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们讲到李白嘲鲁儒、腐儒。
这一篇,我们讲讲李白心中的儒。
在《嘲鲁儒》中,李白直言不讳嘲讽了儒生行事作风;
如果,仅凭此诗,就断定李白否定儒家,这不公平,也太片面。
实际上,李白讽刺的儒,是那些空有儒名、实无才学的“假儒”。这样的角色,古今中外皆不乏其人。
而孔子等大儒,他心怀敬仰。常以“小儒”自谦,认为“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
李白以孔子的经历,安慰自己。大圣人都知音难觅,自己这样的“小儒”有何须悲哀?
不仅如此,他欣赏如叔孙通般灵活变通的儒者,自比其人。
-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后来,李白讥笑鲁儒的胸襟“鲁国一杯水,难容横海鳞。仲尼且不敬,况乃寻常人。”
意指他们心胸小,眼里只有自己,容不下大事物,容不下比自己有本事的人,更容不下普通人。
放眼当时整个社会,李白嘲笑的不是儒,而是当时制度。容不下李白这类“小人物”得制度。
步入垂暮之年,经历牢狱之灾后,李白仍壮志未酬,不屑于“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的平淡。
而他内心他渴望的仍是“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为大唐平定外忧内患。
但是,这都不是真实的李白。
青年李白渴望入仕,以济苍生安社稷。
- 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
但由于,他出身商贾世家,无缘科考,只能寄托他人举荐。
辗转数十载,他得到玉真公主和贺知章推举,端上铁饭碗。
可是这差事,只是唐玄宗的文学顾问,没有实权。
在唐玄宗后期,强制税法,广为聚敛,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感到无奈。
朝堂之上的阿谀奉承、尸位素餐之辈,让他难以忍受。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不高兴,李白辞职不干了。离职后,他还不忘嘲讽:
-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这些人,舍得花大价钱去看华丽的歌舞表演,却吝啬至极,以糟糠养贤才。
他恍然大悟,自比“黄鹄”,在空中徘徊,寻找知己。
李白在现实与理想中摇摆,他既渴望入仕,又向往自然,就同我们在工作与辞职中摇摆。
-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这是他内心现实和儒、道的矛盾;就像王维出世、入世的矛盾。
在李白丧妻后,他携儿女迁居瑕丘,在鲁东生活近二十年。此举表明,他并不排斥儒家文化。
如果排斥,他可以不去;像王维建辋川别墅,又或者像杜甫住在船上,何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