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历史文化的不乏其人,宣传历史文化的也是应者云集,但以“活化”历史建筑为己任、赓续城市文脉的践行者,却为数不多,而宋兴文,便是后者当中耀眼的“一枚”。
宋兴文
今年51岁的宋兴文,是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传承课题研究工作组成员,也是近年来哈尔滨多处历史建筑“活化”的背后推动者。
他盘活了同盛泰货店(拾楼壹號)、江畔餐厅、端街4号奥谢金斯基大楼、横道河子中东铁路护路军住宅等老建筑。
记者跟随宋兴文的“活化”之路,探寻他的内心世界,捕捉他的思想之光。
“文化复合体”样态,沉浸式体验感拉满
亚冬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注定了今冬哈尔滨冰雪季的不同寻常。
为赶上这波流量,宋兴文兴建的第二家民宿——老俄侨,在日前开业了。
老俄侨民宿
老俄侨民宿一角
在他三年的努力下,位于中央大街与端街交口处的奥谢金斯基大楼,成为了一座“文化复合体”:一楼门市是俄侨菜馆,二楼西侧是俄侨家庭咖啡馆,另一侧是老俄侨民宿,后院则是哈尔滨首家街道历史博物馆“端街博物馆”。
俄侨菜馆
为何会是这样的组合?宋兴文说:“老建筑的背后,有着丰富而精彩的历史故事,希望人们不仅能够看到它们的外表,更能感触到它们的灵魂。”
端街博物馆
在博物馆里逛一逛,一件件实物会让你打开尘封的百年记忆;在俄侨菜馆里点上一餐,味蕾会记住俄侨主厨烧制的纯正的俄罗斯味道;咖啡厅里坐一坐,优雅而时尚的生活氛围,使你不由自主地提升了格调;在民宿里住上几晚,听着俄罗斯原版唱片,欣赏着俄式家具,细细品读书桌上的《哈尔滨俄侨史》《松花江畔紫丁香》,可沉浸式体验哈尔滨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种“复合体”,系统化地再现了当年哈尔滨作为“国际之都”的一面。宋兴文希望自己探索出的这种模式,能给他人提供一些启示,从而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中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哈尔滨、爱上哈尔滨。
“国际化”底色,“不一样”的哈尔滨
哈尔滨是因中东铁路而兴起的城市,这确定了哈尔滨从建城之初的“国际化”底色。
对此,宋兴文认为:“哈尔滨在东北,但‘东北大花’不是哈尔滨的文化。”他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深切呼唤:“活化”历史建筑,要展现出哈尔滨“国际化”的基因。
哈尔滨有着“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美誉。正如朱自清等文人所言:中东铁路在哈尔滨建设初期,哈尔滨满大街都是外国人。
据史料记载,1903年中东铁路正式运营之前,哈尔滨(不含傅家甸)人口约4.5万人,其中中国人占64%,外国人占36%。1922年,哈尔滨有外国侨民近20万人,占总人口的51.7%。20世纪前半叶,外国驻哈尔滨领事馆(代表部)达20余个。这段时期,也是哈尔滨近代城市迅速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外国侨民的吃住行,极大地影响了哈尔滨人的生活。今天我们爱吃的红肠、面包,爱喝的啤酒、罗宋汤,以及道外民族工商业建立的巴洛克式的建筑等,都与城源历史有关。“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赓续城市文脉是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宋兴文说。
宋兴文并不是历史专业“出身”。2007年,34岁的宋兴文利用自己平面设计师的专长,编绘了第一版《哈尔滨美食地图》。为收集“老字号”的故事,他的足迹踏遍城市各个角落,寻访旧址古迹,收藏城史文物。由此,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
宋兴文发现自己家乡“不一样”: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建筑风格都是中式古建,而哈尔滨却多为欧陆风格的建筑。这让宋兴文下定决心:不仅研究哈尔滨的历史、宣传哈尔滨的文化,更要成为“活化”历史建筑的践行者。
原汁原味“复活”,挖掘本色才更具价值
随着研究和收藏的深入,宋兴文对哈尔滨的历史建筑以及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江畔餐厅
2017年,受有关单位委托,他成功“复活”了哈尔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类保护建筑——江畔餐厅,由此开启了修缮“活化”哈尔滨多栋历史建筑的生涯。
傅家甸城史文物馆
在政府的支持下,2021年,宋兴文将空置的横道河子镇圣母进堂教堂,打造成中东铁路博物馆。2023年,利用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的老建筑,创办了傅家甸城史文物馆。同年在尚志大街上,将一座折衷主义风格的三层转角楼,打造成“哈埠菜历史收藏馆”(拾楼壹號),将历史建筑、文化餐厅、博物馆融为了一体。
拾楼壹號
哈埠菜历史收藏馆
“‘活化’历史建筑,应本着尊重历史、恢复原样、延续建筑生命的原则。”宋兴文说,其实做到这些并不是难事。
奥谢金斯基大楼被“唤醒”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这所大楼是在1919年,由出生于贵族家庭的俄国老兵奥谢金斯基投资建造的,是当时欧洲最流行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除了自住部分,出租给德、英、法等国商人开办公司、洋行,各种商铺林立,兴盛一时。
棚花
宋兴文发现,房主所住的房屋棚高近4米,卧室是全屋油漆,其中一间还绘有彩色墙花和棚花,处处显示这是一所高级住宅。宋兴文原汁原味地保持了楼房的原有结构和装饰。门窗、地板等,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复、打磨、刷漆的。门把手按实物原样订制。还有乌瑟马克炉、俄式壁炉、火墙,恢复原貌,成为俄侨取暖方式的“活化石”。老俄侨民宿,还通过收藏的原版唱片、乐谱,以及家具、陈设、露天阳台等,复原了百年前俄侨家庭的居住环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哈尔滨作为“国际之都”的繁荣。
乌瑟马克炉
宋兴文还希望借助媒体,表达他对“民宿”的理解。民宿的主要特点是:特色建筑+个性化装修+主题文化,而且按国家标准,旅游民宿数量不超过14个标准间(或单间)。“民宿要彰显个性化、差异性,以及地域文化,否则与酒店、家庭旅馆无异。”他希望,商家在利用历史建筑打造民宿时,不要泛化“民宿”概念,挖掘建筑的本色底蕴,打造名副其实的“民宿”才更具魅力。
赓续城市文脉,铭刻“哈尔滨记忆”
当今的哈尔滨,既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享誉世界的音乐之城;既是国际级冰雪旅游胜地,又是驰名中外的冰城夏都。在上一个冰雪季,“尔滨”又火爆出圈,成为现象级顶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历史建筑,弘扬城市文化,更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建筑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塑造了一座城市的个性。哈尔滨是一座“万国建筑博物馆”,集中了新艺术运动、古典主义、拜占庭、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十余种建筑风格。
作家迟子建曾在以哈尔滨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烟火漫卷》中写道:“哈尔滨最迷人之处,就是各城区的老建筑。它们是散了页的建筑史书,每一页都是辉煌。”
宋兴文认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虽然也要赋予其经济价值,但不能编故事,要尊重客观真实的原则。并且不能以挣快钱为目的,长期来看,一定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较早盘活的历史建筑,已处于盈利的状态。
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哈尔滨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有600多栋,其中历史建筑247处。老建筑资源丰富,但一些百岁高龄的老建筑还处于闲置状态。宋兴文说:“中央大街区域的23条辅街中有20余栋保留了原真性的历史建筑,亟待被‘唤醒’。”
历史建筑是从时光中走来的“哈尔滨的名片”,具有亘古常新的生命力。如何让它们“活起来”“火下去”,还需要更多的“宋兴文们”,以情怀、以匠心,去挖掘、去探索、去践行……
记者 莫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