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零糖食品,大家都不陌生。最近,“零糖”风从饮食界吹到了社交圈,在年轻人中流行起了一种叫“零糖社交”的社交新方式,相关话题也一度登上热搜。
重庆晚报记者检索发现,微博上与“零糖社交”相关的多个话题阅读量突破千万,小红书上相关的笔记高达千余篇。不少网友认为,“零糖社交”能建立起更健康、平等的人际关系,把太多无意义的添加都清理掉,为身体、精神乃至生活减负。
对此,重庆晚报记者采访到多位“零糖社交”体验者,来看看他们的感受如何。
零糖
社交
在社交中保持一定距离和独立性,不过多依赖他人提供情绪价值,不产生过多的社交期望值。
“取悦自己,把更多的‘糖’留给自己”
今年22岁的小陈是合川区某高校大四学生,当她听说“零糖社交”后,觉得这完全就是自己的社交模式。
小陈进入大学后,希望与室友打好关系,但是其他人总会忽略小陈的付出,这也导致小陈总觉得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小陈在网络上询问,也经常咨询老师,得知自己总是在社交上自我怀疑,是因为自己和室友之间的相处模式不够平等,依赖他人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才让自己有很强的束缚感。
“我后来慢慢减少对室友的付出,把更多的‘糖’留给自己,取悦自己。比如:之前去上课,我都要主动叫室友、去吃饭也主动问她们要不要带饭,可她们都不叫我。现在,要上课了我就自己去,她们不叫我,我也不伤心。问我要不要和她们一起干什么事情,我若不愿意,我也会很果断地回复‘不’,慢慢把自己的心情和体验放到首位。”小陈说,体验到“零糖社交”后,她觉得自己的自我能力提升了,不过度纠结和内耗,专注用这些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身心放松了不少。
“‘控糖’后,‘i人’也不惧怕社交”
今年31岁的李莉是一位自媒体工作者,自嘲为“i人”的她平时喜欢独处,但为了搞好朋友关系,自己都会全情地去投入,为别人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
“我平时最讨厌的就是和很多人一起聚会和活动,觉得没什么话说,但因为害怕被说不合群,为了维护好社交关系,我都很不情愿地去参加。”李莉说,因人际关系产生的烦恼,时常伴随着她。
在人际交往中感到疲惫后,李莉开始考虑是不是每一段社交关系都需要这样去投入,于是她慢慢拒绝自己不想去的活动,不再为了迎合他人而牺牲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享受独处的时光,用阅读、瑜伽等方式丰富自己的内心。
“我发现社交‘控糖’后,‘i人’也不再惧怕社交了,不过多依赖他人提供情绪价值,与人相处变得自在、舒适。”李莉说,“零糖社交”并不意味着变得冷漠,更不是零社交。她偶尔会和朋友联系问候,当朋友在需要自己时,自己也会给予最大的支持与援助,这是一种更成熟、更理智的方式在与人交往。
“零糖社交”者们还这样说
牛牛 22岁 大四学生
“零糖社交”其实是一种追求简单、真诚和高质量的社交方式,意味着没有过多的客套和虚伪,大家能够坦诚相待,分享彼此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这样的社交关系更加纯粹,也更容易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快乐。
萍萍 28岁 便利店老板
对社交的期望值越高,就要花更多的精力去经营和维护,但人的精力就那么多,所以在社交方面,我更喜欢平平淡淡相处。
小王 22岁 学生
“零糖社交”能省掉无意义的社交,避免做自己不想做、不愿做的事,不假装、有边界,恰到好处的社交方式会让人觉得很舒服。
专家意见
在任何关系里,做自己是永远的主题
“零糖社交”反映了当代年轻人情绪的自主性,不依赖对方给自己提供情绪价值,其本质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年轻人对自己的力量更有掌控感。它是一种内在的成长与强大,不在人际关系中患得患失,减少了内耗,因为有距离就没有那么多期待,更关注自己的感受,成为更加强大的自己。
但是,人际关系中的很大美感就是互相关注、牵挂、你来我往。这种社交关系把人际关系设定在一种客气的安全距离内,大家把互相的位置放得比较安全,就失去了人际交往中的张力,所有的友谊需要不断在交往碰撞中加深,如果过分强调“零糖社交”,容易在交往中“画地成牢”,大家都不愿意付出,就难以体会到情感深度的美,任何情感没有深度就没有更多的美感。
因此,与人初相识时,“零糖社交”是一个比较好的社交方式,因为这提供了一个冷静观察、坦然自我展示的社交场景。之后才可以观察、筛选为后续进行更好的选择,可以更快筛选到值得的人。选择之后,总有一个人是给我们“放糖”、进行“深度社交”的人。最后,始终要记住,不管在任何关系里,做自己是永远的主题。
——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周小燕
当代年轻人一方面渴望社交,一方面又饱含警觉,于是就形成了“零糖社交”这种新的社交方式,以满足自我内心的需求。同时,在学习或工作忙碌的情况下,人们更愿意追求交往成本低、轻松新潮的交友氛围,而“零糖社交”让社交成了无负担的生活体验。
——重庆知名社会学家、重庆市协和心理顾问事务所所长谭刚强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张春莲 实习生 郭馨 高珞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