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升维:从普通员工到管理者,为何你的思维方式必须同步升级?
遇见洞见
2024-11-21 20:45上海
当一个人从普通员工升职到团队管理者,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职业生涯中的关键一跃。然而,它不仅意味着工作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思维的革新,必须将之前的普通员工的思维状态,变成管理者的思维。
那么,为什么当你从普通员工升职到管理者,思维也要升级?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假设你是一名经过五年的销售一线摸爬滚打的员工,3夺销售桂冠之后,你终于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晋升为销售部经理。
那一刻,你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从今往后,你将告别亲自投身业务的日子。市场调研、电话开发、网络拓客、销售业绩及计划的汇报等繁琐事务,都将由你的下属接手;你再也不必经历拨打陌生电话时被无情挂断的尴尬,也不必面对送样品时被拒之门外的无奈,更不必承受产品瑕疵时客户的指责与不满,或是为了追收尾款而低声下气……
那么,请问你以下几个问题:
为什么你“不干活”,不给公司跑业务拉订单,工资反而高了?
老板给你升职加薪,图的是什么?
你怎样做才对得起这个职位和这份薪水?
如果不透彻理解老板的意图,你不仅难以在职场上更进一步,就连现有的经理职位也可能岌岌可危。
那么,老板提拔员工成为经理,其背后图的是什么?这是每位从普通员工向团队管理者转变时,首先需要搞明白的问题。
在大型企业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销售经理不直接销售,开发经理不亲自做开发,运营经理不直接运营。这些“看似不直接参与工作”的经理与直接从事工作的员工之间的比例,大约为1:5。也就是说,大约每五位一线员工,就有一位“不直接参与工作”的经理负责管理。这些“不直接参与工作”的经理的薪酬往往高于一线员工,这无疑是一项不小的开支。
其实,老板期望的是这些“不直接参与工作”的经理能够专注于提升“管理效率”,以对抗“自然效率”。
一、什么叫“自然效率”?
举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有10人被指派去植树,组织者已备好工具和树苗,目标是多植树并确保排列整齐。首先,需明确分工:挖穴、植苗、覆土、灌溉。随后,这10人便投入工作。
小赵负责挖穴,小钱植苗,小孙覆土,小李灌溉……尽管他们自发行动,但效率却不尽人意。挖穴进度缓慢,导致后续工序等待;植苗后无人及时覆土,树苗摇摇欲坠;水已备好,却因前三步未完成而灌溉的员工就歇着等待。
一天下来,他们手忙脚乱,争吵、返工、浪费、等待不断,最终仅植下20棵树。这种“自发分工,随机协作”的模式,效率之低,我们称之为“自然效率”。
现在,轮到你登场,你指挥若定:“我来安排,大家齐心协力。”
针对植树任务时,挖穴耗时,植苗费力,且最为关键。因此,你调配6人,分为A、B两组,每组3人,A组专挖穴,B组专注植苗,疲惫后互换角色。
一天下来,他们竟植下了80棵树。
在自然效率下,10人一天仅能植20棵,但你的管理策略,让10人一天植了80棵。
20棵与80棵的差距,那额外的60棵,便是你“不直接劳作的价值”。
若每棵树收益100元,自然效率下,10人共植20棵,人均2棵,收入200元。而今,因你而增植的60棵,带来了6000元的额外收益。因此,你的理论收入高达6000元,是普通员工的30倍。
你现在是否理解了为何那些看似“不干活”的人反而收入更高?原因在于,尽管他们不直接参与工作,但“不干活”本身蕴含着独特的价值。
你的价值,在于通过提升管理效率来超越自然效率。换句话说,你的价值就体现在有你在与没有你时,团队所能创造价值的差异上。
你的价值=团队价值×(管理效率-自然效率)
为了展现你的这一价值,你需要实现一次“关键性飞跃”,即从“个人贡献者”的角色转变为“团队管理者”,实现从个人单打独斗到引导团队实现更高产出的转变,即便你自己看似“不干活”。
而这就需要你的思维进行升级,而不是继续停留在以前普通员工的思维层级上。
比如:许多新任甚至资深管理者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他们往往觉得亲自上阵比指挥他人更为高效,也更具掌控力。他们担心自己的决策受到质疑,或是下属的能力与影响力会超过自己。这其实反映出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升级,仍然停留在普通员工的层次。
继续前面的例子,如果你亲自参与种树,且并不具备比团队成员更有能力,那么你们团队(包括你在内共11人)可能只能种下22棵树,远少于采用高效“分工协作”方式所能种下的80棵,相差58棵。
这相当于,你虽然拿着经理的薪酬,却未能履行好作为经理的职责,反而去抢夺员工的工作,最终让公司“损失”了58棵树,价值高达5800元。
通过以上例子,当你升职之后,你的思维升级是否迫在眉睫?
并且这一思维的转变,并非渐进式的攀升,而是质的飞跃,好比从1米的高度一跃至40米。这中间的鸿沟,唯有通过彻底的思维跃升方能跨越。
这一跃升涵盖了责任、沟通、关系与自我的全面提升,意味着从原先螺丝钉的角色转变为管理者应担当的四种新角色:鼓手(激励士气)、教练(培养能力)、政委(思想工作)、指挥(战略规划)。
这种全新的思维框架将颠覆许多新任乃至资深管理者的既有认知,引领他们步入更加高效、更具人文关怀的管理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