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赛克中国总经理 张绍斌
适应创新的环境,专注于创新,习惯于创新。
在竞争激烈的全球TOP 10医疗器械企业角逐之中,史赛克近年大有“黑马”之势,无论速度还是体量。
- 2021-2023年,史赛克连续三年营收大幅上涨19%、8%、11%。去年销售额更是突破200亿美元大关,稳步向全球械企TOP 5攀升;
- 单看骨科这一类别,根据最新财报,今年前三季度,史赛克收入68.19亿美元,同比+8.7%,若增长势头在Q4延续,有望再度改写骨科行业座次格局。
医疗器械赛道纷繁复杂,具体到单个的细分领域,差异性较大,碎片化程度较高,因而各有各的成长逻辑。那么是什么让这家拥有80多年历史的企业,最近几年迅速增长?面对中国市场的“另一番景象”,史赛克又有何考虑和布局?11月8日,借进博会之际,就以上话题,医趋势采访了史赛克中国总经理张绍斌。
“市场竞争日新月异,一定是更有创新基因、创新能力、创新理念的公司才能坚持下来。”“集采的意义也在于重新满足多层次医疗服务保障的要求,并促使企业不断创新。”“从1000台到20000台,过去4年,Mako关节机器人在中国的手术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关节置换、脊柱、创伤、运动医学是骨科细分市场的四大耗材品类,过去4年,它们接连走进国家集采名单。所有在华经营的骨科企业,都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生存压力测试,考题涵盖应变能力、成本控制、生产供应能力等方方面面。旧的结构被打破,所有参与者都需要重新思考未来的路。特别是对于头部企业而言——如何迈出下一步,不仅事关企业的未来,更是整个行业关注的焦点。张绍斌是一位医疗器械行业的“老兵”,拥有超20年从业经验,于2017年加入史赛克,先后在植入业务、骨科、手术机器人等重要部门担任管理工作,2023年升任史赛克中国总经理。在完整经历了多轮骨科集采之后,他认为,集采是对整个行业的重新塑造,创新能力将重回核心位置,“差异化才是未来竞争的关键。”如何理解差异化?张绍斌给出的答案是:开辟新赛道,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他将其直观地形容为“一个全新的事物”。史赛克诞生于1941年,源于美国骨科医生Dr. Homer Stryker对现有手术器械产品不满而选择创业。从诞生之初,创新就是流淌在史赛克血液里的基因。最近几年,史赛克一个著名颠覆式创新的案例就是骨科手术机器人,以至于许多从业者提到史赛克就会自然地与手术机器人联系在一起。
2018年,史赛克Mako关节机器人进入中国,作为先行者点燃了中国手术机器人的产业热情。不过史赛克始终保持自己的研发节奏:
2018年4月,Mako系统辅助全髋关节置换,在中国获批使用;
2020年5月,Mako系统辅助全膝关节置换,在中国获批使用;
2023年6月,Mako系统辅助单髁关节置换中国获批,至此成为第一个在中国落地全髋、全膝及单髁置换“三术式”解决方案的关节机器人。
有行业专家表示,在传统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中,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一般也仅能达到85%的准确性,培养一名能够上台做手术的医生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一些复杂手术,比如单髁关节置换则需要更长的培养时间。从髋关节、膝关节到单髁,Mako手术量从0台提升至20000台的成就来之不易。张绍斌告诉医趋势,引入到中国前三年,其总和手术量只有1000台,而今年截止到目前,就达到了1万多例,“基于术式的拓展,Mako正在大踏步地跨越式发展”。进化还在继续。本届进博会期间,Mako又带来了最新的全髋关节置換(THA)4.0系统,增加了脊柱骨盆联动的数据测算,在植入体角度术前规划等功能上全新升级,个性化了解不同患者其脊柱对于髋关节的影响,进一步提升手术诊疗的可靠性。
中国是史赛克全球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自2000年正式在国内运营以来,史赛克就从未停止本土化的探索。
- 2013年,史赛克以7.64亿美元收购中国本土骨科领域排名第一的企业创生公司,成为产品本土化的助推剂。
然而,时代在变,环境在变。面对前所未有的竞争态势,除了本土生产外,张绍斌将当下史赛克中国的要务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加快将前瞻性的产品引进中国市场;二是引进之后如何更好地本土化落地,史赛克探索出了几个主要发力方向。一是本土协作,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产品需求。中国市场幅员辽阔,从定位、价格到功能,不同产品在不同地区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张绍斌认为,为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发展,跨国企业需要进一步丰富产品价格梯度。为此,史赛克十分重视本土合作。自2008年起,史赛克就与国内厂商合作。2022年,经过多年打磨,史赛克推出了一款专为中国本土开发的产品——新一代内窥镜解决方案“赛镜”;2023年推出了升级版本赛镜TS88 4K除雾内窥镜系统。
▲史赛克内窥镜进博现场展出图
史赛克是全球功能性内窥镜行业的领导者,而“赛镜”也沿袭了多项优势技术,比如荧光导航技术、全球首创的一键光学除雾技术、4K刻录功能等,未来还有无限的升级空间。二是借力政策东风,大踏步提升商业化节奏。上海是中国医疗创新高地。去年7月,上海市医保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完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创新药械发展的若干措施》,旨在率先打破支付环节堵点,提升创新药械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张绍斌表示,“依托对新技术的包容以及对外开放的平台优势,上海已经成为史赛克非常重要的新产品落脚点。”
今年7月,史赛克InSpace可吸收植入式球囊在中国获批上市,开启巨大不可修复肩袖撕裂治疗的微创手术时代。产品上市之后,在镁信健康的支持协助之下,InSpace成功纳入上海城市补充医疗保险“沪补保”,成为首批纳入的四款创新器械产品之一。
*“沪惠保”的参保人,使用InSpace用于肩袖撕裂修复手术,均可获得上述商业健康险的报销。
▲InSpace作用原理示意图,红框处为可吸收植入式球囊。据悉,该产品可通过微创手术的方式在肩峰下植入,以恢复肩关节平衡,减轻疼痛,增加活动度。
11月8日,在进博会现场,史赛克与镁信健康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未来,双方将继续结合各自业务领域的优势,以创新支付的视角进一步扩大创新产品的可及性。
三是顺5G之势,让标准化手术机器人解决方案去到中国更远的地方。
中国具有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和5G网路基础,史赛克正在借力这一特点,助力临床应用在场景上的创新。
2023年6月,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领衔的上海、浙江、西藏、新疆、海口等五地,利用多台Mako关节机器人,通过5G网络,专家在线同步进行手术指导和交流,让偏远地区也能享受到一线城市同等的医疗资源。
本届进博会期间,“Mako+5G”的结合继续升级——一场“5G·6地·7中心”的关节置换手术在不到两个小时之内顺利完成。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的“远程手术”不仅局限在术中的远程指导,还同步进行了专家团队与其他医院的实时探讨、互动,交流术前规划、手术操作及术后康复等环节,有助于探索相关行业标准,更好推广“机器人+手术”。同时通过“Mako+5G”为更多中国患者提供同样高水平、均质化、可靠的手术诊疗。
2023年,史赛克销售额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大关,达205亿美元,同比+11.1%,几乎所有细分业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医趋势依据全球医疗器械企业营收口径统计,全球TOP 10医疗器械企业中,史赛克已连续三年以高增长排名上升,分别为第7、第6及第5名,这在座次坚固的行业之中实为难得。史赛克做对了什么?领先非一日之功。据不完全统计,过去5年中,史赛克研发支出近60亿美元,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打开史赛克的产品管线不难发现,从手术器械到神经外科,从急救护理到远程关护,不知不觉间,史赛克已经打造出了一套诊疗全流程理念,包括急救、手术、康复、跟踪护理等关键环节,旨在推动整个护理过程中临床和运营成果的改善。
▲史赛克诊疗全流程(Continuum of care)概念图
医疗器械行业有一句老话:无并购,不巨头。从0到1需要灵感一现地攻坚克难,而从1到10的规模扩张,并购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路径。自2014年起,史赛克积极通过并购拓宽产品线,仅在今年就收购了7家,包括神经技术、人工智能辅助、软组织固定、关节耗材等各个领域。
探究其布局的章法,不难看出两个鲜明方向:即结合医患不同场景的临床需求,要么寻找革命性的创新和突破,要么与现有产品形成良好协同效用。
聚焦突破性创新方面,Mako又是不得不提的神来之笔。
2013年,史赛克顶着巨大压力,收购以色列外科手术机器人公司Mako Surgical,当时手术机器人市场尚没有产品上市,整个领域还处于概念探索期。不过,正是这笔收购开启了骨科手术机器人时代,如今Mako全球研发和临床应用经验超过18年,累计完成手术超200万例,奠定了史赛克骨科头部企业的地位。回顾这一决策,张绍斌将这种面对不确定的坚持称之为“超前的眼光”。
他强调:“作为一个有担当的领军企业,我们需要凭借专业预见未来之‘势’,判断什么能够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做好并购整合创新方面,史赛克致力于保持其收购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原创性,不失其设计特色的同时,无缝整合到史赛克的平台上。以2019年收购Wright Medical为例,该交易价格约40亿美元,是彼时史赛克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
Wright专注于小关节产品(如踝关节、足踝和肩关节)与史赛克的大关节产品(如髋关节和膝关节)形成互补。据张绍斌介绍,这笔收购丰富了史赛克创伤和四肢产品线,整合成效显著。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市场,鲜活且具有生命力。面对本土企业不容忽视的研发实力,当下,跨国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对临床痛点的敏感性,将创新精神延续到本地,并在两者之中寻找精确的平衡点?这是跨国企业的时代之问,史赛克已经在作答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