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凌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一道耀眼的光芒如流星般划过夜空,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这次3名航天员在太空“出差”了192天,搞了两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间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次漫游太空的航天员李聪,完成了个人首次太空行走,还在空间站vlog中展示在太空如何接水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着李聪在梦幻般的宇宙中遨游,国人对太空旅游的期望值又拉满了。而最近,中国一家民营航天企业首次公开销售太空旅行船票,让不少人看到梦想照进现实的可能。

前不久,深蓝航天在“交个朋友”淘宝直播间,开卖两张2027年载人飞船旅行船票。有三百多万人围观了这次直播,船票开卖即售罄。一生都在找链接的国人,终于可以在小黄车里下单“太空旅游”的船票了。

只不过,原价为150万元人民币的船票,即便到手价100万元,也注定了只能属于有钱人,跟打工人无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了,虽然买不起船票,但部分国人对于中国航天的信心达到新的顶点,并且认为跟美国已经旗鼓相当。

的确,中国航天近些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客观来说跟美国相比还是有不小差距的。在仰望星空、进军宇宙的这条征程上,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01 太空旅游,到底怎么玩?

去太空旅游打卡,这事想想就激动。但是,可能很多人对其中的过程还不太了解。

根据飞行高度和特点,太空旅游一般分为两种:

抵达太空边缘的亚轨道飞行;真正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飞行。

亚轨道指距地面20—100公里的空域,亚轨道飞行就是由飞船把乘客送到约100公里高度的太空边缘,随即返回地面,就像在太空进行了一次高抛的抛物线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乘客一方面可以体验到不同于地面的、原汁原味的失重感,还可以眺望长达数千公里的地球弧线和浩渺无垠的宇宙。

不过,亚轨道飞行因为速度没有达到环绕地球所需的第一宇宙速度,所以没法持续绕地球飞行,乘客只能拥有几分钟的游逛体验。

深蓝航天售卖的太空旅行,就是亚轨道旅行。这次旅行将由深蓝航天的星云-1火箭承运。该飞船配置有高约4米、直径3.5米的载人舱,舱内设计6扇全景舷窗,方便乘客观看仓外的景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时候乘客将穿越100公里高的卡门线进入亚轨道,体验不低于5分钟的失重感,同时欣赏地球曲线。飞船上将布置摄像头,帮助乘客捕捉太空旅行的精彩瞬间,方便发朋友圈。

首位进入开启太空旅游的普通人丹尼斯·蒂托,曾花2000万美元买下天价船票。他曾形容上天的感觉就像“上天堂”,舱室里的几根铅笔开始飘浮起来,地球的圆弧越来越明显,黑暗的宇宙越来越逼近。

估计以后坐星云-1火箭上太空的乘客,也会有这番体验。最后,他们会通过伞降方式返回地球,整个旅程大约12分钟。

深蓝航天表示,客户将获得“不仅仅是暂时的失重体验,还将体验到宇宙的浩瀚和神秘,并见证地球以外的壮丽景观。这将是一次全方位、多感官的太空之旅,将一生难忘。”

有钱人可以难忘,打工人只能难望。

深蓝航天并非中国唯一一家推出太空旅游的商业航天企业,今年5月中科宇航宣布将在2027年进行首次飞行,并在2028年开始载人在太空边缘旅游,每次可搭乘7名乘客,单人船票价格在200万至300万元人民币,这又是一场专属于富人的游戏。

相比亚轨道飞行,轨道飞行更复杂和昂贵。因为航天器必须达到每秒约7.7公里的轨道速度,在距离地面大约400公里的高度绕地球匀速飞行。乘客也会有失重体验,并且在太空中停留的时间更长、距离地球更远。因此,轨道飞行对飞行器的质量和乘客的身体素质有更高要求,成本也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放眼国外,已经有不少航天公司早就搞太空旅游了,包括马斯克的SpaceX、贝索斯的蓝色起源公司、维珍银河公司等等。这三家都在2021年进行了首次面向普通人的太空旅游,比如2021年9月SpaceX的“坚韧号”带着4名普通人进入太空,成为世界上首个搭载人员全为普通人的航天器。

外国人搞太空旅游的动作更早,玩的花样更多。

今年9月,SpaceX 的“北极星黎明”任务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商业太空行走,两名平民宇航员进入太空并走出船舱被认为是“史诗级壮举”。当然了,一张船票的票价折合人民币高达4亿元,也让这番壮举更像是烧钱游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仅仅是太空行走,显然无法满足有钱人遨游太空的欲望。于是,轨道组装公司OAC此前宣布,将于2025年在近地轨道上开建世界上第一家太空酒店Voyager Station,并于2027年开始对外开放。

按照规划,这家酒店如同直径200米的圆环,绕着地球旋转一圈只需要90分钟,并且能产生人工重力,人住在里面如履平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酒店的可居住面积将达到1.16万㎡,配置餐厅、影院、酒吧等等,预计最多可以容纳400位客人。客人可以通过舷窗欣赏地球上无法体验到的景色,比如一天之内观赏16次日出与日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的来看,太空旅游实际上属于商业航天的一部分。而商业航天是一片全新的掘金地和重要的战略要地,是许多国家进军太空路上必须要攻下的山头。

02 为何要布局商业航天?

所谓“商业航天”,是指以市场为主导、具有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动,应用领域包括卫星的发射与运营、太空旅游、太空资源开采、在轨服务等等。

有不少人对国家发展商业航天提出疑问:“有这钱还不如多改善改善民生”“仰望太空太遥远了,还是把眼前大家的工资涨涨吧。”

事实上,至少从三个方面来看,布局商业航天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事关“你我他”。

1、经济效益

麦肯锡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预计到2035年太空经济将达到1.8万亿美元,高于2023年的630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9%——远高于全球GDP的增长率,并且成为未来十年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影响着地球上几乎所有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供应链和交通业、食品和饮料业、国防业、数字通信业以及零售、消费品和生活方式类行业等五大行业预计将创造全球太空经济总量的60%,其他行业也将起到一定作用。

此外,商业航天本身的产业链特点,也能带动上下游发展产生经济效益。商业航天产业链的上游是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及相关配套设备,中游为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下游为终端应用及服务市场。

据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统计,从2015年至2020年我国商业航天产值由3764.2亿元突破至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2%,预计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超2.3万亿元。

今年上半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2、时间窗口

除了经济意义,商业航天还有其战略意义,比如加快建设低轨卫星互联网。

通过低轨卫星互联网,能够建设一个无缝覆盖的网络环境,可以解决城市基站没有覆盖的地方的通信需求,比如野外作业、极限探险等等。更重要的是,低轨卫星互联网将应在在物联网上,能打造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这样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正在被SpaceX占领。

根据ITU数据,地球低轨卫星总容量约6万颗,目前各国申报数量已超7万颗。而SpaceX的“星链计划”,要在2027年前将4.2万颗卫星送入低轨。截止今年8月,“星链”卫星发射总量已经突破6800颗,在全球低轨卫星总量中占比超过5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自然不会错过这样一个战略要地,比如已经开始建设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千帆星座”。今年是“千帆星座”大规模组网的第一年,目标是发射108颗卫星,预计到2030年底完成超1.5万颗卫星的组网。

因此,未来3到6年是非常重要的窗口期,咱们国家必须提升卫星制造和发射火箭的产能,提升低轨卫星总量。这单凭传统航天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商业航天的力量抓住窗口期。

3、产业优势

除了战略意义,商业航天本身也能推动整个航天产业的发展,因为其在创新效率、成本优势、产业拉动等方面具有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谐波减速器对于卫星核心单机的关节驱动非常重要。然而在传统航天领域,谐波减速器因为要满足极端太空环境中的高可靠性和长寿命要求,需要采用昂贵的金刚石材料,成本非常高。

为了降成本,商业航天银河航天和重庆大学合作,重新设计齿轮的接触面,优化材料及润滑方式,开发出新型谐波减速器,成本降低了一半。

可能很多普通老百姓还没有意识到商业航天的价值,但春江水暖鸭先知,很多企业已经嗅到了商业机会的味道,纷纷涌入赛道。

企查查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我国商业航天相关企业注册量由2014年的1022家增至2023年的16889家,增长超过16倍。2024年上半年,我国累计注册商业航天相关企业7425家,现存商业航天相关企业数量超6万家,其中超过80%为民营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连美国人都认为,中美两国的航天竞争将重点在商业航天领域。此前CNN就刊登了题为《为什么说中国航天计划可能超越NASA?》的文章,其中提到21世纪的太空竞赛与其说是中国与NASA之间的竞赛,不如说是中国与美国商业太空产业之间的竞赛。

客观来看,在商业航天这件事上,美国比中国更为成熟。当然,部分原因也在于中国的商业航天发展地相对较晚。

03 中美商业航天,还有多少差距?

时间回到54年前,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国航天的大幕。

中国商业航天的起步则相对要晚的多,直到2014年才开始,到现在不过十年。

虽然发展时间短,但是如今中国商业航天也逐渐体系化,主要包括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以及空间站五大方向,市场以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为主。头部企业有星际荣耀、星河动力、中科宇航、天兵科技、蓝箭航天、东方空间、深蓝航天等等。

这些企业也取得了不俗成绩,今年1月东方空间研制的“引力一号”首飞成功,成为中国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大幅提升了中国民营商业航天火箭的运载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9月,蓝箭航天研发的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朱雀三号”,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上取得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今年以来快舟、双曲线、谷神星、捷龙等系列商业运载火箭都实现了发射成功。

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是中国商业航天跟美国相比仍有差距。

2023年,我国一共实施了发射67次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55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民营火箭公司发射13次,成功12次,创下新记录。

而2023年美国共发射火箭116次,排名世界第一,其中98次都来自SpaceX。可以说,龙哥的SpaceX是中国商业航天最大的竞争对手。2023年,SpaceX发射质量达1195吨,全球占比80%;发射的卫星数量为2514颗,全球占比8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利伟曾称赞马斯克是传奇人物,“马斯克在我们这个领域/行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的猎鹰系列的火箭,无论是运载能力还是回收能力,从技术层面来讲,和我们的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比我们先进。”

前不久,彭博发文《中国企业正在太空追赶马斯克》,称从电动汽车到民用无人机再到太阳能电池板,中国都是全球领导者,但是中国的火箭和卫星制造商仍不能与SpaceX相提并论。

运力、回收和成本,是制约商业航天发展的核心问题,这也是SpaceX最大的优势。

SpaceX的星舰运载能力为100吨,相比之下我国目前最强大的长征五号火箭,运载能力为25吨,只有星舰的四分之一。

另外,Space X的“猎鹰9号”火箭采用先进回收技术后,单次发射成本约3000美元每千克,在此之前全球商业航天发射成本在1万至2万美元每千克。今年10月13日,星舰进行了第5次试飞,根据马斯克设想最终版的星舰每次可将100人送上太空,发射成本可降到每次200万美元,相当于每人2万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各项数据来看,中国跟美国的商业航天还是有不小差距。不少国人感到很忧虑,有的认为咱们要提升技术,有的认为缺少资金,还有的认为商业模式不成熟。这些都对,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要问现在中国商业航天,最需要的是什么?我认为是人才。

葛优曾在电影《天下无贼》说,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之路,也要由人才铺成,它决定着技术、产品、模式等各个方面的竞争力。

原本航天领域是一个过于小众的领域,而商业航天的出现一下子把人才的需求扩大了几十倍都不止。

前些年,中国航天领域的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曾做了一个调研,2012年至2016年,航天一院、五院、六院、八院等航天科技集团主要院所,每年流出总人数呈上升趋势。比如,2016年八院流出人数达428人,远超2012年的300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AIA)也承认,劳动力供需缺口持续存在,在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招聘和留住人才仍然是一项挑战。2023年,AIA会员公司因退休以外的原因导致的人员流动率达到近13%,远高于美国3.8%的平均流动率。很多美国的航天人员之所以离职,不是因为钱不到位,而是公司没给他们更多的资源施展才华。

可见,人才流失是中美商业航天的共同问题。

人才的意义除了提供创新能力,还有标杆意义,能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当下许多优秀的航天从业者,都受到马斯克的影响。比如,商业航天公司Relativity Space创始人Tim Ellis就是被马斯克的故事感染才开始创业。

这两天,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不少人认为支持特朗普的马斯克,将迎来航天事业的又一波高潮。中国这边,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北京、重庆、广东等多地发布新政,加码布局商业航天产业。中美商业航天的卡位战,才刚刚开始。

在这场卡位战中,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决出胜负的最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