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花了4万多买的中药材,打成粉竟然少了一斤半?近期一个消费者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难道磨粉还能把药材给“吃”了不成?

面对这匪夷所思的情况,老板却淡定地表示,好好学学物理吧!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中药加工拥有如此的损耗是正常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药材缩水

小鲍最近迷上了中医,还特地报了个中医师承班,这不周末老师开了张药方,小鲍就急不可耐的跑去药材店抓药了,这家店还是她同学他妈开的,小鲍寻思着这下可有熟人价了。

一进店里小鲍就被各种药材搞懵了,虽然她能认出个别几种,但大部分还是叫不上名,老板可热情了,拉着小鲍介绍这个补气血,那个养肝肾的,把各种名贵药材吹得天花乱坠。

就冲老板这专业劲,小鲍对她那是相当佩服,加上老板极力推荐,说是特别适合年轻人调理身体,小鲍一时冲动,啥都没多想就下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报道

等回过神来,她已经买了鹿茸片、三七、海参等8样名贵药材,一共4.5千克,花了小鲍38950元!这真是下了血本了。

药买都买了,老板又出主意,说这些材料最好打成粉,吸收好。小鲍想着这家店开了20多年了,卖药的没道理骗自己呀,就全听老板的了,除了海参,其他的都磨成了粉。

结果回家一称,整整少了1.4斤!,这磨一磨就没了这么多,这少的可都是名贵药材,一斤半划下来可不是小数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报道

小鲍琢磨来琢磨去,愣是想不明白咋就能少这么多。她寻思着该不会是店里的秤有问题?就算有损耗,一下少了三分之一多,这也太夸张了吧。

小鲍心里那个闷,越想越不对劲,第二天,她就打算去找老板问个清楚,这到底是咋回事?难不成,自己一时糊涂,上了买贵药材的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去理论

第二天一大早,小鲍就拿着那一袋中药粉杀到了店里,二话不说直接质问老板,卖给自己的药材是不是有问题,花了4万多买回去,回家一称少真这么多。

老板闻言先是一愣,之后镇定地说,小鲍是不是对中药磨粉不太了解,磨粉肯定有损耗的,这很正常,不信可以去问问别人。

小鲍又提出中药材价格的问题,自己买的鹿茸片是6500一斤,网上才500一斤,差了十几倍,说老板不会看她是熟客,故意宰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报道

老板立刻辩解到,网上的质量和店里的肯定不能比,再说买之前自己已经告知了价格,小鲍要觉得贵,当时可以选择不买。

其实在发现端倪之后,小鲍就直接去找了市场监管部门,她把情况一说工作人员当场就带着中药粉去了店里称,结果一称,还真是少了,情况也和小鲍说的一样。

只是这事情已经几天过去了,市场监管局那里也没有最终的定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报道

小鲍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好端端的,4万多块买的药,说少就少了这么多,想要将自己购买的中药全部退掉。

在记者的多方调解之下,老板这才松了口,将没有打成粉的1.6万海参给退了。但是那药粉,因为是多种混合在一起的,没有办法退。

这药材的损耗还是没有说清楚,这损失,老板真的一点责任都不用负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板回应

面对小鲍的的质问,老板强调打粉过程中损耗是行业惯例,所有中药材都逃不开这样的处理损耗。

她详细解释了打粉可能导致的重量减少原因,比如药材,磨粉后会附着在机器内部无法完全取出。

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店里20多年来所有客户都认可这样的情况,从来没人因为这个问题来质疑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报道

在她看来小鲍对中药材的市场行情并不了解,对中医药材的差异也缺乏认知,这才会觉得价格有问题。

更让小鲍难以接受的是,老板坚决不承认秤的问题,虽然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指出,店内的秤确实存在一定的偏差,但老板却表示,这种偏差其实是对顾客有利的,自己在称重时反而吃了亏。

还有小鲍反应的药材混合打粉的问题上,老板态度更加强硬。老板表示将多种药材打成混合粉,是很多老杭州人的习惯,更是市场上的常规做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报道

至于小鲍觉得名贵药材混在一起会浪费的问题,老板根本不认同,坚称自己卖的药材是根据多年的行业经验搭配的,混合后效果更好。

老板一直用诚信经营来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声称自家店已经开了20多年,靠的就是品质和口碑,小鲍这样的质疑对她来说完全站不住脚,还表示所有的监控和记录都能证明店内的一切操作流程规范透明,绝对不存在所谓的欺诈。

面对老板的回应,小鲍心里产生了更多的疑问,真的有那么多人愿意接受一斤半的损耗吗?还是因为他们也选择了沉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否正常

为了弄清楚打粉损耗是否真的像老板娘说的那么正常,记者决定进一步求证,咨询了几位在中医行业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试图找出背后是否有隐情。

专家们的回答让小鲍和记者的疑惑稍稍解开,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一位中药加工师解释,中药打粉过程中确实会产生损耗,这并不罕见,药材在打粉机中受到高速旋转的摩擦,会产生热量,尤其是含水分较高的药材,水分会因此蒸发一部分,直接导致重量减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报道

粉末轻、颗粒细,容易随着空气流动飘散,这些看不见的微小损失也会积少成多,一些粉末会不可避免地附着在机器内部或者容器表面,无法完全取出,这些都属于正常的操作损耗。

专家指出通常中药打粉的损耗率在5%至15%之间,具体情况取决于药材的种类、含水量以及机器的清洁程度。

小鲍的损耗率接近16%,虽然略高,但也并非完全离谱,特别是她购买的药材中,有铁皮石斛和天麻这类含水分较多的材料,这本身可能会放大损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报道

这件事的问题在于,消费者事先往往不了解具体的损耗比例,这种事后才知道的状态会让人觉得心里不踏实。

至于药材混合打粉是否合理,专业人士的看法更为复杂,一名资深中医称像铁皮石斛、西洋参和三七这类药材,虽然药效互不冲突,但也没有混合打粉的必要。

另外像野山参这样的高档补气药材,通常是单独服用,而不是与其他药材掺在一起。一旦混合,不仅可能导致药效被稀释,还可能因为不同药材的保存条件差异,影响整体的储存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报道

其实中药材的加工方式通常由消费者决定,而不是由商家主动建议。小鲍的经历引发了一些质疑,在她并不了解混合打粉后可能带来的后果时,老板娘的建议是否显得过于草率?毕竟很多消费者对中药加工的认识并不深,商家的建议在这时显得尤为关键。

这些结识似乎都在告诉小鲍,这种情况是合理的,但她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她掏了钱,却还要承担这么多看不见的损耗。是她太较真,还是行业本身存在一些模糊地带?

在这场争议中,谁该为这些模糊的损耗比例负责?消费者真的只能默默接受这些行业惯例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在这件事中,我们也许无法轻易判断谁对谁错,但作为消费者,小鲍的疑问不无道理,损耗究竟该有怎样的透明度?商家在提供加工服务时,是否应该更明确地告知可能的后果?

这些都是企业内人士需要深思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报道

希望这次纠纷能够引发更多人对中药材消费习惯的反思,也期待行业能够更加规范,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公平、透明的消费环境。

信源|今日头条—1818黄金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源|浙江6频道1818黄金眼—两万多元的中药材,打成粉少了一斤半?老板娘:学学物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