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田晓兰,今年35岁,和丈夫李明结婚七年了。结婚头两年,我和李明过得挺自在,两个人都算是好脾气,也没什么婆媳矛盾。后来因为婆婆身体不好,李明坚持接她过来和我们一起住,说是尽孝。我虽然心里不情愿,但想着老人家也怪可怜,点头答应了。

刚开始,日子相安无事。婆婆李秀兰话不多,平时帮着做点家务,也带着我两岁的儿子乐乐。我心里想着,只要她不指手画脚,我就不计较那些小毛病。

可日子久了,有些事情就慢慢浮了上来。最让我不舒服的,就是婆婆盛米饭的习惯。每次吃饭,她都会端着锅,拿勺子从锅的正中间挖起。一开始,我觉得只是个人习惯,也没多想。可是时间一长,锅里的饭就被挖得坑坑洼洼,像被啄过的馒头,怎么看怎么别扭。

有一天吃饭时,我随口提了句:“妈,您能不能从旁边挖,这样饭锅里好看点儿。”婆婆抬头瞥了我一眼,神色平淡地说:“都一样,饭还能分上下不成?”

我当时一噎,也就没再说什么。

但不知为什么,每次看到她挖饭,总觉得心里堵得慌。尤其是饭锅里的饭变成一个大坑时,那画面就像提醒我,我的生活正在被一点点掏空,毫无章法。

慢慢地,婆婆的其他“小习惯”也让我心生不满。比如,她做饭总喜欢把肉菜切得细碎,锅里炖成一锅“肉泥”,说这样方便嚼。我跟她讲乐乐大了,可以吃大块一点的菜,她却一句“老人吃得惯”把话堵了回去。又比如,家里的电视总是调到她爱看的戏曲频道,我要是换个综艺,她脸色立马就沉下来,说:“现在年轻人什么都能看,老戏好歹正经些。”

李明夹在中间,每次我提起这些,他都劝我:“别跟妈计较,她这人就是这样。”说得轻松,可每次婆婆把衣服晾在我早上才擦干净的窗台上,滴得一地水渍时,我真想拿拖把甩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真正让我对婆婆的“中间挖饭”产生憎恶,是三年前发生的一件事。

那年乐乐四岁,身体瘦小,经常感冒发烧。我带着他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他营养不良,尤其缺铁缺钙,建议加强饮食。听到这话,我心里又是自责又是愧疚,觉得肯定是家里饭菜没搭配好。

回家后,我特意去菜市场买了牛肉、鱼虾,想给孩子补补身体。可是没想到,做好的肉片汤端上桌,婆婆却冷不丁地冒了一句:“牛肉煮得太硬了,咬不动。”说完,她自顾自地把碗里的肉片夹出来,丢进旁边的垃圾桶。

我当时气得手都在抖,忍着没吵。后来才发现,婆婆几乎把家里所有“她咬不动”的食材都偷偷扔掉。鱼刺太多,她说吃了危险;红烧排骨,她嫌硬;甚至连西兰花,她都觉得嚼不碎……这些原本该给乐乐补营养的菜,几乎都没怎么动过。

那天晚上,我终于忍不住跟李明大吵了一架,吼他:“你妈把饭从中间挖得稀巴烂,把菜挑挑拣拣,她是不是只顾自己?她这样住在我们家,你怎么不说一句?”李明一脸无奈,说:“她年纪大了,很多习惯改不了,你非得为这些琐事吵得家里不安生吗?”

吵到最后,我只能一个人躲进房间生闷气。

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婆婆那次对乐乐发脾气。

乐乐不小心把他的玩具车开进了婆婆房间,撞倒了她的药瓶,婆婆当时没多说什么,转头却去厨房抱怨:“这孩子怎么这么没规矩,随便进我的房间,早晚得惯出毛病。”乐乐听到了,一脸委屈,跑过来抱住我说:“妈妈,奶奶是不是不喜欢我?”

那一刻,我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疼。我拼命忍着眼泪,却忍不住在心里狠狠责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婆婆住进来?为什么我要忍受她的种种偏执和冷漠?

三年的日子,就像那口饭锅,一点点被挖空,毫无章法。如今,我看着她每次从锅中间挖饭的动作,心里满是憎恶。这不仅是她的习惯,更像是对生活的隐喻。她总是只顾自己方便,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而这样的生活,我真的已经受够了。

最终,我和李明谈了一次,提出让婆婆回老家住。李明一开始不同意,但我告诉他:“我不是不孝,但你妈住在这里,我们一家人都不开心。要么她回去,要么我们分开过。”

或许是我语气太坚决,或许是李明也意识到了问题,几天后,他终于帮婆婆买了回老家的票。

送走婆婆的那天,家里突然安静了许多。我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乐乐吃得很香,还兴奋地对我说:“妈妈,这次的肉好多,好好吃!”我看着饭锅里平整的饭面,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三年的日子,教会我一个道理:孝顺不能只是委屈自己。家庭的和睦,需要每个人的体谅,而不是靠一方无止境的忍耐。如果婚姻是两个人的合伙事业,那么家庭就是一个完整的团队。只有每个人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日子才能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