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传统文化的朋友或许知道,李白“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诗句;乍一看,似乎这是“酒仙”在抒发情怀,在这70周年大庆的档口也很合时宜,难免让人想起“座上客常有,杯中酒不空”。当然,从文学艺术角度去看,这些词句运用了夸张手法,但站在考古的角度去看,“酒不空”的杯子竟然真实存在;说到这或许有朋友开始嘲笑了“一句夸张修饰也要研究,考古专家是不是太无聊了?”
这里解释一下,并不是专家“闲着”无聊,而是考古这一行的主要工作就是以文物佐证历史;既然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能让“酒不空”的杯子,如果简单将其理解成“夸张”,那才是考古专家的失职。1965年,考古队终于找到了这种“传说”中的杯子,并揭开了它“酒不空”的秘密;用专家的话说,“酒不空”的原理很简单,杯子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瑰宝”。回到1965年的南京象山,这里自古传说埋着一位古代名人,至于是谁却连当地老人也说不清楚;直到当地人在象山上频繁发现盗洞,这才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注意。
考古队赶到象山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果然在盗洞下面发现了一座古墓,说到这或许有朋友会略带讽刺的说“为什么专家总是跟在土夫子后面进行考古呢?”回答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或许专业方向不同,又或许和立命之本有关系;总之,这座古墓虽屡被“光顾”,但考古队还是找到了一块墓志铭,以内容判断,墓主人应是晋时名人“王兴之”。这里强调一点,墓主人是“王兴之”,可不是《兰亭序》的作者“王羲之”,不过两人确实有着一层叔伯兄弟的亲戚关系;最初时,这块墓志铭引起了剧烈轰动,竟然引出了《兰亭序》真伪的激烈争议。
王兴之与王羲之既是叔伯兄弟,又是同时代书法名人,但“字风”却大相径庭;以王兴之墓志铭为例,专家评价为“笔画挺直,棱角方整,如刀如削,有稚拙厚重之书风”,简单的说就是“楷书”。但王羲之的传世名作《兰亭序》却是飘逸的“行书”;说到这或许有朋友认为“两个都是名人,会不同书法也很正常,这跟兰亭序的真假有什么关系呢?”在今天看来既会“楷书”,又懂“行书”似乎没什么问题,但著名史学家、考古学家郭老却不这么认为;郭老以史料和考古为证据,说晋代流行王兴之这样的“楷书”,而“行书”尚未成熟,甚至还没有出现,因此王羲之不可能写出《兰亭序》这样的“行书”名帖。
一石激起千层浪,郭老说《兰亭序》是伪作后,马上招来了以高二适为首的诸多专家反击;怕是作古千年的王兴之也没想到,后世会因为自己的墓志铭引发一场文化辩论,当时甚至引起了一代伟人的注意,并亲自批示“一定要去伪存真”。当然,关于《兰亭序》真伪的问题至今也没有统一的说法,就在这场辩论降温之后,考古专家才注意到王兴之墓中的一只“海螺”,这又引出了另一场争论;从考古角度看,古墓中出现海贝并不奇怪,因为很可能是上古通行的一种货币,但王兴之是晋代人,“贝币”早已消失,再出现这种东西似乎有些不合情理。
说到这或许有朋友会想到到古代军事用的“螺号”,但专家很快否定了这一猜想。从史料记载来看,“螺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直到明清时代依然存在,但其体型都比较大,发出的声音沉闷悠长;再看如今的这只“海螺”,通高3厘米,口径12厘米,从体型上看,显然比军事用途的“螺号”小了许多。以目前考古发现的“螺号”为例,发出声音需要人吹响,但这只“海螺”却没有可以吹的地方,且通体青斑绿纹,壳内光莹如云母,还有铜片包边;就是在这样的争议声中,专家将其送到了海洋生物部门进行鉴定,结果证明这种海螺的学名叫做“鹦鹉螺”,同时专家也发出了一声惊叹“这就是传说中的鹦鹉杯?”
说到这或许有朋友不相信了“考古专家什么没见过,古墓中的金银玉器多了,一只海螺至于让人惊叹吗?”这里解释一下,“鹦鹉螺”是一种4亿年前就已经存在的上古生物,今天被称为“活化石”,其珍贵程度也可见一斑;同时它还有一个特点,即壳体色泽华美,遇水不沉,再包以金玉就变成了珍贵的“鹦鹉杯”。明《格古要论》记载“鹦鹉杯即海螺盏,出广海,土人琢磨,或用银或用金镶足”,除此外早在隋唐《岭表录异》、《艺文类聚》等均有记载,同时证明“鹦鹉杯”曾是古代贵族中颇为流行且具有十分尊崇的地位;当然,专家的焦点并不完全在“地位”方面,更重要的是它能让“酒不空”的神奇功能。
公正的说,1965年之前从未发现过“鹦鹉杯”这样的器物,因此专家也对它能使“酒不空”表示怀疑;就外形来看,出土的这只“海螺”旋纹尖处屈而朱红,虽然样子颇像鹦鹉嘴,但从其体积来看,预估容量顶多也就二升左右的液体,怎么可能装下“喝不完”的酒呢?通过仔细观察,专家发现这只“海螺”有所破损,可以观察到内部构造,由此忍不住笑了;这只“鹦鹉杯”的内部空间虽大,但不可能装下“喝不完”的酒,只不过其内部自然生成了许多网格,彼此又有小孔相连,简单的解释,如果将液体倒入“鹦鹉杯”,液体会透过网格逐渐充满内部空间,液体倒进去容易,再通过小孔流出来可就难了。
原理就像今天带滤网的茶杯,有时会出现水流不进去或出不来的情况,原来“酒不空”并不是说鹦鹉杯有多么神奇的特殊功能,而是因其特殊构造,古人在饮酒时不能一次,甚至多次喝完;从某种角度看,古人对“鹦鹉杯中休劝酒”的描述也并非夸张,今天看来,它更是一种凝结了古人智慧的瑰宝文物。