸介入技术的发展,通过精准的肺穿刺等技术获取标本变得尤为重要。然后选择合适的检测平台,从单基因靶点检测转向多基因检测。
谋发展,多学科诊疗搭建
在困境中谋发展,遇强则强,是中山医院呼吸科血液里永不湮灭的基因。不管是遇到疑难顽疾,还是遭遇危重病症,科室从不放弃,致力于多途径寻找答案。
在现代医学中,多学科合作已成为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关键。中山医院呼吸科的多学科合作模式是医院整体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洪群英教授介绍,这种多学科模式不仅重要,而且与临床医学的进步紧密相关。“以肺癌诊疗为例,中山医院呼吸科多年前就遵循了多学科合作的理念,当时称为‘三科门诊’,包括呼吸科、放射科和胸外科,共同解决疑难杂症。随着疾病谱的发展,肺癌患者的比例逐年增加,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步,从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到现在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洪群英教授强调,除了治疗方法的进步,分子病理检测、PET-CT、液体活检等检测技术的应用也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参与。例如,免疫或靶向治疗的不良反应可能涉及风湿科、血液科等多个学科。
目前,中山医院的多学科肺癌诊疗模式有固定的门诊,每两周举行一次联合门诊,涵盖放疗、化疗、手术、呼吸科、胸外科、放疗科、病理和医学等各个领域,共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意见。洪群英教授表示,多学科模式下,有时会有争议,无论是呼吸科还是肿瘤科来主导治疗,最终目标都是更好地为肺癌患者服务。
“特别是对于III期肺癌患者,多学科合作尤为重要,这些患者的治疗选择涉及手术、放疗、全身系统治疗等多种方案。”洪群英教授提到,“现在有许多治疗模式已经获批,包括辅助靶向治疗、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等,这些都需要应用多学科诊疗模式。”
此外,在临床门诊中,呼吸科医生面对许多低剂量CT筛查出的肺结节患者,需要进行临床判断、随访和管理。洪群英教授认为,这是关口前移的重要环节,很多工作都是在呼吸科进行的。他还提到,肺癌患者往往伴有多种合并症,如COPD、间质性肺炎,甚至肺栓塞等,这要求呼吸科医生在治疗中考虑更多因素。
临床与医学教育的融合之道
国际医学界曾有知名医生说过:“只有一个真正的君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医生。”
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传统的三级查房模式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洪群英教授表示,目前他们仍然遵循传统的三级查房教学模式。她强调,尽管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变化,但现在他们依然向老一辈专家教授学习,并以此为基础培养新一代的医生。病房中现在有许多规培的住院医师、研究生、实习医生以及进修医生,还有他们自己的青年医生。
洪群英教授认为,首先从态度上,医生必须认真服务于每一位患者。在专业技术水平上,医生需要不断学习。作为一名资深医生和教师,洪群英教授也承担着带教任务,她表示,“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作为一名年资较高的医生,我们肩上的责任不仅仅是治疗患者,还包括教育年轻医生。我们要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如何关心患者,如何进行规范化诊疗。我们要培养年轻医生的临床诊断思维,这是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为患者服务的基础。”
洪群英教授借用一句话表达了她对于年轻医生的寄语——认真做人,踏实做事。“我们的工作是尽心尽力地服务好每一位患者,做好患者的治疗。这是我们作为医生的根本职责。”
生有涯,学无止境。在医学这条漫长而崇高的道路上,洪群英教授以其丰富的经验和深邃的见解,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呼吸领域发展和医学教育的画卷。她强调,医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智慧的传承和创新的实践。相信本期《心手相传》将激励每一位医学工作者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