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的骨灰为什么一点都不保留?”
1976年4月15日,人民大会堂中正在举办周总理的悼念会,而杨振宁出席并发表悼词后,悲伤地问出了心中的疑问。
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在场人的关注。
而邓颖超的回答,让人再一次折服于周总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去世,享年78岁。
而就在总理在世时的最后600天时间里,大大小小的手术做过13次,以至于离世时体重不足60斤。可想而知,总理患有的疾病,究竟如何折磨人。
1972年5月12日,周总理被检查出患有“膀胱移引上皮细胞癌”,并出现了血尿的情况。而病因,与劳累过度有关。
在抗战岁月中,总理一直奔波建设我党的地下情报组织,为革命胜利提供了很多必不可少的情报。新中国成立后,总理卸不下肩上的重担,积极地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
甚至周总理一天连轴转,会议行程从上午排到了晚间,一度被称为“全天候的周恩来”。
哪怕是生病期间,总理的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的占据一年的三分之二。住院期间,总理会见外宾65批,在医院开会20次,出院开会20次等等。
1973年6月,周总理因为30多个小时没有睡觉,在卫生间里拿着沾有肥皂沫和胡子茬的刮胡刀就睡着了。
面对众人的劝说,总理不为所动:“查出癌症又有什么办法?我这么大岁数了,能多忙几天,多处理几件事就可以了!”
以至于到最后,周总理本就瘦削的身体更加摇摇欲坠,在1976年的春节未到来之际,离开了人世。
对于葬礼,总理做了最简单的安排:不办葬礼、不建陵墓、不保留骨灰。
尤其是骨灰,周总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着重交代:“把我的骨灰撒到大江大河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
而对于地点,邓颖超也想好了四个地方:北京上空、密云水库、天津海河、黄河入海口。这些地方都有周总理生前奋斗过的身影,也算让总理了了遗愿。
当时,周总理的骨灰抛撒仪式结束后,邓颖超正处于巨大的悲伤之中,并未详细地向大众解释缘由,直到3个月后的悼念会,被杨振宁问起。
杨振宁与周总理接触不多,但每一次,都足以让杨振宁敬佩不已。
1971年,杨振宁回到祖国,与第一任妻子杜致礼在人民大会堂中接受周总理的接见。当总理看到杨振宁称曹秀清为“妈妈”,而称杜聿明为“杜先生”时,笑着说:“不对,你应该称他为岳丈大人。”
之后,杨振宁询问邓稼先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问题,传到周总理那里后得到批示:“可以告诉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氢弹,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全是中国人自己搞出来的!”
听到总理的回复后,杨振宁震惊到不禁落泪,感慨:“中国人自己站起来了。”也对总理的自信回答感到钦佩。
周总理去世后,杨振宁几度落泪,却不理解总理为何不留骨灰。邓颖超作了更加明确的回答:“50年代中央提出遗体火化时,恩来同志就做好了决定。你是世界文明的物理学家,应该更加了解‘物质不灭’的道理。”
人已逝去,但精神永存,而“为人民服务”就是周总理留给后世的永远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