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强化人文关怀精神是

提升护理质量的基石

文|范东盼 陈宏 唐玲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疗领域的具体体现,以对患者的关怀、尊重为目标,体现着医学对生命的态度。医学人文关怀培养应当贯穿医学生培养全过程和医务人员职业全周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从南丁格尔创立现代护理专业之日起,护理工作便与人道主义精神和以关爱生命、救死扶伤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密切联系在一起。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精神主要体现在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患者的的需求和权利以及尊严的关心。护士人文精神的提升有利于护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将医学人文关怀理念融入护理工作是现代护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培养护士人文关怀精神,有利于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护士人文关怀精神培养现状

首先,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但在实际临床带教过程中还存在护理理念落后的现象。由于部分带教老师对于护理人文关怀精神没有充分理解与认识,偏重护理技术,忽视人文关怀精神,所以在这种条件下培养出来的新入职护士会受到负面影响,进而降低其工作的积极性。在部分医院,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多于人文关怀精神的教育,导致临床护士存在人文关怀素质教育不足的现象。尽管很多医院开设了相关理论知识培训,但也会存在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现象,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学中“授人以渔”这一教学目标不应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应指向学习兴趣的引导上,如此才能真正完成了教师“教书”以“育人”的使命。

其次,在加强护士培养培训、提高整体素质的过程中,存在侧重专业而轻视人文关怀精神教育与培养的情况。在临床工作中,患者往往因疾病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因此医务人员除了有过硬的医疗技术之外,还需要加强医学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现代医学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无法完全满足所有健康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残缺”的医学。部分医务人员对医学人文关怀精神不重视,人文关怀能力、医患沟通能力欠佳,导致医患之间信任度下降。同时,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护理学已经偏离了关怀照顾的职业内涵,更加强调基础知识和各种护理技能的积累,忽视了人文关怀知识的熏陶,也缺乏对临床护士继续人文教育的管理战略。因此,塑造人文精神、建立人文价值在医疗实践中极其重要。

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提升护理质量。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可促使护理人员更加关注患者的整体需求,包括心理、社会和精神方面,从而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治疗效果。人文关怀精神还可以增强护理操作的细致性和体贴性,减少护理失误和疾病并发症的发生。人文关怀精神能够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和生活质量。此外,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还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护理岗位荣誉树的设置,极大地增强了护士的个人及职业的荣誉感,使护士的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护理工作的医疗价值、人文价值得以彰显,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医护理的进一步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护士陪伴老人做适量运动

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尊重,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和合作,减少医患矛盾和纠纷。医疗服务质量是医疗发展的生命线,树立服务意识,争当服务患者、力求奉献的医护人员,从言语、表情等各个方面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关怀,周到的服务必将改善医患关系。在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护士与患者关系最为密切,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良好照顾的基础。由于护患双方在对患者自主权利的认知上存在差异,致使护患之间产生了诸多新的伦理问题。因此,诸如尊重、信任、尊严、权利等伦理学的关键内容,需要予以重点关注。毋庸置疑,倘若护士缺乏或者漠视人文关怀精神,无法对上述问题进行理性的判断与分析,那么护理工作便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

加强护士人文关怀精神的措施

首先,要营造人文关怀的环境与氛围。医院和病房应当竭力塑造一种充满人情味、尊重患者、将关心患者利益和需求置于核心的人文环境,采用人性化服务,让患者体会到家一般的温馨。一个优良的环境氛围是充分施展人文关怀的根本保障。例如,医院的环境应当安静、明亮,以符合患者的视觉感受;病房要温馨、整洁、舒适;还可以推行鲜花服务,为患者送上一束鲜花祝愿他们早日康复,这样既能消除护患之间的陌生感,又能营造出一个有益于护患沟通交流的环境。

其次,适当增加人文关怀培训课程比重。可以开展需求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护理人员对人文关怀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以及他们期望的培训课程内容和形式,以此为依据,合理规划人文关怀培训课程的设置和比例。对现有的培训课程体系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各类课程的占比情况。在保证专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人文关怀培训课程的数量和时长,确保其在总课程中达到合理的比例。挖掘和整合内部与外部的优质教学资源,邀请人文关怀领域的专家、学者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来授课,提高人文培训课程的质量和吸引力。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在线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人文关怀培训课程的形式,提高护理人员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将部分重要的人文关怀课程设为必修课,同时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让护理人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一步深入学习人文知识,从而在整体上增加人文课程的参与度。在人文关怀培训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例如安排护理人员到社区、养老院等场所进行志愿服务,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同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定期对人文关怀培训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和实际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比例,确保人文关怀培训课程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只有在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环境下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怀,护士才会对护理人文关怀精神产生坚定的信念,人文关怀能力也才能得到提升。

护理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单单是培养出拥有较高专业护理技术的人才,更关键的是培养拥有人文关怀素养的人才。“人本”理念在教育与医疗领域是相通的,在护理教育和临床实践中必须强化人文关怀意识,将人文关怀精神贯彻到护理学人才培养和临床实践的具体过程中去。研究发现,将人文关怀与舒适护理模式联合运用于手术室护理中,能够较大限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相应的护理质量,减少患者心理应激反应,获得令人满意的护理服务。广大护理工作者应始终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用实际行动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做守护人民健康的白衣天使。

(作者单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 |《健康中国观察》2024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