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七个字,道尽了多少人生的无奈苍凉,这句诗流传千年,被无数人吟诵、解读、化用,却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它背后的故事。[兔子]

这句诗本身就像一个谜,吸引着后世无数人尝试解读它的含义,有人说它表达了对爱情的感伤,有人说它感叹时光的流逝,说什么的都有。

01

一首诗的命运

李贺一个名字和盛唐气象,格格不入的诗人,他出身名门却家道中落,天资聪颖的他却怀才不遇,他渴望建功立业,却郁郁而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但世事变迁,家族的荣耀与他无缘,李唐皇族的血脉在他的身上流淌,历史的轨迹稍有偏离,他的家族或许仍会享受着皇家的恩宠。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对政治风暴的逼迫,他的先辈不得已离开了繁华的长安,隐遁到了河南的昌谷,家族的显赫渐渐褪去。

衰落的家族中,李贺的降生,生命的开始就注定了与困苦为伴,他以自嘲的方式简短描述了生活的艰辛,表现出生活的困顿。

贫困并没磨灭他的才华,反而激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七岁能诗在当时绝对是天才儿童的级别,他的赏识,更让他名声大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举考试成为了他翻身的唯一稻草,他孜孜不倦地学习,不懈地写作,盼着通过科举改变。

偏偏在他十八岁的那一年,正当他准备投身科举考场时,父亲的离世改变了一切,遵循古制,他必须为父亲服孝三年,科举的梦只能暂时搁浅。

三年之后,在韩愈的援手下,他才得以实现科举的愿望,但当他踏入仕途,却又遭遇到了未知的挑战。

一些嫉妒他的人,以他父亲的名字晋肃与进士同音为由,说他犯了忌讳,不能参加考试,理由在今天看来荒谬至极,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却足以断送一个人的前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理力争的他,还是没能改变结果,所以他的科举路戛然而止,科举的失败,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他满腹经纶无法施展,渴望报效国家,但无门可入。

怀才不遇的苦闷,转化为他对现实的批判,和对命运的无奈,在韩愈的推荐下,他后来才担任了从九品的奉礼郎,官场的黑暗腐败,让他看到了权力的争斗。

人性的恶和社会的不平等,他选择了退隐官场,回到了静谧的故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创作背景的意境

诗歌大多装作他辞官后,这段时间的他回到了宁静的乡村,内心的苦闷,还有对现实的不满,却无法释怀。

这首诗以金铜仙人的口吻,诉说着汉朝由兴盛,走向衰败的历史,它是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更借金铜仙人的视角,传达了他对时代变迁、王朝更替的深沉无奈。

将天人格化,赋予它情感,来反衬人世的无常和命运的捉弄,因为天象征着永恒不变,而老代表着衰败消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是连永恒的天都会老去,那么人世间的荣辱兴衰,又算得了什么呢,他的诗歌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和诡异的意象。

喜欢用鬼神、妖怪等元素,来表达他自己的情感,或许与他坎坷的命运,悲观的心境有关,他被称为“诗鬼”,也正是因为独特的风格。

03

千年的回响

把这首诗放在唐朝诗坛,有些独树一帜,难以被人理解,满腹才华的唐朝诗人们,却无人能对出恰当的下联。不是他们缺乏才情,而是因为他们处在一个追求独特风格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唐朝是一个充满自信活力的时代,诗人们更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现实的观察,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或附和前人。

追求创新的他们,都渴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所以对于李贺这句充满悲观色彩的诗句,他们或许并没太多的共鸣。

唐朝的后期社会动荡,战乱频发,诗歌创作也逐渐走向衰落,到了宋朝,模仿学习唐诗的风气逐渐兴起,人们才开始重新审视前人的作品,尝试进行新的解读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宋时期一位名叫石延年的诗人,在一次酒后即兴对出的下联,这个下联工整对仗,意境还深远,与上联形成了对比。

字字珠玑堪称神来之笔,上联的悲凉与下联的圆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石延年的下联,是他对人生的另一种理解。就算人生充满了坎坷磨难,也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追求圆满的人生。

到了近代,毛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重新引用了这句诗,续写了“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下半句,诗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焕发出了全新的意义。

毛主席的化用,是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不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叹,而李贺的一生,是怀才不遇的一生,他的诗歌是他坎坷命运的写照,也是他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反思。

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也体现了诗歌超越时空的价值,诗歌和命运,两条交错的河流,共同汇入了历史的长河。

是他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也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诗歌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连接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能表达人类共同的情感,是文字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碰撞,能够记录历史,反映现实,也能够启迪未来。

诗的流传演变,也体现了诗歌的生命力,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精神象征,但他的诗歌却流传千古,或许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源:阅读时代杂志2022年7月5日,关于这60句“神奇”的诗词,前半句默默无名,后半句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