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0月,太岳抗日根据地压力骤增,起因是冈村宁次筹谋了一场大规模的“扫荡”,此次投入“扫荡”的总兵力达到了两万人。此前,日军也进行过超过万人规模的“扫荡”行动,但“扫荡”的方式如同蝗虫过境,危害虽然也不小,但对我军的抗日根据地无法造成根本上的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忧外患

这一次不同,冈村宁次改变了“扫荡”的策略,在增加了投入兵力的同时,更注重对我军抗日根据地长期破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冈村宁次专门研制了一个进攻策略,取名为“铁滚式三层阵地”,可谓是煞费苦心。

所谓的“铁滚式三层阵地”战法,相较于之前的“扫荡”更加注重进攻的层次性和破坏的持续性。这种战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我军抗日根据地展开“铁壁合围”,随后在合围区域进行“铁滚扫荡”,这还不算完,最后还要来一次“梳篦清扫”。

冈村宁次的这种新的战法恶心在哪里?“铁壁合围”以后,会将我军的行动范围压缩,由于双方的兵力和武器装备差异,以太岳抗日根据地当时的军事实力来看,想要和两万日军硬拼显然不理智,这样就只有突围或者打游击可以选择,而以往也都是采取了这两种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旦形成游击战以后,我军就进入了一个战斗舒适区,日军虽然兵力占优,但在战场局面上却会失去主动。鉴于这种情况,冈村宁次采取了“铁滚扫荡”,这是一种利用优势兵力和武器施展的一种战术,类似于地毯式推进,战法虽然并不高明,却让我军的游击战术难以发挥特点。

敌人最损的一招,当属最后的这个“梳篦清扫”,从字面意思来看也不难理解,敌人打算用最后的攻势,将我军在前两波攻势中突围而出的战士们,进行最后的搜捕,以达成从根本上动摇根据地根本的企图。

鉴于冈村宁次的这种战法,太岳抗日根据地面临的压力非常大,时任太岳军区司令员的陈赓,对此次反“扫荡”行动十分重视。但就在如此关键的时刻,陈赓却突然接到消息,蒋介石趁机搞破坏,集结了重兵威胁陕甘宁边区,让中央的处境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危受命

一边是难缠的日军,一边是中央的安危,陈赓顿时感觉分身乏术,兵力也显得捉襟见肘起来。短暂思考以后,陈赓决定派王近山率部过黄河,驰援延安,保卫中央。王近山时任129师386旅旅长,接到命令以后,立刻带领16团踏上前往延安之路。

王近山有一个绰号叫“王疯子”,因为他上战场打仗时太猛而得名。他当年参军时只有十几岁,打起仗来就已经不要命了,新兵蛋子就敢和敌军大个子肉搏,打不过时直接抱着敌人滚下山崖,幸好他是运气的那一个,这才活着爬了回来。

后来担任28团团长了,强硬的作战风格依然不改,每战总会冲锋在前。硬是带着一个团打垮了敌人的一个旅,这股不要命的拼劲儿让敌人也胆寒。但枪弹无眼,像王近山这般冲锋难免受伤,有一次在徐向前眼皮子底下胸口中弹,随后继续冲锋又脑袋中弹,让徐向前受惊不小,生怕失去这位心腹爱将,幸好王近山命大,子弹没有伤到要害,这才活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王近山无论升任何种职务,打仗的风格始终没变。这一点陈赓自然清楚,但他又对王近山的作战能力十分信任,这才决定在如此艰难的时刻将重任托付给王近山。但陈赓还是不放心啊,临行前对王近山千叮咛万嘱咐,此次任务是去保卫延安,途中遇到日军切勿恋战,一定要一触即走。

陈赓为何要如此叮嘱王近山啊?因为王近山此去延安,势必要途经敌占区的腹地,与日军遭遇恐怕在所难免。陈赓不担心王近山无法率部抵达延安,就担心王近山打起仗来不要命,因为与日军过度纠缠而耽误保卫延安的任务,这才临行前反复叮嘱。

抗命立功

不得不承认,陈赓的眼光是真的准,就在王近山率领16团进抵韩略村附近时,突然接到了侦察兵的情报,有一支由13辆汽车组成的车队向韩略村方向驶来。王近山当时率部藏身于韩略村附近的山沟中,已经派人与当地拥军的村民取得联系,在山沟中进行了休整和补给。

王近山听闻有日军车队过来以后,立刻决定打一次伏击战,敏锐的战场嗅觉告诉他,这是一次伏击的绝佳机会。这次战机到底好不好?确实好,因为韩略村位于临屯公路一侧,又处于日军的腹地,在这里伏击虽然危险,但也正因为如此,日军的防范会降到最低,伏击的胜率直线上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基于这个想法,王近山在接到情报以后,决定打一次伏击。但这时有人提出质疑了,陈赓交代的任务是驰援延安,沿途尽量避免交战,这种主动伏击的做法明显是抗命之举啊。但王近山认为还是应该打,事后所有责任由他负责,这才促成了这次伏击。

王近山的战场嗅觉确实厉害,这次伏击战虽然在日军的腹地,但伏击效果非常显著,在我军伤亡50余人的情况下,全歼了13车日军。王近山对自己的预判很满意,但战士们打扫战场的时候却发现不对劲儿,因为缴获的枪支和歼灭的人数不成正比,反而在战场上发现了大量的日本军刀,这种情况对比以往的作战经验来看,明显是反常的!

不过,王近山并未纠结这个问题,他毕竟是一位军人,在出现战机的时候会选择“抗命”,但仍然记着陈赓的叮嘱,马上带人迅速撤离。由于王近山撤离速度快,日军两个联队的反扑落了空,王近山顺利率部进入延安,面见了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见了王近山以后,不仅没有因为他抗命伏击而批评他,反而表扬他“敢打没命令的仗”!王近山这时候才得知,自己歼灭的这股日军,竟然不是普通日军,而是日军观察团,其中的成员全都是日军各地的优秀军官,这才出现了战利品中战刀多枪少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